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眾星雲集,用匠心傳承攀登精神

《攀登者》海報


電影《攀登者》將於9月30日正式上映,該片以1960、1975年中國人兩次從珠峰北坡登頂的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改編而成,眾星雲集,匠心匯聚,用影像的力量致敬肩負使命的英雄,致敬無畏向上的攀登精神。


《攀登者》是國內首個以登山為題材的電影,是一次新的探索與突破。用電影語言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充盈著家國的使命與信仰;用赤誠匠心刻畫豐滿的攀登者形象,彰顯著集體的凝聚與精神。該片由阿來執筆,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等主演,凝聚了上海電影集團幾代人堅守高質量創作的心血。


攀登信仰之峰:十五載兩登世界屋脊


六七十年代面對世界屋脊的中國攀登,不同於現今登山愛好者挑戰自然、證明自我的攀登,它不單是身心的挑戰與探索,更是對信仰的執著。1960年3月始,登山隊先後三次向珠峰發起挑戰,但都以失敗告終,登山隊抱著“不惜一切代價,哪怕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登上去”的決心,毅然決然繼續組織攀登。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再次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壯舉,打破了西方認為無法從中國境內登上珠峰的臆斷。十五年後,中國登山隊帶著儀器與裝備,又一次向世界屋脊進軍,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最高巔。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首次精準測量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影片中張譯所扮演的曲松林以兩種身份,肩負著不同的職責,參與了兩次攀登。在完成首次攀登之後,他成為了第二次攀登任務的總教練,遙遙“遠望”著“戰友”們成功登頂。張譯說:“這是一種強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一種強有力的信仰。”


章子怡扮演的氣象學家徐纓,是影片中少有的女性角色,談及對這個角色存在的認知,章子怡說:“她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幫助他們。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下,她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感推動著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徐纓雖然不是登山隊員,但是她有登山隊員的毅力,同樣有她的堅持。”


章子怡《攀登者》劇照


攀登集體之魂:冷暖相依共冰雪沉浮


兩次攀登是歷經十幾年的“戰役”,是用一串向上的腳印書寫的宣言,是登山隊員、氣象專家、醫療專家等一整個團隊的信仰與使命,更是偉大的集體英雄篇章的壯麗書寫。


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壯舉,是集體英雄的典型寫照。面對工具的匱乏和艱險的環境,登山隊員選擇搭建人梯開闢向上的道路。屈銀華不忍心用滿是釘子的登山靴踩在隊友的肩膀上,所以選擇只穿一雙毛襪向上攀爬,寒冷的冰雪致使他的腳趾和腳跟凍壞切除。還有最令吳京動容的,是一次無私的生死守候,在臨近山頂幾百米的時候,走不動的老隊長守在原地,堅決要把自己的氧氣留給登頂折返的隊友們,因此凍傷了自己的喉嚨。


戰友的存亡關乎著自己的存亡,在冰川茫茫、白雪皚皚的高山之上,能依靠的只有一同作戰的隊友。張譯也說:“登山時三四人結成一個小組,他們的繩子是綁在一起的,大家的命是綁在一起的,所以尤其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我們必須互相救助。登山不僅是攀登精神,很重要的是團結協作精神。”飾演楊光的胡歌說:“攀登珠峰的任務是不可能一個人完成的,在珠峰面前沒有個人,只有集體,所以能夠稱之為英雄的一定是集體。”


《攀登者》劇照


攀登匠心之作:專業製作傳承攀登精神


為了再現當年的攀登場景,《攀登者》集結了強大而專業的陣容,邀請極具紀實性創作經驗的茅魯雙獎獲得者阿來擔當編劇,眾多演員也極其專業和敬業。為了更好地體會、理解、塑造角色,演員們拍攝前進行了學習與體驗。《攀登者》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方五洲的飾演者吳京,更是在2019年1月初抵達青海崗什卡雪峰,進行了半個月的極寒訓練,親自上陣爬雪山,學習了攀冰、如何使用冰鎬、怎樣刨冰壁爬雪坡等專業技能,經歷了缺氧、生病等各種情況。“沒有歇斯底里、深徹入骨的這種感受,可能我演不出來。所以我就去了。”


張譯更是在拍攝時赤腳踩在冰雪上。“好像有幾把刀子在劃你的腳,劃你的腳心。一開始的幾秒鐘是可以扛的,大概超過十秒左右就不行了。但是要把戲演完,在導演喊『咔』之前,你沒有權利蹲下、躺下、卧倒、把腳離開雪面。雖然很疼,但會因為你的人物、劇情、規定情景而忘掉疼痛。”


導演李仁港對細節有清晰的要求和把控。每一塊凍傷的位置,皮膚的質感怎麼樣,灰塵的厚度夠不夠,樹葉飛來得夠不夠多,雪花揚得夠不夠密,他都一一注意。為了帶動演員的情緒,他會根據片情在現場播放適宜的音樂,營造氛圍。吳京說他是個浪漫而善良的人:“在音樂里由內而外去處理自己的角色,是一種特別舒服的享受。”


《攀登者》整個團隊用赤誠和專業的匠心,揭開了那一段塵封近六十年的攀登故事。他們用敬業演繹了攀登者們無畏的勇氣與擔當,用專業傳承了攀登精神,在中國電影的山峰上向前探索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