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晶元將斷供 突圍不能靠「自嗨」| 慢點·觀察

編者按

高端晶元即將斷供的消息一出來,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中國的高科技又被「卡脖子」了。「卡脖子」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但顯然美國是鐵了心,要跟我們科技「脫鉤」,怎麼辦?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就此問題專訪美國卡特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


高端晶元「斷供」後果多嚴重?


美國晶元的兩大巨頭AMD、英偉達,日前相繼接到政府禁令,要對中國區客戶斷供高端GPU晶元,理由無非又是「國家安全」。


這個禁令的嚴重後果在於,它將影響中國的雲計算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甚至波及整個互聯網領域。


被禁的英偉達H100 GPU有多高端?據業內人士說,20 個就可以維持相當於整個世界的互聯網流量。所謂的GPU晶元,就是高科技應用的「心臟」,它不僅被用於天氣預報、石油勘探、航空航天流體力學計算等「高大上」領域,還廣泛應用於我們日常所熟悉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訓練自動駕駛等。業內人士表示,一旦該晶元斷供,國內各大數據中心不僅會被迫降低配置,成本也可能暴增3倍。


但頗為諷刺的是,這個禁令第一時間更直接的後果卻是,美國人為製造了一場「崩盤」:上周四,美國晶元股暴跌,主要半導體指數下跌超過3%。超威半導體(AMD)的股價下跌近6%,甚至英偉達股價暴跌11%——創下2020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相反,中國同類GPU企業的股價卻大漲。


英偉達A100 GPU 也是此次被拜登政府禁止出口中國的晶元之一。


美國為啥「害人先害己」?


美國「害人先害己」其實並不奇怪。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元進口國,佔據全球半導體市場的1/3。而英偉達原本佔據著中國國內90%的市場,完全能夠「躺著掙錢」。但因為美國政府的禁令,這個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以後可能就拱手讓給中國GPU企業了。而在此背景下,外界預計,國產GPU替代的大趨勢將加速。


同時,花巨資研發了高端晶元的英偉達,預計還將損失約4億美元的潛在銷售收入,並可能被迫將部分業務遷出中國。這些損失都是擺在面上、一目了然的。


那美國為什麼不惜「害人害己」也要斷供?


美國商務部在本月6日發布的戰略文件里其實說了實話:「雖然美國仍然是晶元設計的全球領導者,但它在最先進晶元的生產方面已經失去領先優勢。」這意味著,美國在晶元產業的霸主地位,已經受到了中國的威脅。因此,長痛不如短痛,即使高端晶元虧錢了,也不能賣給中國。


美國對華「科技鐵幕」能否如願?


實際上,在限制高端晶元之前,美國早已對中國設下重重「科技鐵幕」:


1、自特朗普上台以來,目前已有約600個中國實體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單,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系統性的遏制和「重點打擊」。


2、一個月前,拜登推出了《晶元法案》,砸重金(2800億美元)要讓晶元製造業迴流美國,並嚴控對華出口。具體怎麼嚴控?簡而言之就是「威逼利誘」,逼著全世界的晶元大企業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選擇,接受了美國補助的,10年內就不能在中國投資生產28納米以內的晶元。


3、拜登還糾集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在所謂的「第一島鏈」搞晶元聯盟,目標就是將中國排擠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之外。


美國總統拜登8月9日在白宮簽署《2022年晶元和科學法案》 圖源:法新社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認為,美國未必能如願。美國對中國進行「重重封鎖」,反而可能加速中國晶元產業發展。一方面是市場因素,「考慮到與外企的合作隨時可能被切斷,中國企業自然會逐步轉向本地供應商。」


一個有說服力的數據是:在過去4個季度,全球增長最快的20家晶元企業中,中國內地企業多達19家。以晶元製造關鍵設備CMP為例,中電科電子裝備集團8英寸CMP已打破美日多年壟斷,在中國市場佔有率突破70%,成為中國依靠自主創新,突破他國封鎖的實例。


報道指,中國晶元產業的突破只是時間問題,更因為「半導體產業遍布全球,任何國家試圖憑一己之力孤立他國,都很難奏效。」


1980年代,美國利用不公平手段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一度相當成功。但結果,打壓計劃還是半途而廢了,因為耗資巨大,而美國政府的資金援助又變化無常。


日本富岳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在2020年被評為「全球最強超級計算機」


此外,美國對中國航天工業的「打壓」也是一個典型案例。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禁止美國NASA與中國航天機構、學者進行任何的交流。然而,11年後,這個條款反而逼迫中國有了自己的國際空間站——「天宮」。


張汝京:美國制約力沒那麼強


被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原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近日也表示,美國對中國制約的能力沒有那麼強,我相信我們能追得上。


