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韓國電影人又在思考這場病毒危機......

#哪部韓國電影讓你百看不厭#

我們究竟是當事人,還是旁觀者

R君說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

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

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

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

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

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

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

既不了解別人也不為別人所了解。

(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



新冠爆發以來,人類現代社會算是第一次經歷了幾乎全球性的巨大衝擊。不僅非常深入的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社會關係,醫療體系,甚至經濟活動,乃至許多人性底層的東西。


所以,最近上映的這部韓國的《非常宣言》雖然以一架商業飛機上發生的生化恐怖襲擊為題材,看似空難及懸疑作品,但在電影的後半段,幾乎完全聚焦在人性及社會面對重大風險時做面臨的各種底層衝突及決斷上。


雖然作為韓國第一部航空類的商業災難片(主演宋康昊自己的採訪中如此定義),電影無論從攝影及節奏把控上都算是相當出色的,尤其是飛機失控的一段機艙攝影,算是迄今以來,空難電影表現中非常優秀的段落。但是,在R君的觀感中,災難顯然不過是導演所使用的一張表象臉面而已,而電影在中後段花費了大量筆墨展示天上乘客們對於面對災難降臨的心理變化歷程,以及地下決策團隊面對各種困境而做的艱難決策過程,才是導演想要借整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


甚至,R君認為,導演韓在林顯然在借本作影射三年來因為新冠而引發的各種全球防疫政策........



當然,作為帶有恐怖襲擊的空難片,在襲擊本身部分確實帶有一些細節和邏輯問題,比如,帥哥任時完飾演的狂人病毒學家就用一個腋下方式就可以如此輕易經過了安檢;而飛機上的病毒傳播速度明顯帶有偏向性,幾位主演直到最後一刻也都是輕微癥狀;而宋康昊扮演的警察在短短几個小時裡面都進展神速,甚至最後為了證明疫苗有效,也是進展過於神速.......


所以,作為帶有破案性質的災難片本身,這些刻意安排無形中拉低了作品本身的可信度,導致本作評分不高。畢竟,這不是美劇《24小時》,能有整整24個小時去詳細說明每個細節本身。


而R君認為,相比《釜山行》、《流感》、《漢江怪物》這些韓國一流災難片,本作最終過於追求陽光燦爛的結局也是畫蛇添足的做法。實際上,如果電影在最終以犧牲小我為全片的結局,恐怕震撼力要遠遠大於現在本身。正如美國那部《美聯航93號航班》,描繪了911期間,美聯航93號航班全體乘客為了阻止恐怖分子再駕機造成傷亡,選擇抗爭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這不僅是現實故事,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篇章。


即便如此,R君還是認為瑕不掩瑜,在近期商業大片中,這部《非常宣言》依然有著相當精彩的節奏、故事及內核,要遠遠比最近的幾部好萊塢大片要值得一觀了........


現實中的「電車難題」

人類哲學上有10大難題,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著名的「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提目本身大家太熟悉,我們就不贅述了。上面的圖片足以說明一切。

這道題有多麼經典,以至於至今哈佛大學公開課的「Michael Sandel教授談正義」中,第一課就是以這個哲學難題展開的討論。(B站有完整課程視頻)

這道難題最初於1967年,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在《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這篇論文中提出。提出這樣的問題,他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批評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尤其是功利主義理論,其主要觀點,就是大多數的道德決策都是以「為最多人提供最大利益」為原則。

實際上,電車難題之所以幾乎處於無解的境地,是因為這本身就是太艱難的選擇。因為無論你怎麼選擇,都會背上一定的罪名。而最麻煩的事情是,在被逼迫作出選擇的時間很短,而一旦做完這樣的選擇,事後無論是道德審判,甚至可能存在其他的算帳,都是幾乎難以避免的。

拋開《非常宣言》的前半段恐怖襲擊不談,電影后半段,幾乎就是一個電車難題的現實版。


當飛機里已經充滿了致命的病毒,到底應不應該允許這部飛機迫降,救助其中的倖存者?可是,一旦允許飛機降落,萬一病毒因此被釋放和泄漏出來,那又會帶來多少更大的風險和傷害?

這樣的難題,站在不同立場和角度的人必然期望的答案是不同的。比如:飛機上乘客們的家屬,甚至部分心懷責任和憐憫的政府官員,一定是傾向救助的;但是,毫無關聯的民眾,就連本國公民,都會傾向不讓這個風險降落,更不用提外國政府了.......

