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龍會》《終結者》到《影》《雙子殺手》, 「一人分飾兩角」的電影技術發展史

作者 / 凡星

即將於本月18日上映的《雙子殺手》,無疑是國慶檔之後最受矚目的新片。

除了李安大師與影帝威爾·史密斯的強強聯合,影片最大的看點,莫過於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後,李安在拍攝技術上的又一次嘗試與突破。120幀+4K+3D,還有 成功實現讓50歲的威爾·史密斯與23歲的全數字化自己同框對打的特效技術。

「一人分飾兩角」,已經是對演員演技的極大考驗,而讓兩個角色在同一畫面中出現, 看外貌相同的兩人同台飆戲,更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橋段,而這就 需要藉助強大的拍攝和後期特效技術的才能實現。

那麼,在電影的拍攝和後期製作過程中,「一人分飾兩角」都是如何實現的呢?

「複製粘貼」的驚喜

「一人分飾兩角」的構思,自上世紀90年代便已出現,如林賽羅韓的代表作《天生一對》,成龍早期電影《雙龍會》,還有內地風靡一時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和《西遊記》中至今讓觀眾津津樂道的「真假美猴王」。 那時首次看到這些有如複製粘貼鏡頭的觀眾,還紛紛懷疑是否是啟用了真正的雙胞胎完成的,有的觀眾更是多年後才驚覺兩個角色是同一人出演。

事實上,在兩個角色無需同框的戲份中,通常只需要「服化道」的配合,通過在髮型、妝效、著裝甚至身材方面的差異,便可在外形上對兩個角色加以區分, 之後便是演員展現演技的時刻。

如在張藝謀的《影》中,鄧超飾演子虞和境州兩個角色,就曾在三個月內瘋狂增肌20斤,先拍攝完成身材健壯的角色「境州」的戲份,又用了兩個月時間暴瘦40斤,再次拍攝羸弱的「子虞」戲份。

在兩個角色同框但無需同時露臉的戲份中,則需要藉助替身演員一起完成。 拍攝時,現場保持機位、燈光、構圖等不變,演員先演繹一個角色,此時的替身只是背對鏡頭露出某個身體部位,不會正面出鏡,然後進行換裝,根據地面上不同標記飾演另一角色,最後 通過後期剪輯,使畫面連貫。

李連杰在01年主演的好萊塢科幻動作片《宇宙追緝令》中,便一人分飾兩角,飾演平行宇宙中的兩個自己。 藉助替身,李連杰先演好其中一個角色的所有戲份,再演另一個角色,最後利用電腦技術將兩個角色的兩部影像合成、剪輯,最終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為了把兩個角色加以區分,武術指導元奎還特意設計了兩套拳法分別讓兩個李連杰使用。

一人分飾兩角的高光時刻,出現在兩個角色同時正面出鏡之時。 一個演員兩副面孔,在同一畫面中,形成巨大反差的身份、性格、能力,觀眾對這類場景一向來者不拒,影視作品也將其作為一大看點。而這樣的場景背後,就不僅僅是特效化妝術和神剪輯這麼簡單了,需要用到影像的後期疊加技術。

拍攝前,電影特效師會在鏡頭和感光膠片之間加一塊板,拍攝時,由於遮板的遮擋,膠片只有一部分可以感光,這時,先讓演員在畫面的左邊出現,跟空氣對戲,右半部分由於遮板遮擋不會感光,拍好後,再把膠片倒回原處,遮板移至左邊,演員換到右邊,飾演另一個角色接著拍,全程攝影機和背景都保持原位不動。

經過兩次分部位拍攝和後期的影像疊加,畫面就完整了,兩個角色得以在同一畫面中相遇。 而出於後期處理的便利和避免穿幫,演員在飾演對手戲時中間都會相隔一段距離,好像怕是碰到彼此,這也是早期電影中最常見的一人分飾兩角的同框方式。

電影發展至今,創作者和觀眾都已不滿足於看似複製粘貼的兩個平行人物「照鏡子」,而是更期待角色之間進一步的互動與肢體接觸。而 簡單的遮板擋光,只適用於兩個角色互不接觸的部分,涉及肢體接觸動作,則需要更複雜的電腦特效進行後期調整。

首先通過拍攝過程中替身演員的幫助,來提高角色之間的肢體交互性。兩個角色的戲份依次拍攝完畢後, 後期兩組素材進行拼接、摳圖、合成,替換替身,實現兩人同框。

一些電影作品中,儘管前期拍攝已經做到攝像機運動和人物表演大體一致,由於動作幅度大、速度快等原因,拼接後依然會存在演員表演錯位,不同攝像機里畫面拼接後偏移等問題,比如《影》中時長一分半的兩個鄧超同框互動的鏡頭。

