《甄嬛傳》假如甄嬛不承認除夕之夜的邂逅,余鶯兒會被賜死嗎?

余鶯兒之死,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只看到了那個執行的人:安陵容


可是如今再細看的時候,其實安陵容去冷宮,也有甄嬛的因素。(這裡後面詳細分析)


所以當安陵容出現在冷宮的時候,蘇培盛會不會想:「這是不是甄嬛派過來的?」

作為皇上身邊的第一「蘇妃」,蘇培盛不可能完成不了這個小任務,又不是第一次賜死了,蘇培盛怎麼可能完成不了。


只是蘇培盛考慮得更多,畢竟他不知道皇帝和甄嬛在倚梅園的細節。只知道之前余鶯兒的確受寵於皇上,擔心皇上回來念舊情,怕擔責,所以這才沒有去強行處決余鶯兒。


而安陵容的出現,讓「人精」蘇培盛誤以為是甄嬛的意見,既然這件事因甄嬛而起,那麼由甄嬛來了結,皇上不會怪甄嬛,自然也怪不到蘇培盛頭上。


所以余鶯兒被勒死後,蘇培盛特意讓小夏子去給甄嬛傳信,表示自己完成了任務。


只是沒想到,甄嬛聽到後,非常驚訝:活活勒死的?

大概此時的甄嬛,還比較天真單純,以為皇上已經下旨了,余鶯兒就應該遵旨自盡。


可是沒想到余鶯兒是一個頑固角色,不肯下線,所以這才有安陵容的出場,從而襯託了甄嬛的良善。


但是換個角度想一下:不是甄嬛心中想讓余鶯兒死,現在余鶯兒死了,甄嬛又開始同情起來,甄嬛這樣,是否有點又當又立呢?


所以,我想到一個問題:假如甄嬛不承認除夕之夜的邂逅,那麼余鶯兒會被賜死嗎?


答案很大可能性:不會。


為什麼呢?

1,後宮爭寵,即使快出了人命,懲不懲罰,不在事,在人。


甄嬛受寵後,華妃不敢打擊甄嬛,畢竟是皇上的心頭好。但是華妃對眉庄出手了:將眉庄推進千鯉池,就是想置眉庄於死地。


但是皇上並沒有下令徹查此事,因為對於皇帝而言,這些小把戲,都只是嬪妃之間用來爭寵的手段。


如果連嬪妃之間的小把戲都沒有辦法躲避,又如何配得上皇上(從九子奪嫡中走過來的)?


所以,皇帝一邊很享受有人為了自己爭寵耍手段心機,另一方面也會通過爭寵的手段和心機,來判斷這個人適不適合自己,能不能滿足自己。


這就是余鶯兒,胸無點墨,但是會一點崑曲才藝,然後極度仰慕皇上,崇拜皇上,極大的滿足了皇帝的人上人,所以皇帝之前都饒過了。


所以,余鶯兒和甄嬛第一次在御花園發生爭執時,皇帝並不在乎余鶯兒如何失德,而皇帝更看重的是甄嬛的表現:對不對得起自己心目中的標準。


比較幸運的是,甄嬛考核過關。


因為在於皇帝而言,自己有才有德,那麼肯定也希望自己看重的人也是有才有德,否則,那不是證明自己眼光不行嗎?


所以,後宮裡因為爭寵惹出來的事,不在於事情本身的對錯,而在於皇帝個人對這件事的看法。


所以,甄嬛和眉庄商議的時候,也是頭疼:雖然人贓並獲,可是若皇上對余鶯兒還念有舊情,那倒是不好辦了。

2,皇帝的尊嚴,凌駕於嬪妃的委屈受害之上


縱觀《甄嬛傳》整部劇,有哪個妃嬪是被皇帝毫無疑問下旨賜死的?好像就是余鶯兒。


曹貴人死得很隱秘,華妃賜死不是皇帝的本心。因為這兩人做事並沒有冒犯皇帝的尊嚴,威脅到皇權皇位。


余鶯兒為什麼會被賜死,是因為崔槿汐看懂了皇帝的人性,也知道皇帝的底線在哪裡:欺君,冒犯黃威。


「毒藥和詛咒並沒有害死小主,倒還有活命的理由。可是欺君之罪就死罪難逃了。」


甄嬛這個時候不是小白兔了,想的是怎麼讓余鶯兒死,讓皇帝去賜死余鶯兒。


但是,處在初級宮斗,甄嬛想不出辦法。

所以,崔槿汐就問甄嬛「除夕夜裡,是否有人魚目混珠」。甄嬛是聰明人,一點就通。


所以,崔槿汐找皇帝彙報情況,皇帝對余鶯兒的處罰是廢棄冷宮,終身幽禁。

而後甄嬛再進去,無意說出自己在除夕夜祈福的事,但願「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然後順理成章地說出了當時的細節:弄濕了鞋襪,還遇見了一陌生男子,還謊稱園中宮女。


