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全員「品管圈」 為醫療品質加分

品質是任何一家有信仰、有追求的企業的生命線。作為海峽兩岸具影響力的專業健檢機構,廈門湖裡國宇門診部(以下簡稱國宇)一向以「具國際視野的高品質醫療」作為企業發展的靈魂。國宇的高品質醫療始終堅持高起點,繼國宇醫學實驗室通過國家認可委lSO15189認可後,國宇又導入台灣「醫療品管圈」理念,並於九月份一次性選派近30人赴台進行品管圈第一期培訓;近日,台灣醫策會專家又親臨廈門,對國宇的品管圈團隊展開第二期輔導。開展這樣規格在國內尚屬罕見的醫事培訓,足見國宇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的決心,展示了國宇追求「國宇品質夢」的遠大抱負。

台灣醫策會為「兩岸醫療品質改善工坊」的國宇學員頒發合格證書。

國宇員工烘焙體驗課。

國宇的感動服務。圖為國宇員工為客戶的小孩換尿布。

說到品管圈,國宇總經理郭東宇說:「品管圈倡導一種自下而上的品質改善精神,倡導每個人敢於暴露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意味每一位員工都可以對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並且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改善。如果員工與企業同時變得更好、越來越好,我想國宇的品質夢就不會遙遠了」。實際上,QCC(品管圈)的精髓在於其「PDCA"的循環改善流程(PDCA即是計劃、執行、檢討以及改進),這與國宇持續改善品質的追求不謀而合。

本版文/本報記者 陳心暉

本版圖/廈門國宇健康管理中心提供

【名詞】

品管圈

品管圈的英文縮寫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s),又名質量小組、QC小組等。 最早是美國的戴明博士於1950年提出的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理論,即用統計的手法進行品質管理,最初也有許多企業把它作為提高品質管理水平的方法應用。但是這種手法只有搞QC的專業人員才能應用,對現場生產的作業人員而言,難以理解掌握。

後來,東京大學的石川馨教授,把SQC的理念與日本的風俗、文化相結合,於1962年發表了《現場與QC》的文章,系統地介紹了QC的理論和應用。之後,在日本不斷得到普及與推廣。後來,又在金融、服務性行業等非製造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品管圈概念已被引入多達100多個國家。其特點是由基層員工組成的小組,通過適當的訓練及引導,使小組能通過定期的會議,去發掘、分析及解決日常工作有關的問題。

品管圈是一種工作小組,該小組推動這種行為的方式是自主管理,利用質量控制概念和技術,展示創造力,形成自我發展和相互發展。該活動目的在於發展他們的能力,實現品管圈成員的自我實現,使工作場所充滿生機和活力,增加客戶滿意程度,做出社會貢獻。

台灣醫策會

台灣財團法人醫院評鑒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成立於1999年,系由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等共同捐助成立的組織。

醫策會一貫以嚴謹、誠信、公正的態度,辦理各項評鑒、認證、訪查,深受各界信賴,不僅已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認證,更是亞洲第一個、全球第八個通過國際健康照護質量協會認證的專業評鑒機構。同時亦致力於宣導品質與病人安全理念、推廣品質管理工具之運用以及醫事人員教育訓練,藉以協助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及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提升醫療品質。醫策會的使命是「醫療品質的推手」,未來將持續努力,積極建立與民眾及醫界的夥伴關係,共同提升健康照護質量,期許民眾能夠獲得安全、優質、有效益且具人性關懷的健康照護。

品管培訓 將創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國宇第二期品管圈輔導現場。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9月初,國宇QCC學習團隊近30人一行前往台灣財團法人醫院評鑒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參加品管圈活動第一期培訓。

醫策會廖熏香副執行長、張國昌首席顧問等專家在「質量改善工坊」中為國宇品管圈團隊全面、深入地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培訓,系統闡述品管圈活動的各種專業工具手法,並與學員們積極互動,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從自身開展的品管圈活動中找到問題所在,期望能最終將創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帶動國宇醫療品質的整體提升。

參加完QCC系統理論、方法學習之後,國宇團隊又深入到QCC「團隊運作與實務交流」的培訓。期間,台灣醫策會特邀三軍總醫院許瀚仁護理長、斗六慈濟診所張立功組長、高雄榮民總醫院許健威醫師與學員們分享不同的QCC主題運作手法及實例解析,並與學員們進行針對性的互動交流,觸發他們為即將開展的品管圈活動進行「腦力激蕩」。隨後國宇團隊到台灣哈佛健診實地參訪交流,深入了解哈佛健診在質量改善方面的推行、運作手法及成果經驗分享,圓滿完成品管圈第一期培訓的所有課程。

培訓期間,郭東宇特意前往醫策會,了解公司員工們的學習情況。在課間的分享交流中,郭東宇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員們應該對這次培訓學習有本質的認識。QCC的精神應該是一個讓工作變得輕鬆,讓品質變得更好的過程,應該是以積極的心態去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放在生活當中也是如此,它與工作是相通互補的。他要求學員們放下諸如「參加品管圈競賽獲獎」之類的包袱,真正沉靜下心,將品管圈做好。

第二期的QCC培訓則更加註重分析、解決在品管圈活動推行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實地深入地了解國宇後,醫策會專家逐一為每個品管圈團隊「把脈」,為他們推行品管圈運作手法中的不足和問題作出精準回饋,並結合「多元品質改善工具」讓圈員們跳出品管圈PDCA手法的限制,以更加富有創意、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輔導過程中,醫策會首席顧問張國昌老師囑咐學員:「品管圈本身只是一個基礎性的工具,大家不要看得太重,而是要著重掌握它的思維方式,工具本身就是要拿來靈活運用,並且可以根據實際,配合其他工具或方法運用。讓我們把品管圈這一工具用活,創造更大的品質改善空間。」