現實的說,無論是傾向救助還是放棄,這些人的觀點本身都沒有錯。趨吉避凶本來就是生物的基本本能,何況是更具智慧的高等文明人類。而利益關聯,本來就是影響任何一個決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指望毫無瓜葛的人在毫無收益的情況下,為你冒上生命危險,這期望本來就相當不現實。

那麼,這樣的難題究竟該如何去解?

實際上,電車難題的解法從來就不在題面的選項本身。

比如,為什麼不能讓電車在造成問題前就停下來?而選項中的其中1個或2個選項都突然自由逃脫(或是選擇犧牲),因而困境也就不存在了?


電影中安排乘客們共同決定放棄降落,其實才是全片最升華的部分。「我不想給我的朋友們帶來傷害」,絕對是最精彩的台詞。這真正是人類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的最高尚代表。

正如《聯合航空93號航班》中,得知911世貿撞機事件後,所有乘客抱著必死之心拚命與恐怖分子搏鬥, 最終阻止了93號航班成為一個新的恐怖襲擊。這些乘客也一定與《非常宣言》中一樣,想明白了作為人類文明應有的精神。

有人會說,那他們其實也是給電車難題做了自己的選擇。

對,沒錯。但是作為當事人,他們有自我選擇命運的權利。對比非要把這些痛苦的選擇交給其他人,那他們顯然要有權利的多。

其實,這些英勇乘客的選擇和鋼鐵俠最終自己獨立打了一個響指,本質沒有差別。這都是責任感、勇氣和英雄主義的化身。

雖然導演多少還是帶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而最終給電影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我們都應該深刻去想一想,當我們在現實中面對電車困境時,我們該如何去選擇。



規則可以信賴么


除了對於電車困境的探討,本作還極為有趣的對一些社會規則做了深度的抨擊和思考。

比如,電影的片名《非常宣言》。

電影剛開場,就說明,在飛行界,如果飛機碰上緊急情況,都可以使用「非常宣言」作為終極求助信息。而一旦使用這「非常宣言」,通常目標機場就要停止一切其他行動,來確保這架班機得到最優先的安排來平安著陸。

但是在電影中的現實如何?

即使發表了「非常宣言」,無論在美國領地還是日本領地,甚至在韓國自己的領地,這架航班都被拒絕降落,甚至被戰機轟擊,威脅,阻止他們強行降落。

所以,所謂世界通用規則在特定情況下不管用了?


回過頭來,其實這才是世界上的常態吧。

大部分的法律,規則,都是通過建立秩序用來保障頂層玩家和現有階層的利益,而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性。尤其是當個人的情況與部分群體利益帶有嚴重衝突的時候,把救贖的期望寄托在絕對規則之上,基本上是過於天真的。

如果看電影中,宋康昊代表的警方、全度妍代表的政府,與跨國葯企的鬥爭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沒有清晰的證據時,跨國葯企會傾盡一切力量抵抗和對峙,利用各種法律規則來拒絕合作,而你則完全沒有辦法,因為一切政府操縱都需要合法合規。這時候,所謂「人命關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以救助世人為己任的葯企中,卻突然不存在了?

一切最終的配合,發生在葯企發現真相無法隱瞞,對抗只會造成更大風險時,他們突然搖身一變,又變成積極配合政府的「優秀良心」企業了......


所以哈佛公開課談正義,其實其中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也沒有明確的標準,更沒有明確的規則。有的只是現象,案例,思考,剖析.......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逼迫我們每個人去思考,什麼時候你可以依靠規則,什麼時候你又該明白,規則不可以依靠。

其實R君覺得,《非常宣言》可以算是一部內核相當優秀的韓國電影。宋康昊、全度妍、李秉憲這些重磅演員的出演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了電影其實不僅僅是一部商業災難片的目標。

雖然電影的結局算是畫蛇添足,拉低了整部作品的格局,甚至顯得有點與全片的氣氛格格不入, 但也許這是導演為了某些原因不得已而做的選擇。

值此人類社會的非常階段,再聯想一下《非常宣言》,我們又究竟是飛機上的乘客?還是站在地上可以肆意評價的看客?


R君,2022年9月12日,於上海。

感謝閱讀全文,如果覺得還行,點個「贊」和「在看」支持一下吧!謝謝啰!

財貓電影

兵無常勢,水無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