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黑的新疆棉花是怎麼變成衣服的?8部紀錄片培養孩子愛國意識

這兩天,H&M、耐克等國際服裝企業以所謂「強迫勞動」的謠言為借口,在毫無事實根據下抵制新疆棉花,引起全國人民憤慨。

其實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針對新疆發難了。


2020年9月,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官員以「強迫勞動」為由,準備下令禁止從新疆進口棉花和西紅柿。


耐克還稱,該公司青島工廠已從2019年起停止招聘來自新疆的員工。


中國越來越強大,也讓很多「有心人」眼紅。


我們要帶孩子了解更多關於中國的人文、自然,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和文化自信。當國家名譽受辱,他們也能站出來有理有據的反駁。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拿出了兩張照片,分別是舊時美國黑奴被強迫在棉花地里採摘的照片和現在中國新疆棉花田進行機械化採摘的情景。


紀錄片,就是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化、自然、歷史的最好方式。今天就和大家分享8部適合孩子看的優質中國題材紀錄片


在「新疆棉花事件」之前,可能我們只知道新疆的哈密瓜、葡萄乾,不知道新疆有這麼大的棉花產業。


其實2014年的時候,一部紀錄片《棉花》誕生了,影片從新疆產棉開始講述中國棉花產業全過程。


棉花


紀錄片主角是最普通的一群勞動者。


來自貴州農村的兩口子50歲,在廣州制衣廠打工十年了,因為文化程度低,只能在工廠做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種。離家辛勤勞動,為了給兩個孩子換來上大學的機會。


有三個孩子的30歲媽媽,準備啟程去新疆摘棉花,她每年都去,因為工作兩個月能賺3000元,對這個家是一筆不小的補貼。



機械化沒覆蓋的區域,就需要手工摘棉花,摘棉花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只要勤快不怕累,就會有收益。


在紀錄片里,能看到辛苦,但是看不到壓迫。


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勞作,是因為期待著明天會跟今天不一樣,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是一個國家在發展的力量。


如果國寶會說話


這幾天,最火的國寶就是「三星堆」了。


昨天,我用心和孩子解釋了半天三星堆,他一句話就把我打敗了:「媽媽,你看,好像奧特曼哦。」



emmm...不可否認是有一點像,但也不能把幾千年的文化遺產說成日本動畫片啊。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帶孩子去博物館欣賞文物,口乾舌燥地給他們講文物背後的歷史,孩子卻聽不進去。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


文化的趣味是深沉的,原本就不太符合孩子的喜好。而《如果國寶會說話》這部專為孩子設計的片子,用俏皮的解說、生動的動畫,去講述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有多生動?看看官方海報感受一下吧:


哈哈,官方吐槽三星堆,這可能是CCTV最不正經的一次了。


《如果國寶會說話》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每集5分鐘,對孩子來說信息量剛剛好。

故宮100



說到歷史、文物,故宮絕對是故事最多的地方。故宮和央視聯合製作為孩子們專門拍了一個長達100集的紀錄片《故宮100》。


100集,每集6分鐘,通過故宮每個建築上的小部件,揭秘宮廷建築秘密。同時將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串聯進去。


比如,幾百年高齡的故宮,經歷過200多次地震,最高10.1級,卻總能全身而退,是為什麼?


原來故宮在建造時,就有相當先進的防震處理了。



紀錄片通過100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進而推中國文化中的普遍意義,面向世界,令觀眾產生共鳴。

我在故宮系列


博物館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場所,這裡收集著人類的記憶,這裡珍藏著民族的靈魂,這裡抵禦著歲月的剝蝕,這裡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一個生命因為有了記憶而更加精彩,一個國家因為有了記憶而更加厚重,一個民族因為有了記憶而得以延續。請帶著對逝去記憶的尊崇,走進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中國》


我在故宮修文物


在故宮上班是什麼體驗?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好奇。


有這樣一群人,每天到故宮裡上下班,把玩價值連城的國寶,他們就是文物修復師



我們看到的許多世界頂級文物,在展出前會有不同程度的損毀,經過文物修復師的處理,才變為我們看到的樣子。


《我在故宮修文物》就記錄了這樣一群文物修復大佬。



鐘錶組的修復師王津,正在修一座複雜的大鐘。


這座鐘已經放了100多年,出庫時殘破不堪,零件散落,「能看得出,多年前曾有人試圖修復,但是最終沒有成功。」修復師沒有圖紙,缺少原配零件,只能摸索著調試。


「修復一座鐘表,少說也要幾個月,修不修得回原樣,都要靠運氣……」鐘錶原本就精細得很,要一分一毫地清洗、修復殘破的文物,繁瑣又燒腦。


就這樣一天天琢磨,反覆嘗試,8個月後,終於讓這座百餘歲的鐘走起來了。


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我在故宮六百年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掀起了社會對文物修復的關注。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影片延續了「修文物」的風格,輕描淡寫地說著故宮背後沉重的歷史。