細節一對上,皇帝恍然大悟:原來是你,竟然是你。


然後立刻讓蘇培盛進來,去宣旨:冷宮余氏欺君罔上,毒害嬪妃,賜自盡。

這個聖旨,把欺君罔上當在了前面,說明皇帝在意的首先就是自己的尊嚴。


所以,對比這兩道旨意,很明顯就發現了不同。


在嬪妃被毒害和皇帝自己的尊嚴對比,皇帝毫不猶豫地會選擇自己。


天子權威,啟容挑戰?


3,皇帝的自私,愛惜自己的聲譽勝過愛嬪妃


自私是人的本性,只是皇帝用了皇權來掩蓋自己的自私而已。


甄嬛想要余鶯兒死,不也是自私的本性嗎?


可能對於甄嬛而言,如果不是余鶯兒步步緊逼,她肯定不會把倚梅園中的邂逅就這樣說出來,只是用來對付余鶯兒。


倚梅園中的這個邂逅,其實還可以用於更好的事上。


但是,對於一個余鶯兒,甄嬛就不得不去承認與皇帝倚梅園的邂逅,這又讓甄嬛少了一點籌碼。


但是,對於余鶯兒的迫害,甄嬛也不得不把籌碼拿出來使用,然後借用皇帝的尊嚴,然後逼皇帝在尊嚴和自私之中做選擇。

皇帝為什麼開始不賜死余鶯兒,無非對於皇帝而言,余鶯兒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爭寵而使用的小手段。


而甄嬛也很聰明,完全避開了余鶯兒的手段,甄嬛是合格的。


既然甄嬛也沒有受什麼影響,那余鶯兒也罪不至死,而皇帝也不能因為女人之間爭寵的事就賜死一個人,這太顯得皇帝薄情寡義,影響皇帝做一個賢君。


甄嬛知道皇帝要做賢君,所以會顧念舊情留著余鶯兒。


但是甄嬛又不甘心一次次余鶯兒害自己,希望余鶯兒死。


所以,甄嬛就把除夕夜的真相說出來,目的就是告訴皇帝:余鶯兒欺君罔上。


對於皇帝而言,做賢君是有前提的:首先肯定保證皇帝的尊嚴和面子,保證絕對的皇權。


所以,皇帝心中的排序是這樣的:皇權>賢君人設>寵愛嬪妃。


所以,這就是後期皇帝明明很喜歡甄嬛,甄嬛要升妃了。


但是甄嬛父女替人求情,皇帝心裡覺得那個人冒犯了皇權,而甄嬛父女卻在求情,所以毫不猶豫就貶了甄嬛,甄嬛就失寵了。


甄嬛前期一直在小心翼翼猜測皇帝的心意,屬於迎合皇帝。


後期,甄嬛自以為和皇帝一體了,所以就開始了大家說的「飄」。無非是甄嬛自以為的情到深處,夫妻一心。

只是在平常百姓夫妻家,的確是這樣的:時間久了,夫妻之間越來越磨合,也越來越互相信任,夫妻一心,其利斷金。


可是,在皇家,皇上要考慮的永遠太多太多了。


皇帝也想夫妻一心,但是這個前提是:不能影響自己的皇權,這是國之根本。


有國才有皇帝,有國才有皇后,有國才有子女,有國才有繼承。


所以,這就是到最後,皇帝都已經開始懷疑甄嬛的感情,但是最後又放過了甄嬛,還允許她繼續做四阿哥的母親。


同樣也是這個道理:甄嬛的感情變心沒有威脅到皇權,甄嬛也沒有做顛覆皇權繼承的事。


甄嬛的感情,敗給了皇權,而皇帝最後自己的感情,也敗給了皇權。


黃權之下,真情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