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誰的錯?從《霸王別姬》看張國榮如何一步步被人為變性

文|樂寶媽育兒

你是男孩?還是女孩?

男性教育、女性教育、無性教育還是雙性教育?

同性的愛情

今天這個六一兒童節對於一些人來說,將是終生難忘並是最特別的節日。楊麗萍徒弟水月結婚,今天將是她們最幸福的日子,99%的人在評論區紛紛留言祝福,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愛情的模樣



兩位新人眼裡飽含對對方的深情,最令大家感動的是雙方家長都很支持並互相擁抱。


愛無國界,不分性別,唯有祝福,願兩人永遠如今天般甜蜜幸福。

還有一部人則無法理解這種愛情,覺得有悖倫理道德,是不可以綻放在陽光下的。其實同性戀也是真愛,這種同性之間的愛與異性之間的愛是並無區別,都是真愛,它是心之所向,無關性別

「同性戀」這個詞在七八十年代,是避諱談論的,不論從誰的嘴裡說出來都覺得骯髒,到了00年代,由於接受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大部分人的觀念也有了轉變,不再被人詬病,大家都很自然地去談論這個話題,而且也都接受這種同性關係。

其實我們不可以去評判同性者之間的愛情,他們的愛是正常的,他們沒有錯,錯的是早期性別建立期時的錯誤引導及孩子在性別配合行為時出現異常時並未發覺及正確引導,從而導致他的性別角色出現問題。

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的性別認同轉變


《霸王別姬》是一部富有歷史變遷、藝術文化氣息又和同性戀相關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里的情感線雖然是同性之間的情誼,但沒有一個人會去批判這部電影,無不對電影里「霸王與別姬」的凄美愛情而落淚。

南京大學98級研究生李燕曾指出「《霸王別姬》從歷史文化的視角,描述了一個同性戀者在環境與人生經歷的影響下發生的身份錯認。

影評人黃莉指出:「(《霸王別姬》)挪用宏大敘事、舞台敘事、台下敘事和影戲結合, 從而形成 了片中有戲、戲中有觀眾的複雜敘事結構, 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


  • 1)程蝶衣曾三次被人為「閹割」而成為女性

程蝶衣在入京戲班學唱青衣之前從內到外都是一個男兒郎,那時他的性別角色沒有任何問題,正常的 朝著男孩角色發展。可是為何卻從一個男兒郎變成女嬌娥,這種性別認同的反轉問題出現在哪?

  • 第一次被人為「閹割」是母親為讓他進入戲班而切斷他的第六根手指,這是在生理是的一次閹割,母親被迫生計把他推入了京戲班,也開啟了他人戲不分的人生。


  • 第二次被人為「閹割」是「煙斗搗嘴」,因為小豆子長得比較女性化,班主讓他來飾演旦角,那一句「我本是女嬌娥,不是男兒郎」,他總是說成「我本是男兒郎,不是女嬌娥」,師兄為了幫他,用煙斗搗細了他的嗓子,他終於流著血說出那一句「我本是女嬌娥,不是男兒郎」,這一次他的性別認同再一次反轉,為成為女性角色而奠定心理基礎。


  • 第三次被人為「閹割」是張公公的欺辱,這一次直接讓他對性別角色產生了迷茫,同時肯定了自己的性別角色。


小豆子原本是一個男兒郎,並不是女嬌娥,他不是同性戀,而是性別障礙症,他一次次被誤導,所以他進入戲裡難以自拔,導致人戲不分。最後他幡然醒悟,原來「我本是男兒郎,不是女嬌娥」,留給了我們深深的遺憾,他已無路可走,即使他戲裡走出來,唯有一死得解脫。

  • 2)程蝶衣是天生的性別角色錯誤還是後天的呢?

