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恐怖故事:1984》:開篇就是割耳朵,看上去就有點疼

《美國恐怖故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血漿盛宴,這次採用了復古風格,以懷念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青春B級恐怖片為主題,用每17年就現身一次的「割耳狂魔」作為題眼,來用血漿喚醒觀眾的童年陰影!

不同與之前老中青三代人一齊出力,這次老資格的貝姨,香蕉姐都沒有加盟,挑大樑的艾瑪·羅伯茨等人給觀眾一個很明顯的信號——這是一部偶像劇。

而且這一部的影射頗多,水銀湖連環殺人案,惡魔之子,BTK連環殺人案等等八十年代經典連環殺人犯都將聯袂登場。

致我們金光閃閃的八十年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美國新舊文化交替的契機,電影和電視機的普及,逐漸取代傳統的聽覺系娛樂,而且那幾年電影事業欣欣向榮,以科幻類型作為票房爆倉,當前在好萊塢作為中流砥柱的傳奇人物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等人的初期作品,都是在那個年代獲得觀眾以及業界肯定的。

所以,好萊塢一直有懷念八十年代的傳統。上半年《驚奇物語》剛剛歇氣,昆汀·塔倫蒂諾又在《好萊塢往事》里舊事重提,好不容易熱度稍減,這裡瑞恩·墨菲又借著《1983》接著來致敬一番。

《美國恐怖故事》拍到第九部,堪稱一場馬拉松,到如今已經有一些江郎才盡的苗頭。第八季《啟示錄》借著「撒旦之子」的題材集合了前幾季的線索與噱頭炒了一回冷飯,這一回要借著懷念八十年代恐怖片來翻身,相對難度有點大。

開篇累積堆砌了大量的八十年代元素,健身操,嬉皮士審美,講求素食健康得有點跑偏的吃青草榨汁飲食,洛杉磯奧運會,地處偏遠的暑假露營地,甚至於為了貼近當時電視機顯像屏小蘇不高,造成畫面略有模糊的畫質,特地在如今的高清像素里添加了磨砂效果,使得像素有符合八十年代的模糊化趨勢。

幾位主角是在健身操俱樂部認識的,而後幾個人相約在洛杉磯奧運會期間躲避人潮,去僻靜的紅木林場應聘營地安全員。

在這整個敘事過程里,集合了《十三號星期五》,《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幹了什麼》等一系列八九十年代B級青春恐怖片的故事片段,用一群青春洋溢的時代青年如何在連環殺手屠刀之下驚叫逃跑的傳統路線,構建一種讓當前主流觀眾熟悉和懷念的質感!

第九季的核心是致敬犯罪心理學

和之前八個系列一樣,這一季的主題又是一闋輓歌——對於八十年代和在那個年代裡受傷頗深的連環殺手極其受害者的輓歌。

瘋狂的八十年代是資本迅速膨脹的年代,也是新舊兩種文化格局相互衝突的年代,更是一個底層居民生活結構不斷解構和重鑄的過程。

所以,在犯罪學領域,罪犯心理和行為動機與模式的研究開始興起,關注案件發生開始轉向解析罪犯心裡,提前預防犯罪。但是,整個過程並不完備,所以,整個八十年代形成了一個很弔詭的局面——是二戰以後發掘出來的連環殺手最多的年代,也是殺手伏誅最多的年代!

《美國恐怖故事:1984》年開篇第一集就用了兩位大名鼎鼎的連環殺手來作為主題的闡述者。

主題反派水晶湖殺手:

水晶湖殺手是明面上故事要主要書寫的反派之一。不過這個角色出自於八十年代最紅火的B級恐怖片電影《十三號星期五》系列,而非現實里真實人物。

《十三號星期五》作為橫貫整個八十年代最賣座的B級恐怖片,裡面那個戴著面具,拿砍刀和斧頭襲擊水晶湖露營地旅客的大塊頭,堪稱和《德州鏈鋸殺人狂》以及《猛鬼食人街》里入夢殺人的「福萊格」並列的影視劇三大惡魔連環殺人狂之一。

