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大高校的蘇式「火柴盒」風格主樓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科
作者:譽天大叔
來源:知乎
二、教育
新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四階段教育方法論,到年紀的劃分,學生組織的規範,學院,專業的分法,是完全借鑒蘇聯的一套。
這兒只講一個小例子:蘇聯紅領巾教學法。
只要上過語文課的同學,應該都知道,語文老師很多時候都會先介紹作者時代背景,然後概括每一段段落大意,總結一下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特點,最後問你作者寫作的中心思想。
我隨便找了一本教輔資料,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很多人的語文教育可能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從小學開始買教材全解,然後發現教材全解講得比老師上課講得還詳細。
我們接受這樣的語文教育太久了,以至於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認為語文教育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可只要稍微我們動一動腦筋,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語文教育不可能是我們古代的語文教育方式。
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重感性重感悟,從孔老夫子開始就強調教育要啟發,所謂「不憤不啟」「舉一反三」嘛,中國古人講文章是比較忌諱講得太實的。像教材全解這樣講得細緻,在中國古人看來是應該是瑣碎的,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這種教學方法正是來自於蘇聯。
這種教學方法還有個名字叫「紅領巾教學法」。
1953年5月,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娜來北京女六中觀摩了一堂教學課《紅領巾》。面對中國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慢悠悠的教學方法,在評課階段,普希金娜直言不諱,大加批評。以此為起點,我國語文界掀起了第一場語文教學方法的變革。
在這之後,依照《蘇聯中學文學教學大綱》,我國語文教學徹底被「紅領巾教學法」統治。
「紅領巾教學法」 對我國的語文教學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紅領巾教學法」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紅領巾教學法」注意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改革了不問學生實際一律逐句講解的「串講法」;注意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啟發式教學;注意了從課文本身的分析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對語文教學的深入研究,同時也促進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由「紅領巾教學法」引發的討論、學習熱潮比較徹底的改變了由文言文教學法沿襲而來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僵化局面,使語文教學特別是現代文教學有了生動活潑的局面。
第二,有關「紅領巾教學法」的討論還建立了現代文教學模式。在「五個環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語文教學特別是現代文教學的基本模式:(1)題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等。(2)范讀,講解生字生詞、學生質疑問難等。(3)分析課文,結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點難點分析等。(4)總結主題思想。(5)研究寫作特點。這種方法不僅使語文回到了語文本身而不是落在空洞的政治解讀上,而且對普通教師特別是經驗較少的教師掌握教學常規、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由「紅領巾教學法」引發的學習浪潮,也對語文教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後來對「紅領巾教學法」的指責主要集中在「談話法」的濫用和「鑒賞法」、「分析法」的濫用以及五環節課堂結構的形式主義傾向等方面。
可以說直到現在,我們語文教育仍然有蘇聯紅領巾教學法的影子。
這兒我多說一句,不要認為蘇聯的就是不好的,落後的,歐美的就是優秀的,先進的。至少教育上不全是。
例如蘇聯20世紀30年代教育綱領性性的文件《教育人民委員會關於國民教育的宣言》中很多內容都對我們國家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些影響我想更多的是利大於弊:
(1)實施普及義務初等教育;(2)各級學校向每一個人開門;(3)學校絕對脫離宗教(教育完全世俗化);(4)建立統一的蘇維埃學校;(5)國民教育經費由國家預算內支付並增加教育預算;(6)實行國民教育民主化,吸引教育家來討論建設新學校的問題,吸引農農群眾參加教育事業的管理;(7)為公共教育培養師資,提高教師的政治、經濟地位;(8)蘇維埃教育要充分考慮地方和民族的特點等等。
作者:三新青年
三、綜合性大學專門化拆分重組
簡介:
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導下對中國大陸境內高等院校進行的整合和重組,規模較大者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9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決定重建教育體系,於是將大批原有綜合性大學內的院系拆分,並重組成為新的專門學校。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習借鑒了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且受其正反兩方面影響。狹義的「院系調整」通常僅指第一次。
