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你的emoji是怎麼來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山冰沁;36氪經授權發布。

emoji 為❤️而生,它起源於日本,創作者是栗田穣崇。

1999年,栗田是NTT移動通信公司事業部的員工,他發現在無線電尋呼系統中撤銷了一個 「❤️」 後

用戶的流向竟然變了。

文字元號可以預示著人們交流的表達需求嗎?他萌生了創造文字元號的想法。

然而栗田的 emoji 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連續遭到夏普、松下等大廠商的拒絕後,他自組團隊,為了將人類所有表情囊括其中,在當時僅有12x12像素符號的簡陋技術條件下設計出了一系列的表情符號。

並非設計出身的栗田,憑藉著來自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時誕生的統一指示圖,結合日本漫畫的靈感,創作出了簡約的第一代 emoji。

它們長這個樣子:

1999 年2月22日,emoji 正式誕生,2009年,emoji 表情被納入網際網路 ,Unicode(統一碼),開始被全世界使用,隨後蘋果、安卓等系統也納入了 emoji 表情。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粟田創造的表情逐漸走向世界。

Emoji的優勢 —— 共通性及質疑

emoji 填補了語言文字無法直接表現的交流意涵,正如人們在說話時會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輔助感情傳遞一樣,emoji 是文本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

「emoji 之父」 栗田曾談到過在一條用詞尖銳的簡訊後面加上一個愛心,讀來頓生暖意,文本的尖銳感馬上就消弭無形。並且 emoji 所表現的意涵是 「人類共通」 的最基本的感情。

在Swiftkey 發布的《emoji報告》中,統計出了人們用 emoji 的習慣:

  • 當今世界最為廣泛使用的 emoji 當之無愧就是🙂,佔據 44.8%的最高使用頻率;

  • 位列第二的是 ☹️ 占 14.3%;

  • 第三為❤️

果然 happy,sad,love 是世界共通的情感。

而 emoji 的流行,又恰恰建立在人類語言發展的極限之上,它如同文本版的肢體語言,極大輔助了文本背後情緒的傳遞。而當它在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上被廣泛使用的時候,其直觀而簡便的表意方式甚至超越國別,跨越語言差異,彷彿溝通起全世界,很多人相信這似乎就是一種全球共通「語言」。

那麼,emoji 是否真的具有共通性呢?

在 TouchType 發布的《emoji報告》里,還顯示了這樣的結果:不同國家因為語言文化不同,對 emoji 的使用偏好不相一致。

例如,🇫🇷 法國人最愛使用 ❤️,使用頻率是其他語言平均值的 4倍;

🇮🇱 🇪🇬 🇵🇸 阿拉伯語使用者喜歡花與植物🌹🌸💐🌼🌷🌺 的 emoji,頻率是其他語言平均值的 4倍以上;

🇷🇺俄國人最愛用各種浪漫 💑💏的 emoji,頻率是其他語言平均值的 3倍;

🇦🇺澳大利亞人喜歡和酒🍺 🍻 🍷🍸🍹🍾相關的 emoji,頻率是其他語言平均值的 2倍,同時,他們還喜歡用 「麻藥」💉,比其他語言平均值高出 65%;

🇺🇸 🇨🇦 美國人與加拿大人並沒有對個別 emoji 有明顯偏好。骷髏 💀 ☠️、生日蛋糕 🎂、火 🔥、技術 🚀、同性戀相關👨❤️👨 👩❤️👩 、肉🍗 以及各種和女性相關的💄 💍 emoji 等,都有一定的使用頻率。

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於美、加都屬於移民國家,浸染於各種信仰與價值觀的人群使其文化呈現出更加顯著的多樣性,因而在 emoji 的使用上也更體現個性。😈

這種不盡相同的 emoji 使用偏好反映了不同國家國民、不同語言使用人群的文化差異。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樣的結果並不影響 emoji 的共通性,但是某種程度上,它反映了不同文化在表達、描述時追求的側重點不同,這種側重點的差異極有可能導致不同文化圈的人無法用 emoji 順暢交流,甚至導致誤解。例如,當一個阿拉伯人向你頻繁發送花與植物的 emoji時,你該如何正確解讀呢?🤔🤔🤔