副線反派BTK惡魔之子:那個攻擊並且一直跟蹤女主角的風衣男,應該暗指的是連環殺手——BTK連環殺人案兇手。而這一位大白天入室連環殺人犯,存在於現實當中,是八十年代最讓居民毛骨悚然的一個存在。(他活躍於70年代,最終在2005年被逮捕確認。)

美國堪薩斯州的連環殺手BTK。他原名丹尼斯·雷德,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為「捆綁,折磨,殺害/ Bind,Torture,Kill」的縮寫。受害人至少有十名。工作是普通牧師。三十年來,「BTK」這個恐怖的代號,是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地區居民的夢魘。

這個角色出現在現實里,也在《不死劫》,《人骨拼圖》等影視作品裡被當作反派人物,重點描寫。

所以,瑞恩·墨菲是真的下了血本,第一季里就埋伏下了兩位重磅反派人物,埋伏在百無聊賴的幾位青少年主角周圍,準備用鮮血和尖叫,奉獻給觀眾一出好戲。

一板一眼的青少年恐怖片,就看後面有沒有反轉!

《1984》的主角是當時的青春殺人狂電影的標配——守身如玉的處女女一號,傻白甜的聖母類角色,為了貫徹善良可以感化罪犯,也可能是純潔可以矇騙兇手,一般可以活到最後;孔武有力但是腦袋缺根筋的女一號,因為要襯托女主角,相對死亡率高;抑鬱有秘密潛藏的男二號,一般設定為女一號或者女二號的舔狗,與男一號有一定的感情衝突,最終會死於自己的秘密,或者為保護女一號而死,壁掛型人物;

蕩女型女二號,以其妖冶性感,放浪不羈的行為,洗刷觀眾的眼球,奉獻劇情里必不可少的香艷與軟色情,但是因為要與冰清玉潔的女一號全面反比,又為了符合教化世人的主題內核,是兇手最喜歡提前動手的壁掛之人;還有,就是一個全程在事態里卻全程思維不在線的獃子。這類人要麼是文弱型的書獃子,要麼是過於單純的某位主角的旁系親屬(一般設定為表弟或者堂妹這樣的小跟班),要麼乾脆就是智商不在線的生理學傻子……這類人一般因為懵懂,要麼最先死,要麼稀里糊塗活到最後,要麼,扮豬吃老虎,他才是最後的終極BOSS……

處女,體育健將,陰鬱男,蕩婦,傻子(此論點總結出自小眾恐怖片《林中小屋》)……

《1984》的基本人物設置符合所有當時恐怖片的標配,而要在這個標配里玩兒出新意,就要編劇重新安排劇情。

處女雖然一直強調自己被少收追殺,但是脫離鬧市前往僻靜之處,相對是給了殺手更好的機會。況且,一貫角色心機婊得很明顯的艾瑪·羅伯茨,這次裝純變身小白兔,真的會讓觀眾靜靜地等她撕破假象,變成腹黑心機的那一刻!

陰鬱男時不時的神遊物外,又在奧運會這樣盛大場面即將開啟的時機選擇逃離城市,前往人煙稀少的露營地,其中關係到的秘密就是引爆情節走向的一個小爆點。

而傻子,因為政治正確把角色換成了個黑人小夥子。個人認為,這其實更進一步的形成一種膚色失衡——黑人就只能是傻子!這樣的設置要麼是編導的反諷,或者這個看上去毫無心機的角色最後還有大規模的反轉。

而我們可愛的蕩婦,開篇就勾引露營地安全教官,但是睡覺卻隨時帶著刀子,看起來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而且,第一季就出現了兩位殺手級別的人物,而且,營地管理者,那個從上一次屠殺里倖存下來的女人,可能並不如她所說的那麼無辜。

而且,一直在新聞通稿里被提及的馬修·莫里斯(出演過瑞恩的熱門劇集《GLEE》)是反面角色的消息,讓這個孔武有力但是精蟲上腦的角色,也具備極大的反轉性。

所以,這裡面從來沒有一個是無辜者,很有可能,每個人都死有餘辜。反而是那些一心一意要殺人的殺手們,才是心機簡單,動機單純的可憐人!

對不住,忍不住突然間政治不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