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上的瓜吃著吃著就變味了?是時候給公眾說一下媒介素養了

先說三個近期網路上非常勁爆的「瓜」:

一是已經有些降溫的吳亦凡事件。開始時,大家都挺那個勇敢站出來叫板被吳亦凡冷暴力對待的「素人」都某竹小姐,後來被證明都小姐的網路小文是有人代筆,事件中還有第三方敲詐者。

一個是阿里女員工自曝去濟南出差疑「被灌酒被男上司強姦」後大鬧阿里餐廳事件。後來濟南警方給出的調查結果表明,事實經過與女員工說的有很大出入。

一個是 「霍尊被前女友陳某曝光劈腿吃軟飯以及生活糜爛」事件,女主自述小文加上微信群聊天截圖,看起來「有圖有真相」,霍尊被迫宣布退出娛樂圈。很快,有人採訪了霍尊一方,拿出與陳某說法不一致的證據。

三件事,涉及明星以及互聯網大廠,涉及性(男女關係),以及錢,一經爆出,迅速成為「爆款」,「吃瓜群眾」貢獻了大量流量。

後來,隨著信息不斷被補充,這瓜,吃著吃著就變味了,三件事都「不出意料」地出現了更多的角度和細節——原來,網路上沒有「完美」的受害者,當然,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受害者必須「完美」,這是常識。

我之所以用了「不出意料」這個詞,是因為網路上的大多數熱點事件爆出時,可能都不是事件的全部真相,信息的製造者有目的地隱藏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背景和事實。越是看起來勁爆的事件,越有可能出現「反轉」,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徵,有人把他就叫「後真相時代」,真相總是滯後的。

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媒體」的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是時候跟公眾說一下「媒介素養」了。

什麼是媒介素養?顧名思義,我們在媒介中表現出的素質和能力。專業的說法是: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

社交媒體的顯著特徵是「去中心化」和「自媒體蓬勃發展」,這個時代賦權每一個人發表意見的機會,這表明,每一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立場和動機發聲,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傳播,真相往往被遮蔽。作為公眾,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此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專業的官方媒體,是少數的媒體人采編新聞,向多數人的大眾傳播。

媒體人做新聞有專業的要求,比如上述三個新聞,媒體人會採訪「控辯雙方」,會考慮給事件中的每個人說話的機會,並且會刻意防止偏頗,呈現給公眾儘可能完整的真相。你不會在記者的稿子中看到只有「受害人」一方在說話,公眾很難被蒙蔽和帶偏。

我們能看到的新聞總是被「用事實說話」的專業媒體工作者保護得很好。

時代的不同,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提出的要求也不同。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是「媒介公民」,信息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沒有人替你安裝「空氣凈化器」,你需要自己去提高媒介素養。

而在我們身邊,真正有媒介素養的公民少之又少。由於公眾媒介素養的缺失,大量的虛假信息收割著無知吃瓜群眾的流量,老爸老媽朋友圈裡的那些假消息、偽科學帖子就是明證。

由於缺乏媒介素養,我們往往低估了互聯網的「惡」,我們不僅作為流量被收割,我們的個人信息、我們說過的話在網路上裸奔,危險一觸即發。

因此,公眾媒介素養的提高,成為這個時代急需補上的短板,否則,我們每個人只能像一隻只肉雞,被網上的餌料牽著走,網路餵養我們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後果細思極恐。

輕者,我們成為吃瓜群眾,成為別人的流量數據;重者,可能會成為網路的難民,無家可歸,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信息和思想的跑馬場,成為網路收割者營銷的對象。

-END-

從頂流到涉嫌強姦,誰給吳亦凡戴上手銬?

「我被機器解僱了」,這話細思恐極

才會百戰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