故宮建築修復過程中,還發生過這樣的趣事:

早年的時候,剛開始修故宮。角樓的施工趕上冬天,為保護角樓,就圍了一個大棚。結果老百姓都以為「故宮出事了,角樓拆完修不上了」。


談起這事,原古建部副主任李潤德,也是當年修角樓的匠人,驕傲地說:我們修幾個角樓都不成問題。


人生不過幾十年,而故宮已經六百年了。無論是當年建造她的匠人,還是新中國修復建築的匠人,都將自己的痕迹永遠留在了故宮的一梁一棟上。

一百年很長嗎



一百年很長嗎?


對於一門手藝來說,一百年是一段傳承的歷史,而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百年是鮮活的一輩子。


十幾組人物,十萬公里的行程,一年的跟拍,《一百年很長嗎》尋訪了十餘組古老的手藝、延續百年的小店,將目光聚焦在命運與手藝糾纏在一起的人身上。


從他們同你我一樣的生活中探尋手藝如何與生活為伴,支撐著一門手藝流傳下去的力量究竟來自哪裡。



在片子里,你看到的是這些普通而特別的人。


為結婚彩禮發愁的黃忠堅,始終有個武俠夢,他熱衷於蔡李佛拳,想在村裡建自己的舞獅隊。


收破爛的大爺竟然是大師?


曾被日本電視台採訪的釀酒大師沈佰和,像個收破爛的大爺一樣,到處收舊罈子。


因為使用過的酒罈子,帶著積年的酒香,遠比新罈子好用。



一個五塊錢收來的破罈子,也要費心補好,別人都覺得不划算,他卻說:人投入感情的東西,是沒有辦法去計算性價比的。


「一百年很長嗎?也不長,無非就是你喜歡做的事,能在後代的身上延續,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回蕩。酒喝光了,和親人們歡聚痛飲的記憶卻留下來,記憶比人的生命走得更遠。帶著喜悅做出來的東西,也許會在人的心裡停留得更久一些。」

舌尖上的中國



中國人的文化,一半都在吃上。

吃什麼,什麼時候吃,怎麼吃,都有講究。


在外國,能讓全國上下在互聯網上站隊表態的,也只有幾年一次的大選。而中國的吃貨們,每年都能為甜粽、咸粽在網上吵開鍋。


《舌尖上的中國》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美食生態。



第一季問世就引起強烈的討論,可以說是最「出圈」的紀錄片了,不容錯過。



舌尖上,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煙火氣。

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是由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一次聯合製作的紀錄片。


通過6集紀錄片,展示中國獨有的珍奇景色,從燈火通明的大都市,到只有野生動物出沒的雪山之巔。


我們都知道中國幅員遼闊,有草原、有雪山、有金絲猴、有大熊貓。


但你知道,中國還有這樣呆萌的西藏棕熊嗎?


你知道,超可愛的小熊貓,原產地是中國嗎?


你知道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關於神仙的傳說嗎?

大概是因為這些地方太美,

不該是凡人居住的地方。


除了自然景觀,中國更珍貴的就是幾千年傳承的文化歷史了,紀錄片展示了中國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包括茶文化、絲綢文化等等,作為一個中國人,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了解傳統文化,並且為之驕傲。


我們誕生在中國


《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中外合拍的紀錄片,也是一部兒童電影。由迪士尼製作,陸川導演,周迅配音。


影片主要講述了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個國寶動物家庭的趣事,大熊貓一家、金絲猴一家、雪豹一家。


影片旁白的表述,都是很童真的方式,與一般紀錄片有區別。


比如這樣的台詞:

沒興趣


醉了


也常抓拍動物憨憨的樣子:


關於自然、動物的知識點穿插節奏符合孩子喜好,不枯燥。畢竟有迪士尼在,孩子的心他都懂。

所以,8部高分紀錄片,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趕緊為孩子收藏起來吧!

來源: 新東方小學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