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名導演胡玫:願「押寶」中國年輕電影人

胡玫執導的《進京城》是第四屆中加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


中新社蒙特利爾9月23日電 “現在說中國電影正走向世界電影業的前列,並不為過,”中國著名導演胡玫近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我們『押寶』中國青年導演的未來。他們一定能成!”


關注歷史也是關照現實


胡玫與張藝謀、陳凱歌等被視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們是中國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即78級)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接受專業系統學習的電影人。跨足電影、電視界的胡玫,曾打造出《女兒樓》《遠離戰爭的年代》《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喬家大院》《大江東去》等一系列代表作。


日前在蒙特利爾舉行的第四屆中加國際電影節上,胡玫執導的《進京城》做為開幕影片並獲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製作人三個獎項。同時,她10年前的作品《孔子》亦在電影節期間再度展映,收穫不少好評。這兩部作品反映的年代背景跨度超過兩千年,但在胡玫看來,它們有著一脈相承的涵義。“只要是華人聚集的地方,我們的文化還是以『仁義禮智信』作為基本的價值體系和評判標準的。這是我們道德文明的傳承。”


“關注歷史也是對現實的關照。”胡玫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我們的今天和歷史仍然是不能割斷的。”


電影語言“國際通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行業經歷過“高峰——低谷——上升”的發展階段。胡玫回憶說,在上世紀90年代的低潮期,中國電影的產量甚至僅為每年10到20部,票房更遠非港台地區電影和西方電影的對手。


她說,隨著國家的快速穩步發展,並通過中國電影人一代一代的努力,中國的電影事業“很堅實地一步一步走了過來”。近年來,《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文件和法規法律相繼出台。這為電影行業和電影人在技術、版權、行業規範等各個方面提供了越來越全面的保障。


胡玫說,正因如此,近20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和電影人。


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近610億元人民幣,銀幕總數超過6萬塊,全國生產影片超過1082部。


胡玫認為,電影的畫面語言可直擊人心,也可以直觀地展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電影是一種“國際通吃的語言”。今天的中國要打造文化強國,電影應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


看好年輕電影人


胡玫直言,目前中國的電影業發展水平與西方同行相比尚有差距,仍存在“自說自話、不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現象。“但不要著急,”她說,今天學習電影藝術的年輕人中不乏人才,很快會有一批新人進入中國影壇。


“其實我們的很多好片子,包括很多優秀的主旋律影片,由於電影工業的意識不夠強,在電影的發行業、製片業領域仍然有著巨大欠缺。”胡玫認為,中國電影同行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重心常常放在製作和創作方面,仍在實行“導演中心制”。“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改成『製片人中心制』,一定要發行優先,走到電影工業發展的正常渠道上來。”


“現在我們很多年輕導演是站在國際語言的平台上講中國的故事,書寫、抒發我們的文化觀。”胡玫相信,多通過人性角度講述中華民族的故事,能夠讓影片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多接受。中國人正能量的價值觀能夠通過電影實現向世界的傳播。


她列舉說,諸如吳京、徐崢、郭帆等一批中國青年導演執導的多部優秀影片,在製作水平和影響力上,都已站到了世界電影界的潮頭。類似《哪吒》這樣的影片,在技術、觀念以及電影語言上都有了非常現代化的構思和突破。


“這是讓人非常欣慰的,”胡玫對記者說,“作為我這個年齡的導演,我願意助推這些青年導演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