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都挺好》了, 看看這部年度最催淚的中國家庭電影

該劇從「蘇家一個大家庭」和三個小家庭的家長里短的視角映射出的「父母養老問題」、「重男輕女」、「啃老族」等讓觀眾直呼簡直是身邊的故事。

而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最近熱映的另一部電影——《地久天長》,這部影片由王小帥指導,王景春、詠梅、王源、杜江、宋溪等主演的電視劇,電影時長三個小時,介紹了普通小家庭四十年間所經歷的時代變遷。

首先,認識一下本片的導演王小帥,作為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他和陸川、管虎、賈樟柯、寧浩、張海洋等都是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

王小帥拍攝的多為關注個體,關注小人物的文藝片,主人公多是生活在底層社會的人們。他善於運用長鏡頭、運用亮麗的色彩來表達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並以開放式的結局給觀眾以無限遐想,正是這些藝術表現手法使他的文藝片獨樹一幟,形成了獨特的電影創作風格。而有他經手指導的多部電影都曾獲得多個國際獎項。

《地久天長》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了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和最佳女演員銀熊獎,並感動了德國首映會上在場的所有德國人。

據中國日報網在報道中稱:《地久天長》的媒體場放映場全程175分鐘無一人離場,整個影廳「哭成一片淚海」,吸鼻子的聲音此起彼伏。而同樣的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的小編同樣哭成淚人。

電影講述了述的是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跌宕的三十年,曾先後經歷了「知青返城」「計劃生育」、「下崗大潮」等幾個改變人生軌跡的重要節點所發生的一系列「不幸」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劉耀軍」「王麗雲」都是當時國企的員工,原本過著認真工作,踏實的小幸福生活,好不容易懷上二胎卻因當時頒布的「計劃生育」的政策,而不得不被當時自己做計生辦主任的好友親自押著去強制墮胎,而後獨子劉星又因為和朋友小孩去海邊游泳時發生意外不幸身亡,工作上又恰趕上當時國企改制的下崗風潮,劉家夫妻二人選擇離開傷心地,到了南方。

來到新地方的他們領養了一個小孩,並給他取了相同的名字劉星。可是哪怕是換上一模一樣的姓名,失去親生兒子銘心刻骨的傷痛也難以平復。他們還是無法和早已亡故的兒子告別。而這一切對於作為替代品的「新劉星「來說,實在太不公平。這樣的家庭讓他感到深深的排斥感和無力感。他變得愈加叛逆,最後離家出走。直到結局最後老友生病,臨死前想要看昔日好友最後一面,才最後聚在了一起。

影片最後定格在劉家夫妻在給兒子坐在墓前除草相視一笑的笑容上。

影片一開始對八十年代初國企的欣欣向榮、工人的業餘生活跳舞聽歌等有了詳細的描寫,也有歡樂的一部分,但往後隨著事情的某變,導演用遠景的處理方式去拍攝大量的情緒釋放場景都而近景鏡頭的處理又十分安靜。觀眾需要慢慢地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揣摩那份沉重與悲傷「爽劇」。

影片用採用時間線交叉跳躍並不加字幕提示的剪輯方式,盡量做到以第三人稱「的微茫」將觀眾代入時代的宏大敘事之中去,以期讓觀眾能感同身受般與主人公一同度過三十年的人生旅程,在細節上產生共鳴與痛苦,而在總體上保持反思與批評。

而老戲骨的王景春和詠梅兩位主演更是賺了小編不少眼淚。都說演戲最難的不是大哭大笑等「放開」的演,而是「收」著演,而在對片中的劉氏夫妻中演繹的詮釋上,雖然悲且但卻理智克制,演繹著平凡夫妻的人生大義。

兩位主演在接受採訪時都重點說了「劉耀軍」「王麗雲」在電影裡面的「忍」和「寬容」,在個人無法撼動國家政策的前提下,他們理解在計生辦好友的難處,配合計劃生育的政策,甚至覺得對不住好友,對好友的工作造成了麻煩。對好友孩子間接造成了親生孩子溺亡,選擇了隱瞞事情的真相,「就讓一個家庭扛下這一切,不能讓他影響活下來的孩子和另一個家庭」,選擇了離開正是這種克制當中,釋放出了驚人的情感力量,讓觀眾不禁掉眼淚。

對於小編和大多數看電影的觀眾來說,都是在計劃生育幸運存活下來的人,可能我們的父母輩才是那個時代的經歷者,能從他們身上體會到當下時刻和命運作鬥爭,但卻始終頑強生活,生活「朝前看」的「韌性」。

《地久天長》沒有任何社會學研究的痕迹,卻講述了當時不得不說的那段歷史,所以可以大家可以帶上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哦~PS:記得帶上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