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達華哭掉兩包紙巾的電影, 它比《忠犬八公》更催淚

《忠犬八公》被認為是一部非常催淚的片子,但十年後的中國,20號上映的「狗片」《小Q》比它更催淚,男主任達華首次觀影時,更是哭光了兩包紙巾,表示這部電影是他拍過最好看的陪伴電影。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電影都改編自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長篇小說《再見了,可魯》。

導盲犬小Q的「Q」是英文名「Quill」的縮寫,意思是天使的翅膀,小Q對於盲人來說就是一個天使。

小Q小的時候被任達華飾演的天才糕點師李寶庭救了,可李寶庭患上了眼部疾病,因此小Q兩個月後被送到了別人家寄養。機緣巧合之下,小Q再一次見到李寶庭,那時是一年以後,小Q變成了一個導盲犬,來幫助李寶庭生活。

然而小Q再次和李寶庭重逢,並沒有俗套的抱頭痛哭的戲碼,而是被李寶庭趕出了家門,吃不到飯喝不到水,甚至外面下雨也只能躲在車底過夜。

換其它的狗子早就負氣離開了,但小Q認定了這個主人,一直趴在車底睜著無辜的大眼睛盯著家門。

站在李寶庭角度來看,失明意味著不能繼續自己的事業,作為一個天才糕點師怎能接受這個事實呢?於是他想要自殺。幸運的是,他走到馬路中間想自殺時,小Q挺身救了他。

因禍得福,正因為小Q救了李寶庭,使得李寶庭重拾自信,彼此成為了最好的夥伴。特別是小Q被狗販子偷走時,李寶庭不要命地把小Q救回那一刻,他們不僅僅是鏟屎官和狗子的關係,而是家人的關係。

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十年後的李寶庭和小Q身體都出了毛病,李寶庭要出國動手術,他答應小Q幾個月後就回來,可小Q身體狀況不容樂觀。更糟糕的是,李寶庭手術完的9個月後,小Q身體更差了,走路都一瘸一拐了。

養狗的人應該知道,小Q這種狀況意味著時日不久了,小Q應該也感應到了,就強烈要求李寶庭再帶它走一次曾經上班的路。走過路口,已經淚崩的李寶庭終於忍不住,卸下繩索,像老父親一樣輕撫小Q。

電影就說到這,我們來談談現實中的導盲犬。世界上第一隻導盲犬是1819年維也納一個神父訓練出來的。但真正被人們重視是一戰後,醫生赭哈德在德國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導盲犬訓練學校,導盲犬用來幫助喪失視力的德國士兵。

國外導盲犬事業200年前就開始了,中國2006年5月才正式成立第一家導盲犬培訓基地——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這也是國內僅有的正規的非盈利導盲犬培訓基地。

要成為導盲犬,幼犬出生僅兩個月後就要開始長達18個月的「求學之路」,先被送往愛心志願者家庭中寄養12-14個月,去適應家庭生活、社會環境,學習簡單的服從命令並逐漸接受社會化的訓練。同時,還要學會與人相處,信賴人類。

之後,它們會進入訓練中心,參加半年到10個月的訓練。經過層層篩選後,大約只有15%-30%的狗才能通過最終測試。訓練完成後,它們還需要與視障人士進行一個月的配對,訓練員會長期跟蹤和指導。整個過程耗時耗力,費用10到20萬元不等。

儘管導盲犬事業已經在國內生根了,但國內約有1700萬視障人士,導盲犬卻不足200隻。也就是說,剩下的視障人士等十年也未必能等到一隻導盲犬!

導盲犬如此稀缺又寶貴,它們的地位應該很高,但事實上有很多人對它們抱有偏見,乃至打罵、侮辱,甚至傷害……

電影里的小Q退休後的生活算是比較幸福的了,回到了寄養家庭,但現實中的導盲犬更多的是被送回訓練基地。由於常年走路,它們比其它狗走的路多得多,四肢關節和視力也比其他狗發病率更高。生命盡頭大多是得病安樂死,或者孤獨終老。

《忠犬八公》固然催淚,但《小Q》的導盲犬一輩子在為人類服務,而且還處處受到歧視或限制,小編認為催淚程度比八公還高,你們認為呢?

《再見了,可魯》是200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本作家石黑謙吾。該書主要記錄了一條聰明的、一生都在工作的狗「可魯」從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