首先,性別角色的發展:

洋洋從小長得像一個洋娃娃,五官精緻,皮膚白皙,很多見到他的人都誤以為他是一個混血女孩,其實洋洋是一個男孩。每次媽媽帶他出玩,很多人都會喊他小美女,並摸摸他的臉蛋,媽媽對此感到很驕傲,覺得他的孩子就像明星一樣。可是,洋洋上學後,越來越內向,有一天,洋洋說不去上學了,並且把家裡的洋娃娃全摔爛了。媽媽被嚇了一跳,問他怎麼回事,洋洋哭著說:「媽媽,我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去找女孩玩,女孩不和我玩,她們說我是男孩,我去找男孩玩,他們說我是娘娘腔,是個女孩。」我不要當女孩,我再也不要穿裙子了,也 不要洋娃娃,我要當男孩,洋洋哭的撕心裂肺。她媽媽意識到了原來她覺得無所謂的事情會給孩子帶來那麼大的傷害,從此,她不再把洋洋打扮成女孩了,讓他恢復他男孩的樣子,並且帶他去做一些男孩玩的遊戲。

幸好洋洋媽媽及時醒悟,否則洋洋就會建立錯誤的性別角色。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分哪四部分:

a、性別認同:兒童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即掌握自己的性屬性或相應的作用。孩子在兩歲多、三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性別的區分。媽媽是女的,爸爸是男的。男女之間在身體上是不一樣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去觀察這些區別。生殖器的差別、第二性徵的差別。

b、性別角色的習得:兒童期的性別角色習得主要通過模仿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加上得到異性父母親的讚賞所學到的行為,

c、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徵所抱有的信念。兩類性別中均存在這種刻板印象,而且正反面的特徵都有。

一般來源於兩方面:一是成人的引導,不斷強化訓練;二是媒體的宣傳教育,加強性角色意識。

d、兒童的性別配合行為:是指兒童逐漸習得和自己性別角色相配合的行為,並且對於表現出這種行為有所認同。

一般分為這幾個階段:

  • 0到30個月:開始操作與性別角色配合的玩具或活動,開始喜歡同性玩伴。
  • 3到7歲:強烈地產生並形成性別配合行為,自動尋找同性幼童玩耍的次數明顯比尋找異性幼童的次數多。
  • 8到12歲:性別配合行為持續強化,重視女性與男生的差別;女生開始發展男性化活動,企圖諒解男性化活動的歷程。
  • 12歲到20歲青少年期:所謂的性別角色白熱化階段,性別配合行為顯著,不喜歡被認為具有異性本質,尋求建立自己的性別特質。

程蝶衣之所以對自己產生性別認同障礙,完全是後天人為造成,而最後他的性別認同再次反轉,意識到自己就是「男兒郎」。




其次,如何引導兒童正確的進行性別角色認識?

第一,引導幼兒對性別角色的認識

一般孩子18個月就對性別角色產生了區分,我們在孩子兩到三歲時強化他的性別角色認識,告訴他男孩的特點,女孩的特點,並進行區分。一般4歲左右孩子就有了性別穩定性,男孩6歲左右已有性別恆常性,明白頭髮、穿著的改變是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性別的。

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幫他建立正確的性別角色,他就會產生性別障礙,就像洋洋一樣,對自己的性別產生困擾,幸虧媽媽及時挽救,否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不可過度的強化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中男孩應該是:勇敢、正直、有擔當、粗獷

女孩應該是:溫柔、賢惠、聽話、大方、乖巧

性別刻板印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女孩,很多男性工作都會歧視女孩,認為這不是女孩該做的事情,女孩就該做女孩能做的工作。

另外影響到家庭,男孩認為我就是一個男孩,家務是女孩做的,孩子是女孩看的,我是一個男孩,男孩只負責掙錢。

其實最好的性別教育是「雙性教育」

最好的性別教育是「雙性教育」

傳統的「單一性別化」教育已然落後,而取代它的是「雙性化教育」。雙性化教育不是性錯位的教育,它能使兒童更加自尊,同時既有男性的支配性和女性的善解人意,是最理想人格教育理論。