第二期培訓尾聲,通過全面的學習成果考量和專業測評,全體國宇品管圈學員通過考核,獲得醫策會頒發的《兩岸醫療品質改善工坊合格證書 》,書寫了他們人生履歷中不平凡的一筆。

品質改善 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

對客戶的健康檢查負責,圖為國宇為做CT檢查的客戶準備了全套防輻射用品。

「品質改善意味著終身投入,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專註、持續進行高品質醫療的改善和提升,是國宇不變的堅持。」國宇掌門人郭東宇的話擲地有聲。國宇一直堅持用世界眼光做健檢,很注重「走出去」,總經理郭東宇多次到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以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機構交流考察和學習,同時,國宇每年都會不惜重金組織員工和中層幹部到北京、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地醫療機構參訪學習,了解全球優秀同仁的發展狀況,使國宇的業務水平和服務品質不斷地向國際水平看齊。

國宇與台灣的相關醫事交流十分緊密。被問到為什麼如此看重台灣的醫療,郭東宇說:「海峽兩岸共同的語言、相通的文化背景使我們的交流沒有隔閡,同時,台灣的醫療服務水平在亞洲居於領先地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早在2012年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介紹: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台灣地區就佔了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是亞洲第1。同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評估《世界健康排行榜》時,綜合各項指標,將台灣地區列為世界第2名,僅次於瑞典。因此,國宇很注重通過積极參与和推進海峽兩岸醫療機構及醫事交流合作來提升高醫療品質。

國宇作為省內唯一一家醫療機構,連續兩年(2014年、2015年)參加了台灣醫策會舉辦的「兩岸醫療質量促進交流競賽活動」,與台灣的醫療機構同台比武,通過比賽來提升醫療品質。率隊參加兩岸醫療質量促進交流競賽活動的郭東宇感觸良多,他說,台灣地區對於醫療品質的控制十分獨到,並且形成了「品管圈」,通過與台灣「品管圈」同行廣泛、深入的交流溝通,公司將進一步深入地在各部門間開展富有國宇特色、符合國宇發展的品質管理活動,讓員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如何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中來,形成良好的全員「品管圈」氛圍。

核心戰略 打造強大企業平台吸引人才

國宇每年組織幾十人次外出參訪交流,圖為一線優秀員工參訪台北萬芳醫院。

人才戰略是國宇打造高品質醫療的核心戰略。就在去年,國宇引進了醫學博士徐麗林。這位師從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中科院院士陳可冀教授,來國宇前已在三甲醫院工作了十多年。作為國宇品管圈總圈長、品管圈推行委員會主任及首席輔導員的徐博不無感慨:公司如此捨得在品質改善上大手筆投入,也敢於讓我這種在公司內沒有任何「資歷」的新晉員工擔任此項重任,實實在在展現了國宇追求高品質的決心,我覺得這樣的平台是值得信賴和託付的,我在這裡很能找到工作的動力和前進的目標。

國宇引進的人才是多元的,比如來自台灣的健康管理專家張峻斌(醫學博士、教授),香港籍、原泰國亞洲航空公司的空姐——周恩怡等等,每個崗位上都有出色的帶頭人。「很多人認為,之所以會有很多人才加入國宇,純粹是因為高薪。實則不然,因為一個會因為高薪加盟的員工,很容易會被開出更高待遇的企業挖走。我認為人才的加盟,還是要靠企業用心把平台做大做強,拿出招賢納士的真心來吸引他們。」國宇總經理郭東宇意味深長地說。

「打造強大的平台」是郭東宇總經理反覆提到的。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國宇不遺餘力地打造良好的企業氛圍,將品質視為企業的靈魂,為國宇員工搭建一個能令他們有自豪感的強大平台。以人才贏未來,國宇的品質之路才有最核心的保障。

堅守初心 高品質醫療源於父輩大愛行醫

國宇團隊參訪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雙和醫院。

堅守高品質醫療是郭東宇創辦國宇的初心,也正因如此,郭東宇不斷地拒絕著連鎖乃至上市的誘惑,只堅持做精做強廈門國宇這一家專業健檢機構。 「高品質的打造就是要實實在在,沒有捷徑。這場投入,最重要的是要靠「心件」,而不是靠硬體、資金等等。如果將國宇的企業建設和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傳承自我父親的愛的信仰就是這棵樹的根基」——總經理郭東宇意味深長地說。原來,是父親深深地影響了他。

據了解,郭東宇的父親郭宗賢先生,是一名鄉村醫師,也就是俗稱的赤腳醫生,他視病人如親的故事,當地媒體都報道過。當年,為了給病人看病,郭宗賢經常要走將近10公里的山路,加上看病時間,來回就要花上一天。但是郭宗賢一句怨言也沒有,為交通不便的鄉親送醫送葯,一干就是四十年。 父親留給郭東宇最大的印象是大愛,為病人看病不僅經常不收錢,而且還常常自己出錢為病人買葯。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幫一點算一點。郭宗賢總是這樣默默幫著這些鄉親們,四十年如一日,贏得了遠近鄉親的交口讚譽。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在父親的身教之下,形成了郭東宇的信仰:無愛不行醫。這種愛對於國宇而言,就是要對客戶負責,提供真正高品質的醫療加上感動服務,最終,這種信仰也凝練成了國宇人的內在靈魂。

如今的國宇,上下一心為大愛而堅守。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宇有愛、有傳承、有擔當的企業文化之樹必將愈加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