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團」不僅矛盾重重還缺少團魂,偶像產業請慢一點「賺快錢」

電影《寄生蟲》在奧斯卡大放異彩、成為「贏家,導演奉俊昊創造了韓國電影的歷史,成為奧斯卡史上首部拿到最佳影片的非英語影片。

客觀來講,我們的華語電影雖不乏臻品,但退步沒有進步的空間大,我們依舊期許更多的華語電影人能拍、敢拍出好電影。

實際上,韓娛除了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偶像產業」更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各式各樣的形式在推陳出新。

其中,「限定團」成為韓娛圈不可或缺的存在。

限定,即是有時間限制,意味著在出道的時刻,便確定了解散的時間。

雖然時間限制看似成為「限定團」組合活動的制約因素,但實際上,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團體組合的高人氣。

反而讓粉絲有種「物以稀為貴」的即視感,在有限的時間裡,給idol們無限的愛與支持。

目前,限定團一般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選秀節目為主,推出的全新團體組合。

另一種,則是在完整、成熟,並具有一定名氣和人氣的組合中,根據不同粉絲需求,分離出的限定團體,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小分隊」。

前者以韓娛圈代表節目《Produce 101》為例:第一季推出的女團I.O.I,活動時限8個月;第二季推出的男團Wanna One活動期為一年半。

雖然兩個團體活動時長均相對較短,但其獲得人氣、獎項,卻是足以讓許多出道多年的偶像組合看得眼紅。

其中,尤以Wanna One的表現最為亮眼。

出道一月,Wanna One在音樂節目《Show Champion》中奉獻了火熱精彩的「初舞台」;還憑藉出道迷你專輯中的主打曲「Energetic」,斬獲出道後的首個一位;在第七屆Gaon Chart中,擊敗大勢男團EXO獲得第四季度賞。

諸如此類的獎項數不勝數,對於一個憑藉選秀出道的限定團來說,這樣傲人的成績,的確足以在韓娛圈佔有一席之地。

而另一種以「小分隊」形式出現的限定團,無論從粉絲支持度,還是大眾了解上來看,他們的團體道路就會順遂很多。

比如Cube娛樂推出的男女限定組合「TroubleMaker」,名噪一時,更是奠定了泫雅「小野馬」風格,為日後她成為韓娛圈特立獨行的女Solo打下了基礎。

同樣,如SM這樣的大娛樂公司也推過大勢少女時代小分隊組合「TaeTiSeo」,收穫超高人氣,賺得缽滿盆滿。

一時間,「限定團」成了「香餑餑」,大家都嗅到了裡面的機遇。

本著借鑒和學習的目的,不難看出國內「養成系」偶像選秀節目,近兩年的迅猛崛起,也在朝著打造「限定團」的方向努力發展。

然而,經過幾次限定團的打造,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國內「限定團」面臨著一個窘境:

為何國外限定團的推出,就可以人氣、名譽兩手抓,頻頻回歸;反觀國內限定團,卻發展不均衡。

日前,韓娛圈當紅「限定團」代表IZONE,經歷了被質疑做票和黑幕風波後,在二月強勢回歸。

從過往的數據來看,IZONE的粉絲忠誠度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水平。

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限定團如同紅極一時的網紅商品。

依靠人們的獵奇心理,依託綜藝選秀節目帶來的後續影響和餘溫,短期內獲得高人氣、高關注。

一旦有更新的偶像團體出現時,這些本就活動時長受限的限定團體,就不得不面臨著被「後浪」取代的現狀。

不單單是限定偶像組合,即便是成軍多年的偶像團體,同樣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團粉與唯粉,難以和平相處。

粉絲本就是偶像們的「衣食父母」,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粉絲直接影響著個人或組合能否可以長久發展。

同為一個團體,但粉絲卻存在著各自為營的局面,表面和睦,私下卻難掩針鋒相對的尷尬現狀。

此前TFBoys演唱會,三小隻各自的粉絲,打起了「燈牌戰」。明明是組合演唱會,在粉絲的「努力」下,反倒像是個人人氣比拼大賽。

這也難怪外界會有「TFBoys成員不合」等傳聞,在粉絲的種種慫恿和表現下,不明其中真相的「吃瓜群眾」難免會有各種揣測。

就連現在處於上升期的R1se組合同樣被傳成員張顏齊和姚琛關係不和,粉絲互撕。

誠然,我們必須理解和支持團粉和唯粉的存在,即使不能做到「愛屋及烏」,但也完全沒必要相互撕扯。

愛豆和粉絲之間本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粉絲們每天喊著口號要保護愛豆、愛護愛豆。可粉絲間的明爭暗鬥,除了讓團員之間變得更尷尬外,似乎也沒有其他積極作用了。

