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入塵煙》上映後,海清接受採訪時說:「我身邊的人都覺得我瘋了。花10個月去拍一部不一定上得了的電影。」劃重點,海清訪談的關鍵是「不一定上得了」。
電影的境遇也說明了這一點。本來,年初的時候這部電影就官宣要上映了,後來經歷臨時撤檔,直到7月8日才忽然上映。上映前極盡低調,常見的宣傳統統沒有。我猜想,這或許是為了保護電影能面對觀眾的不得已低調。
因此,對於票房低,海清語帶感恩:「能上映我已經很知足了。」
在此,我們不得不聚焦一個現實悖論——為何近年中國電影陷入低潮?
一個泱泱大國,世界影響力連韓國都趕不上。人家不僅要票房有票房,並且還頻頻在三大電影節上攻城略地。
你說,造成這個原因是因為從業者水平不夠嗎?顯然不是,近年新生代導演還是拍出了《隱入塵煙》、《大象席地而坐》這樣的好作品。
你說,是因為我們的演員不夠敬業嗎?也不是,你看海清為了《隱入塵煙》可以在大西北農村一呆大半年,為了練習曹貴英的走路姿態,連脊椎都側彎了。
你說,是因為我們缺乏有水準的觀眾嗎?更不是,為了《隱入塵煙》,無數影迷即便在視頻平台已經看過的前提下,仍然頂著排片少、影院遠的困難,一刷再刷,愣是把這部電影票房給頂了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原因何在呢?
我想,審查應該是重要原因!
田壯壯的《鳥鳴嚶嚶》就是一個例子,在接受採訪時說:「電影拍完兩年了,送到電影節里到現在沒有任何審查意見。作為同行的尊重來講,我能接受任何一個審查結果,但我確實不能接受一個我給你兩年多,你連一句話都沒跟我說的結果。這確實讓我再一次對電影失望。」
這幾年,「技術原因」成了電影不能上映的最好說辭,究竟是什麼「技術原因」,過於玄妙,誰也說不清。
有媒體整理了這幾年不能正常上映的電影,足足有幾十部之多。而這,還是曾經引發大眾關注的電影。比如,《平原上的焰火》,本來定檔去年12月24日,卻在前4天匆匆撤檔,原因未明!
待上映的電影里,還有一部《刀背藏身》,這部電影拍攝完成的時間是:
2016年!
足足6年多!但它絕對不是壓在倉底時間最長的。
事實上,華語電影也曾有世界矚目的光榮時代!
我們常把1993年當做華語電影的巔峰。在當年的柏林電影節上,兩部華語電影同獲金獎。這在柏林電影節上都是開天闢地的。同年,《霸王別姬》斬獲金棕櫚。
可惜的是,《喜宴》和《霸王別姬》根本就沒法在內地公映。
如果今日送審,絕對會被批涉及「宣揚非正常情感」。
某個導演曾經說的,一部七八十分的電影,因為審查小修小改,不影響整體觀感。但是,一部經典的作品,任何一處修改,對其質量的影響都是致命的!
因藝人負面新聞牽連也成為很多投資者的噩夢。
最近張天愛網曝徐開騁的事上了熱搜。說實話,我不愛看女星手撕渣男的戲碼,我只為投資者擔心!據媒體統計,徐開騁等待上映的影視作品有5部之多。
假如,一部影視作品僅僅因為演員沒處理好私人感情,卻面臨不能上映的命運。這背後關乎的,不僅有投資者幾百數千萬的投資,還有劇組幾百上千人的心血。你說,這合理嗎?在作品開拍時,誰也不能保證藝人就安然無事。
當然,我們提倡「正常」的感情價值觀。也想提醒我們的藝人們千萬別鬧騰的,要藝品更要人品。
可是,私人生活要跟作品分開看待,應該成為一項常識。市場歸市場,也應成為一種常態。
不然,遭遇寒冬的影視行業,還有多少人願意投資?中國影視行業的活力,又該如何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