張汝京創辦的中芯國際


儘管目前國際晶元製造的頂尖水平是4納米,並馬上將進入3納米時代,而我們掌握的技術僅僅才到「14納米」,但張汝京認為,「如果中國在5G技術上保持領先,將來在通訊、人工智慧、雲端服務等等,中國都會大大超前。」另外,他還表示,中國在包括封裝、測試在內的高科技應用領域表現強勁。


張汝京還提到,早在2005年前後,中芯國際從美國進口應用材料受阻,張汝京就曾多次往返中美,反覆強調,「不會用于軍事」,最終說服美國貿易部和國防部等五個監管機構,放行了300毫米晶元設備出口。


實際上,美國從未把最先進科技和產品出售給中國,而受制於美國各種禁令,才是常態。


美國對華「科技霸道」源自利益


不過,美國的霸道行徑,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互利共贏的。比如說,在過往的經驗中,無論是華為,還是中芯國際,購買和利用了美國技術後,都能生產出更加物美價廉的高科技產品。美國因此一直覺得吃虧了,覺得不符合美國利益。



事實上,利益衝突才是根本原因,美國顯然忌憚中國的能力。了解到背後美國的這個心態,國內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受害者」心態,更無需焦慮。但同時,人們必須承認,晶元行業內,美國的確有先發技術的重大優勢。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如何突破對手設下的「重圍」?


劉亞偉:「自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重點是修鍊內功


美國卡特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在接受我的訪問時表示,過去這些年,國內企業很大程度是依賴買技術,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成本低很多,成功希望更大。但在美國全面「圍剿下」,買技術的路徑基本被堵了。怎麼辦?


英偉達H100 GPU被禁止出口中國。圖源:英偉達官網


有些人盲目樂觀覺得可以很快突破,但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還有人迷信「砸大錢」,但最近的一場反腐風暴,讓更多人關注到俗稱「大基金」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事實證明,砸錢下去,沒有好的機制,也出不了成果。


「造芯」運動之後,產業沒有獲得突破性成果。國產晶元,從量的角度看,市場佔比只有一成,剩下的都依賴進口;從質的角度看,14納米晶元的困境沒有突破。


劉亞偉認為,首先就是摸清家底,到底還有哪些需要依靠外國技術?接下來,我們的重點就是如何修鍊內功,尋找突破口。


中國芯」不可能獨木成林 需要全球創新協作體系


晶元行業不像造原子彈,也不像修高鐵,它不僅需要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同時具備,而且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合作的高精尖行業。


比如:美國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荷蘭擁有光刻機、中國擁有門類最全的製造工業,中國華為搞晶元設計、三星和台積電等具備強大的晶元生產能力,等等,可以說,在晶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大循環中,每個環節都不可缺少。這也是為什麼,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完全靠自己,就能生產出一部智能手機里所有的晶元。


2016年,中國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全球第一超級計算機,此後連續四年霸佔榜首位置。


歸根結底,晶元不是憑一國之力、拚命投入就可以解決的,「中國芯」不可能獨木成林,它需要一個全球的創新協作體系,而且還得是一個有信任的生態體系,這是最難的。所以,開放的體系和不斷能創新的人才,才是根本。


不想被孤立,只有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同時,更加開放,融入世界,也讓世界擁抱中國,讓中國長期成為他們最大的市場,晶元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這可能也是最低成本的辦法。


正如鄭永年教授日前在「2022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論壇」上所說,越是全球化遇到困難的時候,中國越應當大膽走出去,擁抱「第三次開放」,引領全球化。


中美關係如何避免惡性循環?


美國的對華「高科技戰」再次升級,也引發對中美經濟「脫鉤」的憂慮。曾十多次陪同卡特總統訪華的劉亞偉博士,以多年來中美交流的切身體會,分析指出,中美的交流和對話,在今天仍然很重要。因為解決中美矛盾的核心要義,還是要改變雙方的一些錯位認知,通過相互的了解,達成理解與合作。


今年既是尼克松訪華50周年,也是鄧小平第二次南巡30周年。如何應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最近我聽到中美雙方都有一些理性的聲音,值得回味。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9月5日在《北京日報》的文章,提到一段往事: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曾經歷過安全環境的惡化,這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胡喬木在總結這段黨史時曾說,我們當時高估了外部的威脅,因而做出了過火反應;這使得外部壓力進一步增大,我們的反應也更加激烈,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文章說,今天,一定要在頂住壓力的同時,重點考慮怎麼避免惡性循環,爭取比較良性的互動。這對於我國未來的發展十分關鍵。


美國也有積極的「知華派」發聲,前助理國務卿董雲裳上月末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她不認可過去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她認為,美國和中國應擺脫「零和競爭心態」,加強在各個領域的合作。


作者 | 萬霞,深圳衛視直新聞《慢點·觀察》高級主筆

編輯丨陳淼松,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