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少年時代在《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的處女作,在當年經典電影橫出的1995年拿下多項大獎。電影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兇猛》,姜文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創作,對那個時代的反思加上了重重的一筆。

這部帶有時代記憶的影片,聚焦在北京軍大院里的幾個無人看管的男孩身上。

整個影片都是毛茸茸的暖色調,粗糲的質感和多處過曝的光線都配合著那個青春里涌動的荷爾蒙,肆意撒野的時代和突如其來的人物成長。

整個影片沒有成年後回憶青春的悲傷,更多的是他們青春里的喧囂和躁動。

幻想

整個影片都在亦真亦假當中,我們太沉浸在馬小軍的故事裡,以至於我們自己也受了干擾。

人會擅自改變過去記憶的某個節點來完成一個回憶。鬆動的暗鎖,就是馬小軍改變的第一個節點。

那張米蘭穿著泳衣的照片和燒荒草的味道,讓我們迷惑也讓我們觸到了地面的實感。同時也變成連接馬小軍一系列幻想的節點。

馬小軍打開了一把暗鎖,屋內昏黃的陽光猛地打在他的身上。從窗戶里投射下來的一束束光線,安靜的沉浮在半空中,整個房間都瀰漫著乾燥、溫暖、柔和的氣息。

馬小軍隔著蚊帳看到在牆上掛著的米蘭照片之後,馬小軍一腳踏進了虛無之境中。

馬小軍的回憶帶著自相矛盾,他在回憶里得到滿足,又在回憶里留下蛛絲馬跡。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也是導演加重昏黃光暈的原因之一,他要讓我們徹底的被迷惑。

馬小軍帶著米蘭回到農場的時候說那年夏天總是若有若無的有股燒荒草的味道,之後又否定大夏天的哪來燒荒草的味道。

我們可以說燒荒草代表的是米蘭的味道,也是那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荷爾蒙的爆發,同時「大夏天哪來的燒荒草味道「,象徵著虛幻,關於與米蘭一起的日子不過都是馬小軍對愛情渴求的慾望而產生的幻想。

但是誰的青春不會幻想呢?

黃金時代

王小波曾經說過,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一個高拋書包的轉場動作結束了馬小軍的童年時代,迎來了他的少年時代。

那一年的夏天陽光燦爛,馬小軍有他的英雄夢想也有他衝動的慾望。那裡有他的奢望和他的黃金時代。

電影里有許多的符號都在反映著那個特殊的70年代,在此不必贅述。

藉助膠片的質感和暖色的曖昧,放大了馬小軍少年時代的肆意妄為。

缺失父母看管的少年和膨脹的英雄主義都被塞進了暴力語境當中,他們操著髒話集結人馬去打群架。一個磚頭拍下的流血事件變成他們津津樂道的英雄事迹。

少年時代的陽光里,與此對照的是那場夏天裡唯一的雨,他摔倒了,他哭泣著,他大喊著,卻抵消不了內心的怯懦和慾望。

影片中有許多仰拍的鏡頭來顯示天空的遼遠加深人物的孤獨。一如在《鄉村騎士》的背景音樂中,馬小軍一步步走上跳水的高台。

欄杆,階梯,將馬曉軍束縛在私人空間當中,頭頂發亮的天空襯的馬小軍愈發的孤獨。

馬小軍的身影在水面浮動,暗示著它因朋友疏遠內心孤獨而起伏的內心。

遠處米蘭和劉憶苦他們之間形成的圓形代表著的是和諧包容,他們把馬小軍排除在外,同時也意味著馬小軍被他的少年時代排除在外。他將面對他自己的成長,水中的沉浮,岸上人的踐踏以及窒息般的孤立無援。

成年世界的黑白好像才是褪了色的記憶。

大家客客氣氣的按著規則去做被安排好的成功人士,成年世界裡的多麼難過,影片沒有描述,但前後高反差的色調倒是讓我們唏噓不已,一聲傻逼令我們捧腹也在我們心底留下意味不明的哀傷。

結尾

向上是迷茫,向下是世界的空蕩,我們註定要一頭扎進世界的虛無之中,那些衝動與熱血都被留在金燦燦的過去,晃得人刺眼。

許多人探討這部片的時代反思,挖掘他那段特殊歲月的價值。我在此的寥寥幾句,只是淺淺的抓住了電影的表面和細枝末節。我有多羨慕馬小軍的黃金時代,充滿著浪漫主義般的自由與幻想。我的少年時代,少了如此的撒野。

我是雲里,分享我的好友——林七夕的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