另外,人們並非很容易捕捉到或是認同 emoji 原本的意思。英國《每日郵報》總結過12個最容易被誤解的 emoji。

例如,

它最初的意思是 「勝利臉」(face with look of triumph),但很多人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個 「生氣臉」。

又如,

它本意是 「困惑臉」( confounded face),很多人卻喜歡用它來表示壓力山大,或是恐懼、擔心。

種種對 emoji 本意的解讀差異極可能引發交流的誤解與混亂。不僅如此,對於同一個 emoji 的意涵,不同人的理解又是千差萬別的。根據《每日郵報》,APPLE 系統中意涵最令人困惑的表情是 「眯眼笑臉」 與 「喜極而泣」。

「喜極而泣」 😂 這個 emoji 在幾乎所有調查過的平台(包括Apple, Google,Microsoft,Samsung 以及 LG)中都是最令人困惑的。這主要源自於這一情緒的複雜性很難用一個小小的 emoji 概括,在不同人眼裡,這種複雜性就折射成為完全不同的情緒意涵了。

如果說以上這些只是主觀原因的話,那麼 emoji 在不同通信系統、不同 APP中的差異顯示,便是加劇這種交流障礙的客觀原因了。由於 emoji 在被發明之初,NTT Docomo 沒能為其爭取到版權,emoji 成為一種公共財產。隨後,Apple 與 Google 等科技公司組成了非營利組織 Unicode Consortium,對 emoji 圖案進行了標準化。之後,各大科技公司為了藉助差異性吸引用戶,又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不同版本的 emoji 圖案。這種關係就好比漢字是沒有版權的,但是漢字字體有,同一個漢字可能由於字體不同而差異巨大。同理,同一個 emoji 在不同的移動設備上的顯示甚至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典型的例子 —— 同是 「眯眼笑臉」 😁(grinning face with smiling eyes),以下十個平台就有十種完全不同的 emoji。它們隨著不同平台間的信息傳輸,已被發現導致了不小的誤解與混亂。譬如一個SAMSUNG 的用戶向一個 APPLE 的用戶發送一個眯眼笑臉,SAMSUNG 的用戶想表現的可能是一種更加開懷的快樂,而 APPLE 用戶收到時,卻可能因為 APPLE 的笑臉顯示比較含蓄,而將對方的情緒也想像得更為含蓄。

如此說來,emoji 的共通性是大打折扣的,這自然也為它們在溝通世界時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更大大削弱了 emoji 會發展為一種語言的可能。

但這並不妨礙 emoji 在世界中流行起來

美國流行音樂女王🎵 👑 Katy Perry 於2013年8月推出的一首單曲《Roar》,其MV中的歌詞全部用 emoji 表示。 Emoji 於當今世界流行的盛況得以一見。💥💥💥

2013年,🇦🇺 澳大利亞人 Jeremy Burge 為 emoji 在網上建立了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 emoji 專屬百科——emojipedia,供人們查詢不同 emoji 的含義。這個網站每年都創造了超過1億4000萬的訪問量。

用 emoji 進行創作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例如,2015 年1月,英國衛報在 Twitter 上將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的國情咨文翻譯成了 emoji,諸位看官,你看懂了嗎?

甚至,2015年,歷來著重於英文辭彙報告的《牛津詞典》年度辭彙也花落 emoji,一個 「喜極而泣」 😂(Face with tears of joy)的表情摘得桂冠。這不僅歸因於短短一年內世界 emoji 的使用頻率是上一年的三倍多,其中又有 20% 都是這個 「喜極而泣」 的表情帶來的,更由於這一現象預示著人類交流層面的革新正在醞釀。

萌萌的 emoji 創造新的商機

這種共通性促進了人類交流層面的革新。一個典型的例子,2016 年7月,歐萊雅(USA)公司發布了自行設計的 emoji —— Beaumoji。這是一款為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美」 的理念而專門設計的表情符號鍵盤。

它包含了130個有趣而時尚的 emoji,藉助 emoji備受讚譽的共通性,專為傳遞 「美」 而誕生。不僅如此,為了把握這種流行趨勢,歐萊雅還讓員工在 Twitter 上用 emoji 來描述自己的職業,例如這樣:

