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過《開心鬼》《最佳拍檔》等神作, 這家公司出品的電影為何經久不衰?

1980年9月,麥嘉、黃百鳴、石天共同創辦了日後蜚聲國際的新藝城影業公司,推出的首部影片是吳宇森導演、石天主演的《滑稽時代》。

最後一部電影則是1991年盧堅導演,張耀揚、吳鎮宇主演的《蠻荒的童話》。

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裡,新藝城從一家嶄露頭角的小公司,到雄霸一方的票房大鱷,在香港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早在上世紀50 年代,鳳凰影業就拍攝了一大批極受觀眾熱捧的都市喜劇片,如《新婚第一夜》《搶新郎》。70 年代,邵氏公司的《72 家房客》和許冠文編導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進一步掀起了「小市民喜劇」的狂潮。

因此,處於創業初期的新藝城主攻喜劇片,確實是一種揚長避短的明智策略。新藝城的開山之作便是由吳宇森導演、石天主演的《滑稽時代》,故事背景設置在戰後的香港,貧困潦倒卻性格耿直的流浪漢終日靠政府與教會的救濟度日,卻依然樂觀生活。

本片向卓別林的經典默片致敬,瘦西裝、肥褲子、破禮帽、黑眼圈、小鬍子、八字腳,石天誇張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從型到神都將卓別林模仿得惟妙惟肖。

1981年,新藝城請來徐克執導都市喜劇《鬼馬智多星》。與當時香港盛行的民初裝爛衫戲截然不同,《鬼馬智多星》的視覺風格非常洋化,布景與服裝華美而亮麗,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該片的美術指導是後來因為王家衛作品而聲名鵲起的張叔平。

《鬼馬智多星》的票房高達700 多萬港幣,壓倒同期所有對手,也是新藝城成立以來,在市場上打敗了邵氏、嘉禾兩大巨頭的首部電影。

《鬼馬智多星》的大獲成功,使得摩登豪華的流線型喜劇蔚然成風。同年,新藝城集合了當時公司幾乎所有的資金,拍攝了成本極高的《最佳拍檔》

本片充分利用大銀幕的優勢,向觀眾展示各種動作奇觀,大大增強了香港電影的視覺衝擊力和觀賞性。

此外,《最佳拍檔》還赴國外取景,並將影片的敘事空間擴展到世界各地,將異國他鄉的美麗景色和風土人情作為文化奇觀,使得影片在香港之外的市場具有跨文化的親和力。

主人公雖然身手敏捷,會個三拳兩腳,但往往並不是仰仗真功夫,而是依靠高科技甚至小聰明取勝,或者以惡作劇的方式整蠱對手,製造笑料,逗樂觀眾。

《最佳拍檔》的主角之一是相貌滑稽可笑的光頭佬,說著一口土得掉渣的方言。另一位主角金剛則機智過人、滑頭有餘,絕非勇敢無畏的大英雄。《最佳拍檔》巧妙地解構了007 電影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表現出濃郁的香港本土文化特色,並初步顯示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顛覆一切權威的後現代主義傾向。這一傾向後來被王晶和周星馳等人的電影不斷強化,成為90 年代前後香港電影突出的文化特徵之一。

或許是受到李翰祥風月喜劇片的啟發,新藝城在都市動作喜劇中摒棄了禁欲主義,大量加入談情說愛、爭風吃醋、打情罵俏的情節,以及具有性挑逗意味的畫面。

1983年上映的《我愛夜來香》便請來林子祥和林青霞擔綱主角,他們一個風流倜儻,一個美艷動人,吸引了大批觀眾湧入戲院。而泰迪羅賓和徐克的鬼馬演出也令本片既有浪漫愛情,也有爆笑橋段。憑藉此片,泰迪羅賓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隨著經濟的繁榮,香港青少年的消費能力迅速提高,這導致觀眾的年齡結構趨於低齡化,14-25歲的青少年成為電影的消費主體。新藝城敏銳地應對這一變化,製作了大量以青少年為受眾目標的合家歡電影。

例如《開心鬼》系列。有一次,黃百鳴看到一群中學生演出的話劇《朱秀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便買下版權改編成電影。那個中學生編劇就是日後拍了很多商業愛情喜劇的馬偉豪。

與《最佳拍檔》主打上天入地的高科技不同,《開心鬼》走的是青春校園路線,劇情就是簡簡單單的女校生活,幾個青春美少女表現率真不做作,再加上娛樂元素的密集轟炸,使得《開心鬼》成為新藝城的另一張賣座王牌。

由於《開心鬼》適合全年齡段人士觀看,觀眾大多一買就是6、7張票。因此《開心鬼》成為當時新藝城盈利最豐厚的一部電影。之後黃百鳴又陸續推出了《開心鬼放暑假》《開心鬼撞鬼》等四部續集,每部皆有突破與創新,最終使得「開心鬼」成為香港喜劇電影的經典符號。

袁潔瑩、潘宏彬、黃百鳴、陳加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