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影視標籤丨國際電影節帶來的旅遊經濟

隨著文旅融合的持續深入,一個獨具影響力的電影節為所在城市帶來的旅遊效應愈加凸顯。威尼斯、戛納和柏林,「歐洲三大電影節」毋庸置疑為三城帶來了火熱人氣;近年來的,6月盛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愈發享受到其利好效應;而本月28日開幕的國際A類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以及即將在下個月開幕的印度國際電影節,可以預料,也即將在舉辦地醞釀一波旅遊熱潮。

東京電影節:主打年輕時尚

無愧於亞洲重量級的電影節之一,東京國際電影節去年以一場名為「TIFFCOM」的影視展會吸引了各個國家共計371個團隊的出展,對標「歐洲三大」,其對旅遊熱效應和經濟效益的拉動是極為顯著的。

從今年東京電影節的主會場選址就可見一斑,選在東京澀谷,且以兼并四個會場的陣勢亮相,對旅遊熱潮的醞釀可謂未雨綢繆。

澀谷向來被冠以年輕、活力、潮流的頭銜,它和新宿同為「9000」歲的逛街天堂,卻有著後者不同之處,其特色是讓人們可以穿梭在大樓之間的狹小巷道,方便安排一日內逛完所有目標,還有世界知名的「最多人同時通過的十字路口」奇景。

作為時尚潮流的風向標,這裡從來都不缺乏遊客的身影,更何況還有國際電影節做背書呢?在這裡既能尋找到各種不同風格的服飾商店,也能滿足喜歡搖滾樂、電子樂的樂迷們,還有8層樓高的唱片行TOWER RECORDS。如此看來,東京電影節的主會場選在此處也不是沒有深意。

而東京電影節重要部分之一的「TIFFCOM」影視展會,更是匯聚海內外影視界相關人士的舞台,其對市場的把握可謂是爐火純青,從影視、動漫、遊戲、角色乃至IP周邊的開發,醞釀著又一波旅遊打卡周邊熱潮,與日本年輕人的流行文化不謀而合。足以預見,今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不但擔負著文化推動樞紐的角色,吸引各國上至電影界大咖,下至觀眾遊客的同時,也有望全線拉動旅遊經濟。

戛納電影節:改變度假旺季

電影節、大明星、閃光燈、紅地毯,還有作為金棕櫚獎主會場的戛納電影宮,在每一個前往戛納度假的遊客眼裡都是自帶光環的標籤。

坐落在法南蔚藍海岸的戛納本是度假小鎮,自從1946年開辦電影節以來,幾可躋身全球最富饒之地行列。原本作為度假勝地,戛納的淡旺季之分是因天氣、水溫而決定的,而舉辦了73年的戛納電影節如今已徹底改變了當地傳統淡旺季的劃分標準———每年五月中旬,戛納電影節舉辦的12天就是當地當仁不讓的最熱門旅遊季。據夏納電影節官方網站介紹,每年電影節舉辦前後的各兩個月已成為戛納的旅遊旺季,當地酒店不但爆滿,且房價也是節節攀升。

而戛納電影節期間,電影產業的交易數據也非常可觀:4000多部交易影片,萬餘名參展商帶來的場租費和交易稅;以及這期間紛涌而至的20萬人;直接帶來的就業崗位就有3000多個!更有數據顯示,短短十來天的戛納電影節可以為小鎮創造的住宿收入,佔到了小城酒店業全年收入的15%,交通工具租賃、餐飲、觀光等相關旅遊項目也在此期間賺得盆滿缽滿。

正是在電影節的帶動下,戛納已逐漸形成了以商業展銷為主、吸引遊客為目的的經濟模式,每屆電影節所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已高達2億歐元,間接經濟價值達7億歐元。

威尼斯電影節:打造光影水都

117條水道,118座島嶼,作為一座旅遊名城,威尼斯正以其87年的光影歷史平分旅遊的秋色,並創造了電影與旅遊結合的「水都之旅」的品牌。每年8月末到9月初,正逢初秋時節,不但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電影產業專業人員來此,也不乏世界各地的影迷前來觀影、旅遊。

別以為,來麗都島上打卡威尼斯電影節的都是專業影迷,在光影歷史的長河裡,麗都島上屈指可數的放映廳也成了遊客關注的焦點。島上的各個影廳別具一格,其中吸引眼球的要數通身以鮮紅造型亮相的Sala Giardino放映館。其大面積的鮮紅顏色與湛藍的天空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又不同於白色電影宮的莊重典雅,顯得格外活潑與充滿吸引力。

據統計,全球電影節林林總總近3000個,基於盛大文化事件的基石,電影節迅速裂變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即除了電影產業的「大生意」帶來的可觀收益,正愈發吸引大批遊客觀光、購物,為當地旅遊業、零售業帶來可觀利潤,為城市到文化體質帶來意外收穫。以「歐洲三大」之一的柏林電影節為例,因其擅長與時裝節、音樂周等一起推動創新經濟發展,就曾創下一屆產值達22億歐元,佔GDP16%的驚人經濟效應。

上海電影節:賦予影視標籤

無論是戛納、威尼斯還是柏林,電影節催生旅遊經濟的實際收益,已印證了影視節慶活動是帶動旅遊業和影視雙發展的有效途徑。

圖片/丁亦然

作為都市,雖然對標旅遊資源天成的戛納、威尼斯,上海並不獨具優勢。但從已有的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國際電影節每年6月如期而至,已為上海吸引來大量的遊客,從國際到國內,提升舉辦城市知名度,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的同時,旅遊經濟效益已不言而喻。

只是如何更深挖掘電影節與上海城市的關聯度,並開發成熟的電影之旅產品,為旅遊產品賦予文化內容並實現轉化,是未來的方向。

印度電影節:佛系異域風情

另一個即將在下個月亮相的國際A類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則以其更重在文化傳遞和旅遊吸引力這兩點上,獨具文旅融合的借鑒力。

印度國際電影節今年選在了西部港口城市——果阿,海岸之城,在沙灘、大海之外,慕名而來的電影節客人將感受更多的是那裡的風情。

「沒去過果阿不能叫嬉皮」,對於背包客來說,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就是游果阿的真諦了。果阿有著濃郁的拉丁風情。這裡的一切都是圍繞 Susegad 文化展開,從葡語詞衍生而來,意為悠然自得,指一种放慢腳步、享受人生的生活態度。正如電影節舉辦的「佛系」那樣,他們不會將含金量時刻掛在嘴上斤斤計較,而是去真正地品味一部電影,一種文化。

想來若是沖著印度國際電影節去了果阿,紅地毯閃光燈都不重要,而是更純粹投入地去享受那一部部電影和眼前真實的旅遊之城——果阿,才是此行的重中之重了。

可見,一座城市得以舉辦無數屆受全世界矚目的電影節,源由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反過來,電影節對於展示這座城市更絢爛多元的內涵,也是獨具深意的。回顧「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成功,早已跳脫影視界的紅火,影視標籤助力觸達每個人的興趣和嚮往,繼而為這座城市帶旺相關產業,如旅遊業的經濟效應,堪稱文旅完美融合的案例。

有這些珠玉在前,相信上海國際電影節與上海文旅發展會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