背景:
1949年底,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高等學校即已開始在小範圍內進行院系調整,即: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的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
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我們要在統一的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同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在這個問題上,拖延時間不願改革的思想是不對的」。
1951年底,全國有高校206所,主要分布在北京(21所)、上海(27所)、天津(8所)、江蘇(12所)、廣東(12所)、遼寧(15所)等沿海地區的大城市。由於歷史原因,中西部僅四川(25所)和湖北(11所)的高校較多。而山西、內蒙古、河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數目加起來才只有29所。
1950年代初期,由於政治氣候和實現工業化的壓力,也由於蘇聯教育模式(一種國家集中計劃、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省級政府分別投資和管理的體制)與中國傳統教育價值的某種相容性和一致性,新政權通過改造舊教育,重建教育體系,否定歐美式教育制度而移植蘇聯模式,院系調整即其產物。
方針:
調整方針是撤去綜合性大學中設立的專門學院,建立獨立的專門學院,以適應當時國家經濟建設急需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這使原來的綜合性大學被拆分,若干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與其他院校的系科合併成立新的學校,或者調整出省(市)與外省(市)部分學校的系科合併成立新的學校。
內容:
調整產生了許多專業工學院,例如四大工學院——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例如現在北京學院路上的八大學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又如,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內遷武漢,合併武漢大學醫學院,重新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又如,整合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和廈門大學海洋學科而組建的山東海洋學院(現已發展成中國海洋大學)。另因教會大學違背馬克思哲學唯物的原則,故教會大學如上海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等被瓦解並分配到其它院校內。
影響:
此次院系調整,中國的高等院校數量大幅增加。本次院系調整造成了諸多問題。許多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被停止或取消。全國高校開始學習傳播蘇聯式的灌輸式教育。高等學校從此喪失了教學自主權。私立大學教會大學全部被裁撤。原綜合大學成了文理學校,與新建的學校,在本質上與原來高校的傳承在實質上頗多差異,然而繼承了原來校名的文理學校常以原來院校正宗繼承人自居,造成了校友歸屬混亂不清等問題,亦造成學院傳承徹底斷裂,如清華大學現存的文、法學院與50年代前者已完全無關,乃90年代重整後以舊名開設的新院系。而後來所謂的綜合性大學,實質為文理學校,新建大學,多數也屬於專業性較強的文科或者理工科院校,中國大學多數學科單一,發展不均衡。這最終導致改革開放後大量院校重新合併。
作者:聶渲南
四、紅領巾
還記得你上小學期間天天戴的紅領巾嗎?我上小學的時候值周生每天都要檢查少先隊隊徽和紅領巾,如果沒戴紅領巾的話就會給我們班扣一分。有一次班主任還批評某些學生,因為他們的紅領巾已經被他們折成了一條細細的紅繩子。我們上小學期間中午的廣播叫紅領巾廣播,每天中午吃完飯後就會聽見「紅領巾廣播現在開始!」包括我上小學時候音樂課的歌曲都提到了紅領巾,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里「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採樹種》里「鮮艷的紅領巾在林中飄蕩,那就是早晨絢麗的彩虹。」直到中學,我參加了少先隊退隊儀式,這是我最後一次戴紅領巾。
但你知道嗎?其實紅領巾源自俄羅斯的東正教。1917年,列寧領導人民在俄羅斯取得革命勝利。那時候東正教會在俄羅斯勢力很大,小孩子每個星期天上「主日課」時都會戴著紅領巾當作一個識別標誌。在布爾什維克革命取得勝利之後,俄共為加強孩子的共產主義教育,設立了少先隊,那時候俄羅斯社會以紅領巾當作一種光榮,俄共(布)就全盤接收,以紅領巾作為少先隊員的一種標誌,並賦予新的含義——紅旗的一角。絕大部分的歐洲、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先鋒隊組織成員都佩戴紅領巾,部分國家先鋒隊領巾的樣式和佩戴方法亦有不同。為來賓佩戴紅領巾,也成為了少先隊的禮節之一,常見於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等國。
現在仍在使用紅領巾的國家:古巴:低年級學生佩戴藍領巾,高年級佩戴紅領巾。
白俄羅斯:蘇聯解體後佩戴半邊綠半邊紅的領巾,白俄羅斯共和青年聯盟佩戴帶綠邊的紅領巾。
塔吉克:蘇聯解體後佩戴帶有國旗白綠色邊的紅領巾。
只有中國和朝鮮使用純紅色領巾。
作者:雪中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