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追求的俞飛鴻!

以社會對成功者的追捧來看,沒價值的人地位都很低,但很奇怪,俞飛鴻在自己的人生里處處流露著沒什麼追求,卻獲得了很多人的追捧!

混互聯網的人,想必都知道有一個論調叫,豆瓣網友是互聯網最沒有價值的群體。

因為混豆瓣的人大多只是聽聽音樂,看看書和電影,偶爾沉浸在自己世界裡輸出各種喪,不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不熱衷消費拉動經濟。

最最關鍵的是,自稱是豆瓣資深用戶的人,都鄙視實用主義者,認為他們做什麼事情都秉持著要成功,要出頭人頭,顯得俗氣。

以人生的不同活法來看,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是一種社會主流比較認可的活法,大家都在一個既定的以家庭為主的價值體系里奮鬥,賺錢為了買房,物質消費,養兒育女,養老以及防備各種人生可能的風險。

而無用主義者呢,秉承的卻是隨遇而安,反正人生無意義,努力和不努力其實都一樣,別人眼裡的成功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眼裡的失敗也是別人的想法,與我無關,我不關心,我也不在意。

但因為歷史是勝利者寫的,能發聲的或者被聽到的也大多是物質上極大豐富或者有極大權利的人,因此能夠接受多元活法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都處在看到別人成功買房,娶妻生子,事業順利中焦慮不已。

作為娛樂圈中的女演員,俞飛鴻身上有很多外界的定義。

比如大家覺得她獨立,美麗,是一位女強人。畢竟俞飛鴻大學時就接到了拍攝電影的邀約,後來在娛樂圈混出名氣,又自己導演了一部叫做《假如愛有來生》的電影。現在也不排斥在商業化的電視劇和電影中扮演角色。

也有人認為俞飛鴻是一個不婚主義者,出生於1971年的她,迄今48歲,但是未婚未育,儼然大眾眼中的大齡未婚剩女。

還有人認為俞飛鴻是虛無主義者,她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不做任何事和任何人的奴隸,她做任何事情僅憑喜歡和興趣,而不是別人眼中的錢和名。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有導演邀請她出演一部電影中的女主角時,她卻推薦自己演其中的配角小三,理由是俞飛鴻覺得自己和她的經歷比較相似,能夠有更高的代入感。

這種不看重角色給自己的事業帶來的影響,而是以我喜歡的視角出發,讓俞飛鴻被很多有同樣想法的人捧得高高的。

但其實俞飛鴻並不像大眾眼中看到的各種形象。

俞飛鴻直言她對自己的認識很清醒,只代表她自己,只表達她所有經歷當中或者生活過程中的感悟和感受,當不了別人的人生導師。

而你看俞飛鴻接受的採訪,會不自然地把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在我這這不成一個問題當成她的口頭禪。

理由是俞飛鴻活得太自我,太有自己的定義和想法了。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看法,她怎麼想,她也不需要說出來和別人爭論個高低。

比如剩女問題,大家可能覺得是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很多人對這類群體都給予不太友好的評價,例如心理有問題,太挑或者要求高挑剩了之類的。而在俞飛鴻的概念里,沒有剩女這個東西,她也不會將自己與之對號入座,而是覺得自己喜歡孤單,但認可別人選擇婚姻的做法。

在被問到自己沒結婚與周圍人有差異是否會有焦慮或者孤單時,俞飛鴻更是用非常堅定的語氣說,她不會用別人的生活方式影響自己的選擇,也不會傻到把焦慮放在自己身上。

細化到具體的一個人待著,沒有人陪你吃飯和聊天是否會煩的問題時,俞飛鴻更是給出了聊天是一個表達和溝通的方式,但是如果你精神世界足夠豐富的話,你並不需要表達或者溝通什麼。

曾經有人說這個社會上存在很多攀附男人的女人,她們藉助男人的力量來壯大自己,俞飛鴻是否也有這種想法時,俞飛鴻沒有覺得被冒犯,而是很從容地應對。

她認為把情感和責任放在另一個人身上,自己累,別人也累。但在男權社會,女性相對來說是弱勢群體,無法在物質上平等,那就在精神上達到平等,但女性對這種現象認清了,才會更自在。

怎麼說呢,俞飛鴻不是一個會向男權社會低頭討好,扮演大多數男性喜歡的樣子,以期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她對這種社會現象也有清醒的認知,只是她不那麼活而已。

不為誰爭取利益,也不對社會的不公表示自己的憤怒,而是認定人生有很多不確定性,來什麼就接受什麼,慾望不高所以不會失望,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所以不用忍受為了達到那個目標而付出的艱辛。

這種活法,充分發揮了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由,她不將社會或者書籍,小說灌輸給你的人生責任,人生成就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真正地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除了別人告訴我該這樣活,我究竟真正要的是什麼。

縱觀俞飛鴻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她其實一直在試錯或者在反反覆復地調試自己的人生。

高考的時候,已經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學,並讀了一年,但是後來發現那不適合自己,就退學。

之後俞飛鴻以去離家遠的地方獨立自主生活為由,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並堅持讀完。

期間獲得了大導演李安邀約去美國拍電影,同學們都覺得她畢業後,進入娛樂圈發展是理所當然的。

可大學畢業後,俞飛鴻又覺得自己喜歡安定,選擇了留校當老師。

當老師不到一年,又覺得自己沒有生活經歷,教給學生的都是別人給她的東西,她只充當一個傳聲筒,於是本著拓寬人生和自由的邊界去了美國,回國後拍了一段時間的戲,又停下來讀書,休整,間歇性接劇本。

怎麼說呢,在俞飛鴻的前半生,幾乎是她的家境支撐了她各種任性的選擇,也讓她在不斷試錯中有底氣去看更遠,更多的東西。

換句話說俞飛鴻所謂看更多的人生,或許是她內心的不安所驅使,並不是她天生有這種頓悟。但以人生真的無意義來說,所謂的精神自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如果你的人生已經有了很確定的東西,沒必要看俞飛鴻怎麼活。

畢竟結婚生子,領證辦婚禮,追求金錢和名氣,某種程度上才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