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近期《脫口秀大會2》的節目現場,吳昕在點評張博洋表演不自信時,坦言很受觸動,因為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

吳昕說:自卑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容易去討好別人,這一話題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評論。

有很多網友都深有同感,太過在意別人的評論,直呼自卑是深入骨髓的封印。

吳昕自卑的讓人心疼,其實她很優秀,沒有她所認為的那麼差。看看網友眼中的吳昕是這個樣子的:

為什麼自卑能讓一個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好,自願卑微到塵埃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自卑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或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慾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

一般來說,像吳昕這種有自卑傾向的人,往往很難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總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這樣的人會活得很累。

那麼自卑是怎麼形成的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都來自這幾種家庭。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都來自這幾種家庭。

01 苛刻打擊的家庭

董卿說小時候最怕吃飯,因為每次一上桌父親就開始數落她,不管她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父親總歸是不滿意的,那時候,她經常被父親數落得邊吃邊哭。

《人生海海》座談會上,董卿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時,說父親對自己的苛刻超出想像:

「不要我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寒暑假的時候必須打工,天亮前要去操場上跑1000米。」

但實際上,董卿從小就非常優秀,因為成績優異,她只念了4年小學就連跳兩級升入初中。

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這種苛刻打擊式教育讓董卿到現在還會出現自卑情緒,她說:

「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所以做很多事情只能用命去搏,把事情做好。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才覺得踏實。」

要求嚴苛,習慣性打擊孩子的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把愛深埋心底,埋得太深,孩子已無法感受到愛,只能接收到父母源源不斷的打擊,明明是希望孩子更優秀,脫口而出的卻不是鼓勵和關愛,而是狠狠的傷害。

蒙台梭利說: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長期被親人苛責打擊,會消磨掉孩子的積極性,從而喪失信心,產生自卑感,即使成長為優秀的人,兒時的自卑感也會一生跟隨,成為心底無法觸碰的傷疤。

02 暴躁專橫型家庭

電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對父子,父親出身卑微,是個沒學識的粗人,不懂表達,以為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

對兒子成才寄於厚望,希望他好好讀書,能有出息,但成才的成績偏偏差強人意,讓他極為惱火。

成才喜歡武打,喜歡李小龍,買了很多李小龍的碟片,這與父親年輕時很是相似,按說父子有此共同愛好,應是無話不談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父親如此反感成才喜歡武打呢?

原來,父親曾因打架傷人被判坐牢,並且腿被打斷成了殘疾人,出獄後找不到正經工作,才終於醒悟:打打殺殺一點用也沒有,還連累自己活成這副窩囊樣子。

因為自己曾誤入歧途,才不想成才步自己的後塵,這就是他對成才痴迷武打強烈不滿的原因。

他用自己血的教訓教導成才不要打架,要好好學習,然而並沒有什麼效果。

成才一想到父親年輕時打打殺殺,現在卻來阻攔自己的愛好,就覺得可笑,他覺得父親根本就不愛自己,只知道簡單粗暴地打罵,就偏不聽他的話,他想:反正喜歡武打又沒什麼錯。

後來的成才曠課打架,終於因毆打老師被學校開除。

父親跟校長說:「只要不開除成才,怎麼樣鞭打他都可以。」但由於成才平時違紀太多,這次又公然毆打老師,影響惡劣,必須開除。

未成年的孩子,卻沒學可上,一想到這兒,父親就怒氣衝冠,抓起成才就是一頓暴打。

成才恨死了父親,從小到大,只要一犯錯就是拳打腳踢。他哭著沖父親大喊:「你要打我打到什麼時候?我已經15歲了!」

父親愣住了,看著崩潰大哭的兒子蜷縮在牆角,他手足無措,除了情緒暴躁地用武力教訓兒子,他似乎不懂如何用其他方式與兒子相處。

莫里斯說:

「親子關係上的專橫是最最疏忽不得和最最普遍的一種專橫。在愛的名義下它播下了仇恨和挫敗的種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脾氣暴躁專橫,孩子很可能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成年後自信心極度缺乏,待人接物戰戰兢兢;或走向另一個極端,自暴自棄,破罐破摔。

03 崇尚「窮養」孩子的家庭

逛超市時看到了這樣一幕。

「媽媽,我想吃草莓!」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牽著媽媽的手,正站在草莓攤位前,小女孩痴痴地盯著草莓看,新鮮嬌嫩的草莓讓人垂涎欲滴,伸出小手忍不住去拿,媽媽飛快地瞄了一眼價簽:40元/斤。

皺了皺眉頭,啪的一聲把小女孩伸出去的手打了回來。

小女孩忍著沒哭出來,但眼淚一直在眼眶打轉,小臉憋得通紅,「媽媽,我真的好想吃草莓。」她弱弱地說。

「吃吃吃,你就知道吃,也不看看你配不配吃這麼貴的草莓?」媽媽邊說邊用手指戳小女孩的頭。

小女孩被戳得身子向後仰,踉蹌了好幾步才勉強站穩。

這一舉動又把媽媽給惹惱了,「你躲什麼躲?還敢躲了?」一邊高聲質問,一邊揪住小女孩的頭髮拽過來,疼得小女孩直掉眼淚,卻不敢哭出聲來。

「媽媽,我不吃草莓了,再也不吃了。」小女孩緊緊抓住媽媽的手,怕媽媽把她一個人丟在那裡。

很多人被這個媽媽的吆喝聲吸引過來,她瞬間有些覺得沒面子,低著頭冷著臉,抓起孩子的手就走開了。

這個怯怯的小女孩,看著真是讓人痛心。

洛克在《教育漫話》里寫道:

「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的,小到幾乎覺察不到,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

小女孩的媽媽或許是捨不得花錢,但這樣的窮養會嚴重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她會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些或美好或昂貴的東西,這種認知將影響她的一生。

知乎上有人提問:

父母總是哭窮,是否會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

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你哭窮,向你灌輸窮的理念,然後你會一直自卑自卑,自卑到骨子裡。不敢出去玩,不敢和優秀的人交談,不敢去高檔餐廳,不敢去幻想有喜歡的人。

人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便可能一輩子都甩不掉,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要麼拚命哭窮,要麼拚命炫富。自卑的人往往善於偽裝,看似昂首挺胸,其實已低到了塵埃里。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家庭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

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培訓,沒有經驗,僅憑藉一顆愛孩子的心便開啟了當父母的旅程,有人說做父母是一場修行,父母的智慧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看見孩子,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尊重、陪伴、鼓勵,給予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讓他有足夠的能量甩掉自卑,擁抱自信。

告訴孩子:父母會一直愛你,轉過頭就能看見,我們一直在你身後。

放開保駕護航的雙手,相信孩子吧,他會找到屬於他的天空,去盡情翱翔,實現他獨有的夢想。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