這種共通性更賦予了 emoji 巨大的商機。由於它們承載的感情可以輕易被全人類所理解,emoji 的商業價值毋庸置疑。現年 45歲的德國人 Marco Hüsges 發現了這種潛在的商機。

他於 2013年在德國漢堡創辦了 emoji company GmbH。這家公司於三年後投資百萬級美元創建了emoji® 官方品牌,目前擁有 4000多個表情符號,20多個類別的廣泛商標保護,並與 H&M、Zara、雀巢、百事等全球 230 多個企業授權合作。這家公司的承接基於客戶諮詢的個人表情符號設計,並為客戶制定市場推廣方案。秉承著對於建立自我標誌性生活方式的推崇與商業嗅覺,emoji company GmbH 迅速成長壯大,單去年的銷售額就已達數億美元。

目前,emoji company GmbH 正在探索更多的跨界合作,著手推出 emoji 主題的音樂與動畫,甚至開設 emoji 主題樂園。emoji® 很快成為國際化新品牌,其官網也自豪地宣稱,emoji® 「所傳達的吸引力、知名度和一致性是如今最難找到的三個要素」 —— 這一切,無不仰賴 emoji 的共通性。諸如此類的創業公司並非只此一家。一種商品,一旦它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文明的藩籬,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的成功似乎是必然的。

Emoji 的未來

那麼,emoji 的未來會在哪裡?

目前,由於 emoji 的流行性,很多大型零售商都為自己繪製了專屬 emoji,來達到迎合年輕人的廣告作用。譬如美國大型快餐連鎖公司 Taco Bell 就繪製了墨西哥玉米面豆卷 🌮(Tacos)的 emoji,另一家快餐企業 Burger King 🍔 則為了慶祝自家雞塊(chicken tenders)重新開賣,專門製作了以雞為主題的 emoji鍵盤。美國汽車製造商 General Motors (GM)🚗 製造、販賣的雪佛蘭牌汽車也在發布新聞公告時使用了 emoji。可口可樂、星巴克、多芬、豐田汽車等一系列大型企業都向 Twitter 提供了代表自己品牌的 emoji。僅 2015年,就有至少 250家企業製作了獨立的 emoji 鍵盤,市場一片繁榮。

然而,這樣真的好嗎?美國媒體代理公司 Giant Spoon 的戰略部長 John Ohara 曾感慨大批低質量 emoji 充斥網路,「許多大型企業太過急躁,以致於催生了那麼多毫無作用、完全無法代表自身品牌的emoji」。企業製作的 emoji 泛濫成災,背後是盲目追逐流行的影子。數目龐雜,千篇一律,對用戶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困擾?

另外,從現今 emoji 的使用範圍看,其主要功能還是局限於網路社交媒體或是聊天 APP,寄生於互聯網的文本,然後才能發揮傳達情緒和感情的作用。一旦脫離互聯網,emoji 便會如離水之魚,再無發揮社交功用的土壤。

假使有朝一日,人們的交流方式再度發生變革,依託於互聯網的社交媒體平台與眾多 APP被取代, emoji 又將何去何從呢?它們還能否合理地被運用於其他科技手段,服務於人類交流呢?

不過,在 「emoji之父」 栗田眼裡,「表情包」 終究是圖案,而 emoji 卻是文字,是一種象形文字。這二者應當承擔的功能是有差別的。或許 「表情包」 可以順應這種大眾娛樂主義繼續做人們網路交流中的點綴,但對 emoji 應當有更長遠、更系統的考量。因為 「表情包」 也許有時效性,但 emoji 卻是永恆的。

2016 年12月起,美國紐約近代美術館(MoMA)為了紀念 emoji 這一偉大發明,將 1999年最早繪製的 176個 emoji 作為永久收藏品在大廳以 2D圖像與動畫形式予以展示。Paola Antonelli 女士,紐約近代美術館的建築設計部門的資深策展人,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談到,emoji 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全新的交流平台,但它更是一種象形文字,一種最為古老的交流方式。

「我愛這種跨越世紀的連結。」她說。

參考資料:

系統輸入類應用 Swiftkey 的開發公司 TouchType 《emoji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