1964年,Rossi提出了與傳統男女兩性特質對立觀點(一致性模型)不同的雙性化」概念,即個體同時具有傳統的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並認為最適合的性別角色模式是雙性化,而非傳統的單一性別角色。美國心理學家貝姆(Bem)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允理雙性化的觀點,認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對的兩極,而是可以分割的相對獨立的兩個維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傳統上認為的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具有雙性化心理的個體,既能以傳統的男性方式又能按照傳統的女性方式活動,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現,因而提高了性別角色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研究認為兼有兩性特點的個體的總的心理適應和自尊水平應該比較高,也就是說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都分別對健康人格具有積極作用。

對兒童進行「雙性化教育」就是要消除角色刻板觀念的束縛,教育兒童除了保持男女性別特質以外,還要兩性兼容,即兩性之間相互吸收對方的優點,完善自我的人格。例如,男孩可以多學習一下女孩子的細心、善於表達和善解人意。而女孩子則可以學習一下男孩子的剛強、開朗、勇敢,但要適當,把握好尺度,否則就違背了「雙性化教育」的初衷,使孩子產生性別錯誤認識。

如何進行「雙性化教育」

前面說了進行雙性化教育要把握一個尺度,家長不可因為性別抑制孩子的天性,也不可過於讓他學習異性的特質,而導致性別角色錯誤,注意適當原則

  • 1)不要用性別限制他,多給他一些選擇的權利。

奇奇最近喜歡上彈琴,媽媽覺得彈琴是女孩子學的,剛開始不想給他報班,後來看奇奇實在喜歡,就帶他去試課,沒想到孩子專註力很強,而且學的速度也快,於是媽媽就給他報班,讓他學下去。

學琴是不分性別的,有很多事情其實男孩也可以做,女孩也可以做,不要用性別刻板印象去看待,只要孩子喜歡,就鼓勵他的興趣和愛好,接納他的個性和氣質,給他更豐富多樣的環境去探索。比如:讓男孩擺弄布娃娃、過家家,女孩也可以喜歡恐龍和車輛;讓男孩可以盡情地哭泣宣洩情緒,女孩也可以盡情的喊和叫。


  • 2)以遊戲為切入點,尋找雙性化人格培養的契機。

玩區域時,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警察與小偷」的遊戲,一部分男孩子扮演警察,一部分則扮演小偷。班裡幾個小女孩也想加入,男孩則說:你們是女生,你們不能當警察,只有男孩才能當警察。女孩們覺得也有道理,無奈的回到自己的娃娃家。

這是由於性別刻板印象而導致的角色扮演,這是一個教育契機,也是我們所要反思的,社會也是如此對待女性或男性,一些職業有嚴重的性別歧視。


  • 第一,我們要鼓勵孩子不分性別地在遊戲中嘗試更多的生活經驗,讓孩子通過扮演不同的人物,從而使他們獲得各自不同的情感體驗,並讓孩子懂得女孩也可以勇敢,堅強;男孩也可以溫柔有耐心。
  • 第二,在幫孩子選擇玩具時,摒棄性別刻板印象,解放孩子的天性,讓他也可以選擇異性的玩具,鼓勵和支持他,使孩子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讓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但要把握好尺度,否則就會形成錯誤的性別角色。


  • 3)不要用性別來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

當女兒調皮搗蛋的時候,我們就要教導她守規矩,而不要說:真不像個好女孩,你就像個假小子。當兒子遇事猶豫退縮時,我們要鼓勵他振作勇敢,而不要說:你真不像個男子漢,連小女孩都不如。


#樂寶媽育兒#我們生活在一個文明、前進的社會,性角色刻板印象時代已過去,現在女性也可以當總統,男性也可以當產科大夫。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孩子的性別而壓抑他某方面的天性,影響到了孩子的法杖,作為有遠見的家長,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希望每一個男孩在男子漢氣概的基礎之上,學會理解和服從;女孩在淑女風範的基礎之上學會決斷、剛毅。讓每一個孩子遵循本心,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是如何看待同性關係?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