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 這部電影以一個新視角展現這段讓人銘記於心的歷史!

導語:從2014年開始,我國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天,整個南京的市民將全體默哀一分鐘,在響起警報的那一刻,穿越時空的維度,銘記曾經的悲痛和苦難。通過這一形式,讓全體中國人的心聚集在一起,緬懷逝者,勿忘國恥,深刻體會到個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關係,也讓愛國主義教育得到充分的展現。銘記歷史,守望和平,不僅現實生活中要做到如此,有一部電影還通過真實的影像也讓人牢記這段歷史,那就是2009年4月2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由導演陸川執導的歷史題材電影《南京!南京!》。今年正值第6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分鐘,整個南京城靜止。正所謂,紀念並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珍惜和平歲月的來之不易。跟隨這部電影黑白畫面下的新視角,重回八十二年前那個滿目瘡痍、斷壁殘垣的南京城,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之下,讓這段歷史被國人永遠銘記。

這部電影以南京大屠殺事件為故事背景,真實地還原了那段讓人銘記的歷史。在被戰爭破壞殆盡如同人間煉獄般的南京城裡,中國人寧死不屈,直面死亡做最後的抗爭。這是一部關於戰爭時期人性的電影,殊死抵抗的軍人、各種職業從事者轉化而來的平民,面對侵略者,他們面對生死抉擇。

其實,從劇本、故事情節和藝術生上講,電影本身算不上特別特別優秀,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陸川導演的偉大之處敢於將這種歷史題材電影拍出來搬上銀幕,不僅需要勇氣,更是通過還原這段歷史來震動人心。這樣一部主旋律的獨立電影,藉助歷史本身的力量,告訴我們曾經從歷史課本了解到的東西,在理解歷史中見證人性。

自始至終,電影都顯得特別平淡,黑白色調除了盡量還原歷史真實度,更多的是用克制的鏡頭記錄侵略者和被侵略國家軍民的一些舉動,沒有特意設置的煽情點,氛圍顯得有些壓抑。但是導演已經足夠努力,力求真實,不去虛構或者是醜化任何人,當然在美化侵略者這點上存在較大的爭議。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記錄戰爭如何摧殘人性進而讓人反思戰爭的電影,新的特殊視角也達到讓人敬佩的高度。

歷史是殘酷的,有幸有國內導演拿出膽量還原了這段歷史,選取一個沉重的電影題材中用幾個典型的角色人物來描述慘痛的歷史,角度選取得非常好且真實客觀。在戰爭中直面人性,陸川導演用獨到的手法讓電影的敘事顯得富有感染力,讓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給人以悲痛而深刻的回憶。

電影用一個很純粹的角度,呈現出散布城市角落的幾張面孔關於生與死的選擇,在戰爭的外部表象下隱含著人性的掙扎,震動人心

無論是教科書式的意識灌輸還是紀錄片宏觀上的影像再現,都不及從個人理解歷史來得真實。在關於這場戰爭正義與非正義的定性已毋須多言,但是用個人角度來講述戰爭,陸川導演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它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角度,幾個略顯單薄的人物,在他們面前是已是殘垣斷壁的城市,殘暴沒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還有戰爭陰霾下的社會眾生相。

導演希望儘可能用客觀真實的筆觸去描寫當時的情景,只是面對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他顯得有點駕馭力不足。站在一個純粹的角度,找到侵略者與平民視角的切入點,讓整個事件用盡量真實的視覺角度去呈現。雖然很多人看過之後都有一種難以釋懷的壓抑感,但是譴責侵略者殘暴之餘,讓我們設身處地去思考這場劫難發生的必然性。

電影從一開篇就瀰漫著恐懼和絕望的味道,被槍炮蹂躪的古城牆,和隱藏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平民,靜靜等待著死亡的來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甚至看似重要的人物角色在劇情上甚至沒有交集,只有日軍士兵所到之處城市的滿目瘡痍。電影里重點刻畫了這樣幾張面孔,不管是勇敢,還是悲壯,甚至是怯懦,他們面對死亡,求生本能之下做出的選擇讓人印象深刻。

對於國外同類型電影的模仿和學習的痕迹,電影中還是存在的,儘管在模仿手法上顯得不夠成熟,但是貴在用黑白效果的鏡頭和真實細節的刻畫,展現戰爭外部表象下隱含著的人性掙扎,以侵略者的視角來審視事件發生進程,直面歷史,足夠震動人心。

