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


原標題: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


很多喜愛古詩詞的人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這位“詩詞的女兒”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情緣。最近,一部關於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過銀幕光影,我們得以感受她跌宕起伏卻寫滿詩意的一生。


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那些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為舟楫的依託,讓她免於“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忍持守。所以有人說:“她站在那裡,就是對古典詩歌最好的註解。”


當然,對葉嘉瑩而言,詩詞並不只是愛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所以她用盡一生研究古典詩詞,更希望在自己親身體會到了古典詩詞美好、高潔的世界後,能打開一扇門,“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正是不遺餘力地做古典詩詞的“擺渡人”,葉嘉瑩成為無數人通往詩歌國度的路標。


為什麼讓更多人走進詩歌如此重要?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精神的棲息地,而詩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養分。當你通過詩歌,與作者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那些古典詩歌中蘊含的審美趣味,那些涌動著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詩心詩意,就能給予我們美好和希望,就能讓我們在人生風雨襲來時獲取勇氣和力量。


今天我們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因為在以古典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里,蓄積著中國人的智慧、品格、襟懷和修養,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理念、志趣、氣度和神韻。讓更多人從一首詩、一闋詞、一篇文章中汲取文化養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成為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燈,滋養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原載於《人民日報》 作者:周南 摘編:項鋒、楊心悅)


《光明日報》(2020年11月3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