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半》——費德里科·費里尼導演作品

《八部半》這部電影可能是我看過的電影里第二部讓我如此「頭疼」的電影,上一部是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值得幾遍甚至幾十遍反覆去看的,楊德昌導演在前幾遍看得時候也是昏昏欲睡,直到最後才領悟電影就是該這麼拍。我就看了一遍,只是簡單說說我的一些想法。

看完電影的整體感受就是,費德里科·費里尼不是天才就是瘋子,一查果然他抑鬱過,在拍《八部半》之前他得了很嚴重的抑鬱。這部片子可以說是他的一個自我敘說,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導演自己。說他不是天才就是瘋子,是因為這個電影表達的方式,根本就不是正常人的表達方式,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故事,導演剝離了傳統戲劇開端,發展,高潮,尾聲,結局的敘事方式,因為這不重要,故事本身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公古依多的內心世界,《八部半》這部電影是現代主義意識流手法的代表作品,為了充分展現古依多的內心世界,導演採用了大量的夢境和一些光怪陸離的場景,蒙太奇在這部電影里處處可見,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古依多的內心世界服務的,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夢中的非理智與非邏輯,或許你對電影中那些看似離奇毫無根據的場景對話就能有更好的理解了,其實我個人十分喜歡這種不是特別直白卻又十分真實的表達。

在講講電影中的小細節和一些鏡頭表達。開場沒多久,出現了一個古依多戴著墨鏡聽別人啰里八嗦的建議的場景。就是暗示那時候的古依多還不可能聽取別人任何的意見。影片中出現大量的近景特寫表達,然後又由近至遠,似乎鏡頭是從古依多的視角來看待所有人。整部電影在這種大特寫下,很少出現主人公古依多和其他人物在同一個鏡頭下出現,這裡我覺得表達的是那時候的古依多的內心跟其他所有人物都是格格不入的,他甚至討厭所有的人,但是他又不得不卻聽取他們的啰里八嗦,電影中也有很多那種從背景音中傳出的與古依多的對話,古依多無不敷衍應對。這部分再講一個電影最後的場景,是古依多和他心裡想像的完美女人在車裡的一場對話。     

這個場景中,古依多的臉永遠是黑背景的,而克勞迪婭的臉卻是打滿亮光。在特寫中也是如此。

由此我們不得不提電影中的另外一個元素,大量的象徵意義的出現,這也是整部電影看上去讓人摸不到頭腦的一大原因。在意識流支離破碎的表達下,充斥大量的象徵元素。光影黑白與內心明暗,小丑角色的戲謔表達,為了凸顯主題而出現的非理智的行為與對話,在加上一些特性的符號與元素,以及宗教元素的出現,都讓整部電影看上去讓人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但是也正是如此,電影的這種表達手法正是為了凸顯主人公古依多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那麼電影到底想說點什麼呢?這個我只能靠個人感受和猜測。整部電影從一開場給人的一大感受就是焦慮,這種焦慮無處不在,導演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以及背景中大量的人聲,即使在我看不懂義大利語,甚至電影翻譯極其敷衍的情況下,我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焦慮,其實看電影也好,看小說也好,重要的是你觀看過程中自己的內心感受,你深入其中便能體會其中的人物的情緒。電影的最後導演的手法越來越形式化,越來越用誇張的手法把古依多內心的焦慮和不安用形體與語言表達出來,我本身原來是很不喜歡這種表達方式的,因為我覺得浮誇,但是在這樣一部本身就怪誕的電影里,你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在最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古依多避無可避,不得不直接面對他的所有問題所有人的質問,其實他真正需要面對的是他自己的內心,虛偽或者真實?甚至生存或者死亡?跟克勞迪婭的對話,可以看成是與自我的一場對話,在一聲槍響之後,是死亡也是重生,最終,古依多與所有的人物達成了和解,其實也是與自己的內心達成了和解,最後的舞蹈也或許就是古依多內心的重生。而費里尼覺得不夠,在這一段里小丑這個角色大量出鏡,或許內心的複雜與怪誕,這才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