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是中國式的《敦刻爾克》, 一場人性的撤退

諾蘭導演的電影敦刻爾克中國公映的時候和局座張召忠有一場談話,全程諾蘭導演都相當的禮貌,可還是流露出一些傲慢,好萊塢式的傲慢。

諾蘭在電影《敦刻爾克》中想保持一種驚悚和懸疑,全片沒有出現一個敵人。只有他們自己在演,或許是這部電影在深層次反映了好萊塢電影技術對市場壟斷的擔憂。

商業電影永遠在傳達一種價值觀,敦刻爾克的主題就是回家,價值觀非常統一,但是人性沒有那麼簡單,也有不想回家的,《敦刻爾克》就沒有去拍。《敦刻爾克》和一般好萊塢電影一樣,強烈的視覺衝擊,不斷研發出的拍攝技術,和對工業電影的極致追求。最後的目的就是價值輸送。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也可以看作也是一場大撤退,關於人性的撤退,黃軒飾演的劉峰在撤退中或許已經放棄了,生命失去了原本的希望。如果是在電影《敦刻爾克》中,劉峰肯定會被諾蘭訓斥,為什麼你要放棄,不想回家。或許這樣的展現才是人性中最真實的部分,也是《芳華》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當你不在主宰自己,你看著自己不知去向何方,你最初的自己還能堅持多久。青春只是一個夢,關於理想,關於熱血,當夢醒來的時候,青春已逝。

襲人並不一定打得過孫悟空,但不表示她沒有人文價值。《敦刻爾克》是一場關於美國價值觀意義上的撤退。

《芳華》則表現的是人性的撤退,越撤退越真實,越可怕,也許撤退也沒有終點。

青春是關於自己的認同,青春逝去,活著才是人生的起點,當一切的一切,包括芭蕾,愛情,戰爭,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和記憶的時候,劉峰最後在人性中表現的溫情,才讓我們覺得格外真實與感動。

《芳華》中關於精神的追求,將來都會成為我們價值判斷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和諾蘭的價值觀一樣,諾蘭也不會用那樣的眼光看局座。正是因為不一樣,那個才是真實的我們。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