在《影》的視效團隊時光坐標(Timeaxis)放出的視效解析視頻中可以看到,時光坐標的藝術家們選用了角色子虞的鏡頭作為基礎素材, 將鏡頭的空間和運動解算成三維數據, 然後把角色境州放到子虞所處畫面的三維空間的正確位置里,並通過精確的時間微調進行演員眼神表演的匹配,結合數字繪景技術(MattePainting)和合成方式來處理替身穿幫的部分,還通過分段時間變速控制重構節奏、CG竹竿替換實拍竹竿、製作CG雨絲和雨霧元素等技術,完美真實地將兩次拍攝的同一演員毫無痕迹地置於同一畫面中。

「數字造人」美夢成真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人和特效團隊開始嘗試數字化「造人」,以期取得更逼真的效果和更多元豐富的戲劇情節。

2010年上映的《創:戰紀》中,61歲的演員傑夫·布里奇斯與《電子爭霸戰》(1982)時的自己同框。布里奇斯表演年輕的自己時, 面部表情被細分為52個表情基準點,再回傳給電腦,還原出30歲時的樣子,他也因此成為影史上第一位與親身扮演的年輕自己同框的演員。

2015年的科幻電影《終結者:創世紀》中,更是安排了一段施瓦辛格老年版與年輕版的對打戲。為了打造這段時長5分鐘的畫面, 特效團隊的兩位總監仔細看過了所有阿諾·施瓦辛格拍攝的影像和照片, 在全球尋找擁有50寸胸肌的男性來擔任施瓦辛格的替身,在現場與施瓦辛格拍攝打鬥場面。

與此同時, 特效團隊把施瓦辛格臉部的每個細節都儲存在資料庫中,用此來打造其年輕時的臉龐。技師們還做了施瓦辛格臉部的表演捕捉,紀錄更多當下的面部細節。

除了臉部,施瓦辛格的身材也是獨一無二的,年輕版在片中赤裸上半身出演,更需要細緻的還原。 1977年的紀錄片《施瓦辛格健美之路》從多個角度捕捉了施瓦辛格的健美身材,成為特效團隊的重要素材。 《終結者: 創世紀》的視覺特效師表示: 「施瓦辛格的身體非常獨特,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使用替身的身體。 我們用特效技術讓替身的身體被取代掉,好讓這個年輕版的施瓦辛格看起來真實可信。 」

最終,《終結者: 創世紀》的特效團隊花費12個月時間,製作了35個鏡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歷時五分鐘,施瓦辛格老年版與全數字化擬真的年輕版對打的經典場面。

但仔細觀察 這些早期的數字化人物,面部還是能看出太多破綻——僵硬、冷冰冰、表情木訥,體會不到真情實感, 尤其在特寫鏡頭中,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山寨版」。

五年後,李安攜《雙子殺手》中的「老少」史密斯與觀眾見面。 影片中23歲的年輕史密斯,對比之前的數字人物,有了質的飛躍。

特效部門不僅對男主角威爾·史密斯的面部「減齡」,更是 製作了整個身體, 即便是面部,也有肌膚、骨骼、眼睛、牙齒光澤的再造。

另外, 藉助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特效部門紀錄了詳盡的史密斯面部表情細節。 為此,李安幾乎把史密斯年輕時的所有影像視頻都看了一遍,每個細節都熟記於心,「我們把他的臉放大6000倍看,生活上我不敢說,但就說臉,我比他親生媽媽還要了解。」這樣的操作,讓數字人物完美繼承了影像資料和史密斯本人的面部情感表達。

最後製作出來的年輕版史密斯,在120幀+4K+3D的畫面呈現下,和真人史密斯在現實場景中進行了長時間的同框對戲。無論鏡頭給到中、近景還是特寫鏡頭,都經受住了考驗,不再是機器人般僵硬的數字人物,而是 具備了人類共通情感,表現極具感染力的現實人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雙子殺手》也是「一人分飾兩角」的電影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可以預料,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在「一人分飾兩角」的電影中,「雙子」同框的幾率會越來越大,角色之間自然真實的互動也會越來越多,戲份越來越重。 而隨著「數字造人」、「動態捕捉」技術和未來更多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成熟,演員和替身分別飾演兩個角色+後期合成的方式或許將逐漸成為過去式,觀眾會看到更多比真人更似真人的「雙子」。 當下電影技術的探索,也會為未來電影的敘事與創作,帶來無限可能。

本文參考資料:

1.《「不漏痕迹,融入敘事」背後的細節與執著——時光坐標《影》視效部分揭秘》,影視工業網

2.《終結者: 創世紀 》如何打造1984年的年輕版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