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再燃的熱血也難敵一頂大帽子

2020年8月末上映的抗日戰爭電影《八佰》,可謂姍姍來遲,推遲了整整一年多才上映,吊足了很多觀眾的胃口,隨著影片在火爆熱映的同時,關於其評價,反響強烈的很多,但也迎來了漫天的批評聲,一度使得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有所降溫。

電影八佰宣傳海報

翻看主要的非議,大概有以下幾種觀點:

1、劇情不符合邏輯,劇情銜接不夠緊密,雙方戰術很愚蠢。

2、主題雖然完整,且極具感染力,但價值觀不夠明顯,有點故意煽情的嫌疑。

3、咆哮式治軍和德械式審美過猶不及,不夠彰顯和代表中國抗日軍人的完整形象。

4、不符合歷史真實。

當然,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其它的都是電影藝術層面的事情,而最後一點就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有一點處理不好,必然招致口誅筆伐。

中國歷史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或許就關於抗戰題材的作品不好拍,數十年來,幾代電影和電視劇人,無數部作品中,能稱得上經典的,大概就是1985年大陸電影的《血戰台兒庄》,2012年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電視劇的話,有李幼斌版《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長沙保衛戰》、《宜昌保衛戰》等為數不多的作品。

這其中,以《血戰台兒庄》最為經典,因為它大量的還原了真實,人物選角極為重視與歷史人物的相似性,拍攝地取景就在台兒庄戰場附近,在具有很高的紀實性的同時,更是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這部經典電影不僅獲得了多項大獎,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兩岸關係的進步。

血戰台兒庄


賽德克巴萊劇照

《賽德克巴萊》亦是深度還原了「霧社事件」,電影以詩意的畫風,描繪了最殘忍的殺戮。電影中蘊含著無數符號,很有象徵意義,包含了信仰、圖騰、民族驕傲、豐滿的靈魂、人性的思考,是一部史詩級電影,被稱為東方的《勇敢的心》,甚至猶有過之。

就電視劇而言,最經典的無非就是《亮劍》和《我的團長我的團》。《亮劍》改編自中長篇小說《鐵血軍魂》,《我的團長我的團》改編自同名小說,都超脫於歷史之外,從不角度描寫了那個時代中國軍人的面貌,不真實而真實。影片中人物穿著破爛,滿身污跡,卻打出了中國軍人應有的狀態,許多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回看時潸然淚下。

而《八佰》可能成不了就抗戰電影的最經典,無論從場面和意義上看,《八佰》有一定的缺陷性,就劇情而言,甚至還不如前幾年的《金陵十三釵》緊湊。但是他的平民視角和宣揚的愛國主義情懷,都很具有特色!

就抗戰電影而言,《八佰》對比前幾年美國的《血戰鋼鋸嶺》,無論是細節還是畫面還是主題,還是觀感,都有著很大的差距,同時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為何差距會如此明顯呢?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中國的抗戰電影不好拍!

英勇抗戰

其一:抗戰時期,中國與日本有著很大的國力差距,中國軍隊無論從裝備還是戰鬥力都與日軍差距很大,所以中國軍隊在與日本的大型會戰中,打得很出彩的戰鬥並不多,很多時候都是以血肉之軀,去對抗日軍的鋼鐵洪流,哪怕滿腔熱血,也擋不住飛機坦克,戰績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時候,中國軍隊需要以日軍的數倍兵力才能與日軍正面對抗。抗戰艱難,戰死的中國將軍就上百。

真正打得出彩的戰役或會戰都被拍成了經典,而其餘的歷史事件確實不盡如人意,因為戰績原因,想要還原真實歷史,多數是要以悲壯為結局,可這並不符合電視劇和電影等藝術品所需要表現的價值觀,所以同類型的藝術作品需要一些改編,需要脫離歷史,這就是抗日神劇就成了抗戰題材的主要力量的原因。