更甚者,因為粉絲間不間斷的battle,讓大家誤以為團員之間如果沒有撕X,合體都是不完整,少了看點和爆點。

一如此前因粉絲對壘,「逼迫」的火箭少女101官微不得不下場調和,還望廣大粉絲能夠保持良好的「共生關係」,想來也是用心良苦。

相較於韓娛圈,國內藝人的地位其實還算蠻高的。粉絲捧著、公司護著,各類音樂、影視、時尚等資源比比皆是。

全面開花的影響下造成了限定團藝人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的增加曝光量,以免團體解散後,光環不再,難佑個人。

所以團員各自並非以團體活動為中心,他們更看重Solo活動,團體活動只是錦上添花,而非獨一無二。

以Nine Percent(以下簡稱「NPC」)為例,出道70多天時,完整的團體綜藝僅有《快樂大本營》一檔;本應趁熱打鐵的團體綜藝,也遲遲不見上線;不僅如此,作為已經出道的組合,即便是限定團,也沒有一首屬於組合的單曲。

雖然限定團組合的成就並無過人之處,但組合成員的個人活動卻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出道18個月的NPC最終還是逃脫不了限定團,限時解散的宿命。從出道到解散,一年半的時間裡,九名成員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成長和成績。

在這個階段,例如組合C位蔡徐坤正在逐步走向頂流的位置;范丞丞等人亮相跑男等大熱綜藝;王子異開始向時尚咖傾斜等。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團體,NPC還不抵單一成員的名號響亮。

儘管對於團體活動中的種種因果,並非是限定團本身可以左右的。但也不難看出,相對於團體活動要協調各方因素,個人Solo要涉及、考慮的事情就要少得多。

與此同時,限定團是在借著節目餘溫,過度損耗偶像的人氣和精力。以范丞丞為代表的成員,橫跨NPC和「樂華七子」兩個組合團體活動,在兼顧上難免吃力。

超出能力範圍之外所做的努力,效果打折,還要適得其反。

任何一個團體都在強調一個詞,叫做「團魂」。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協力才能獲得成功。

雖然所有的偶像團體都無時無刻不在強調和宣揚「團魂」,不過看似團結一致,背後隱藏的種種問題和矛盾,也是加速限定團解散的原因之一。

其中最凸顯的矛盾就在於隊內資源不均。

此前韓娛圈最有名的莫過於「泫雅和她的伴舞」,這也是導致4minute解散的原因之一。

出道多年的偶像組合尚且如此,對於素人或練習生出身,經過多輪「拼殺」才出道的限定團來說,更為明顯。

回到國內的限定團來講,隊內資源、人氣不均的典型代表莫過於火箭少女101。

自成團以來,火箭少女101成員不和的消息沒有間斷過。

作為團內「人氣Top3」的楊超越、吳宣儀和孟美岐,出道以來,代言、綜藝資源不斷。其中,又尤以楊超越為最。

不僅如此,在此前某次公開亮相的活動中,有的成員著裝上萬,也有成員的連衣裙被網友扒出折後售價還不到百元。

成員發展不均衡就像是玻璃有了縫隙,碎裂也只是時間問題。

難怪孟美岐在參加綜藝節目時,直言不諱:「由於工作關係,大家很少見面」。

行程繁忙不單是明星分手時的慣用借口,對於偶像組合來說,同樣適用。

身為偶像,有諸多的身不由己和無可奈何。每個人都想要走得長久、走得長遠。然而很多時候,在資本運作之下,並不是能夠按照個人意願來發展的。

限定團,本就是因節目而生,為了實現特定目標,幾名成員組成的臨時性團體。

綜合下來,「限定」只是個熱度詞罷了。

既然限定團的局限性已然是光明正大的擺在了眾人面前,作為其背後的經濟公司註定要趁熱打鐵,在團體名存實亡之前,定要最大限度的盈利,倒也無可厚非。

只不過難為了限定團的團員們,把他們當成被消費的「小白鼠」。

每個成員背後都有各自所屬經濟公司,各家都在絞盡腦汁的想著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反觀作為團體的主導者——節目組或其所在的公司,倒成了沒有實際話語權和決定權的「傀儡」。

共享經紀約,成了一紙毫無約束力的廢紙。協調不了各方的利益,又難以達成共識。

既沒有專業指導,也沒有條理的行程安排,更沒有得當有力的運營能力。

在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Nine Percent的黯然離場,創下了「團體存續時間最短」的紀錄。

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光彩時間。

娛圈的造星歷史和能力有目共睹,這並不是國內通過借鑒和學習,在短時間內能夠趕超的。

這個行業普遍存在著急於求成、殺雞取卵的現象,將一夜爆紅還能持久爆紅,想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對於限定團,「消費」大於「養成」的結果,只能是消失在娛樂圈的洪流之中。

團體作為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娛樂商業產品,需要時間和資金的培養。當限定團在急於求成中,變成了一個「偽命題」。再棒的選手,也無法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國內的偶像產業,請慢一點。

整個娛樂環境也好,藝人或其背後的公司也罷,亦或是眾多粉絲,是否都應當多些耐心,等等偶像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