其二:許多人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去看待電影藝術作品,喜歡在雞蛋中挑骨頭,專門摳細節,並用一個細節去毀掉一整部電影。就以《金陵十三釵》為例,作為一部取材於歷史的藝術影片,藝術立意很標準,聖潔的教堂,因戰爭而成廢墟的城市,人性恢復的敗軍將士和神父,骯髒的妓女和貞潔的女學生,飽含著人權思想。

卻被很多影評人評價為消費貞潔女和妓女的一部「妓女救國」電影。更有甚者,在評價電影時,極具功利主力,完全忽視電影所展現的價值觀。表示,人是平等的,所謂犧牲是以小部分的犧牲換取大部分人的幸福,而不是等價的一換一,並以此徹底否定整部極具藝術性的悲劇電影。

誓死為國的戰鬥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持不同意見的人,總喜歡扣帽子。《八佰》並沒有像鋼鋸嶺一樣歌頌英雄主義,在注重歷史的同時也進行了藝術加工!租界和戰場天堂與地獄的差距,懷抱手雷跳樓與日寇同歸於盡的戰士,一幕一幕深深糾著每一位觀眾的內心。

總體言之,要說整部電影的缺點,大概就是,煽情太過,出場人物塑造沒有一個代表性,結局留白太多。針對這部分的批評是合理的,但是除此之外,《八佰》整體很好,至少在中國抗戰題材戰爭片中可以排前三,比它強的,大約就前文所書的《賽德克巴萊》和《血戰台兒庄》。

可是許多人給《八佰》扣帽子,就完全超脫了電影藝術的範疇,並因此讓《八佰》蒙受了無數痛批。那就是,《八佰》被扣上了「偽」歷史的大帽子,意思是電影在消費歷史的同時,又不尊重歷史事實,所展現的故事言過其實,出場人物過分扁平化,沒有在代表性人物塑造上多費心思。

八佰海報


八佰電影劇照

那《八佰》到底應不應該被扣上「偽」歷史的大帽子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是一部歷史題材的藝術品,在尊重歷史的原則下,進行了藝術性的渲染和加工,是有絕對必要性的,畢竟這不是紀錄片,也不是監控放映室。這是一部愛國主義情懷的藝術品。

四行倉庫保衛戰,作為歷史上唯一一次觀眾遠多於參戰者的戰役,其本身就具有獨特性,這一站在全國百姓面前打出了中華民族抗戰之決心,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尊嚴和勇敢。

《八佰》不僅僅是守衛四行倉庫的數百人,更是那個國家蒙難的時代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中國軍民奮勇當先,抵禦日寇的映射,他們以血肉護國,置之死地而毫無畏懼。正是他們頂著槍林彈雨,為我們換來了寶貴的和平,我們應該在紀念抗戰的同時,緬懷那些「普普通通」的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們。

我們的民族從來不缺乏英雄,我們只是缺少歌頌英雄的載體,也缺少包容英雄的胸襟,英雄需要塑造。一個人的眼光不應該只停留於真假,不應該只把眼光放在泛黃的歷史冊頁上。更要有走出已知已定的圈子,去接納更多的英雄,他們大多人也許默默無聞,大多數人也許只是普通人,但是卻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這就是愛國主義精神。

抗戰猛士們

愛國志士何香凝說:「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或許正好轉用在《八佰》這部電影的主題之上。

那是默默無聞的四川將士給母親的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那是全身綁著手雷,跳樓與日軍同歸於盡的戰士「當我化作塵土時,你能看見我的微笑。

那是國旗在房頂徐徐升起時,全體士兵和所有圍觀百姓滿腔熱淚的呼喊和祈盼。

那不僅中國軍人的靈魂,更是中國人的精神。「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或許並非是當時一句簡單的政治口號,更是那個時代全國軍民的心聲。

八佰不止八佰

所以,《八佰》這樣一部基本依照歷史真實的電影,一部滿溢著愛國主義精神的電影藝術作品,不應該被扣上「偽」歷史的大帽子。它不僅蘊藏著抗日先烈們滿腔愛國熱血,更是蘊藏著所有當代中國人的滿腔熱血。

我們雖然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我們也應該繼承著先烈們的滿腔熱血,去打贏脫貧攻堅戰;去為國獻身,爭取早日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鬥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