侵略者的毫無人性,受害者的悲慘無助,整個城市如同末日危城,從時間、地點、人物各種角度全方位呈現歷史時刻,真實而可怕

劉燁飾演的陸劍雄,作為當時中國國民黨守城最精銳部隊的低階軍官,與部分高級軍官啟程逃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選擇與十萬沒有來得及撤離的士兵一起並肩作戰。面對日軍的全面包圍攻勢,他用血肉之軀進行了敵我力量懸殊的殊死抵抗。儘管被破城的結局不可逆轉,但是他代表著中國軍人的血性,不畏犧牲為國家而戰。

作為演員,劉燁用精彩的表演展現出中國軍人那種視死如歸的氣概,他的演技是令人信服的。作為保家衛國的中堅力量,失敗不可避免,抵抗失敗只能大無畏地面對生死的選擇。從某種角度來看,軍人也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犧牲自己卻抵擋不住即將到來的大屠殺。

與高圓圓女神氣質相吻合的是,她在片中飾演的是從歐洲留學回來的女老師,同時也是難民營負責人拉貝先生的秘書。作為有文化有涵養的中國女性,面對日軍的屠殺和步步緊逼,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的暴行,個人的力量在強大的日軍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她為此而努力著。

范偉飾演的唐天祥是一個矛盾的角色,在那個時代,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身份和地位讓他有著更強的求生慾望。本是平靜的生活隨著日軍的到來徹底陷入黑暗的境地,一開始他對日軍心存幻想,參與了協助日軍的各種犯罪行為,儼然一副漢奸的嘴臉。

作為懦弱的知識分子代表,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不惜出賣同胞。但是,當自己的家人慘死在日軍的手裡,他開始覺醒,決意反抗,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社會這一階層的最後氣節。

江一燕飾演來自社會底層的舞女小江,同樣是一個小人物亮出大氣節。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她毅然勇敢站出來,為了給其他人活下去的機會,不惜犧牲自己。在民族危亡之際,作為普通老百姓擁有民族氣節和對殘酷戰爭的理解。她用勇氣和坦然面對死亡與屈辱,靈魂依在。

日軍的殘暴和泯滅人性,與中國軍民受害者悲慘無助的面孔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遍地瓦礫的末日危城裡,共同親歷如同人間煉獄般的歷史時刻。當這種畫面在大銀幕上呈現出來的時候,真實而可怕。

生命賤如螻蟻的歷史時期,死亡的氣息讓人心驚,在民族大義面前,被戰爭摧殘的人性得以展現,悲情的故事還原一段殘酷的歷史,讓人反思

作為軍人,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戰場,死亡無時不刻在發生著。在破城之時,很多中國軍人選擇繼續留守。雖然昔日繁華的古都此時已成為人間地獄,為了誓死保衛這裡,以陸劍雄為代表的中國軍隊官兵為每一寸土地不惜與日軍展開慘烈的巷戰。微弱的抵抗最終抵不過日軍的槍炮,頑強的抗擊,這就是軍人的氣節,戰場上的流血犧牲,保衛國家山河,肩負的責任沒有忘記。

以姜淑云為代表的愛國有識之士,以一己之力試圖營救中國難民,在與日軍周旋的同時,也在用生命記錄這段慘烈的歷史,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國此時遭受的苦難。在姜淑雲這個角色上,導演賦予了一些人性的光輝,讓人無比敬仰和動容。即便最後她用生命換來了他人活下去的機會,她的所作所為體現出一種民族大義,被世人銘記。

其實,在這場劫難當中,除了被俘虜的中國軍人血染長江死於日軍的刀槍之下,女性角色的偉大也被導演細心的挖掘出來。她們同樣是最大的受害者,受盡屈辱,身心遭受摧殘,生命被輕而易舉剝奪,但是她們的堅毅和勇敢,在戰爭摧殘人的身心的同時,善良溫暖的人性得以展現,如同一縷陽光,在生命如同螻蟻的歷史時期,照進每一個受難者的心裡。悲情的故事,伴隨著一段殘酷的歷史,讓人反思戰爭。

影片的現實意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不僅成為子孫後代對於和平的使命擔當,在愛國主義教育的下更是對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警示作用

2014年,國家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此紀念那場世紀屠殺中死於日軍手裡的30萬遇難者同胞。設立這個國家公祭日的初衷,是為了那些被殺害的無辜遇難同胞,而絕不是那場滅絕人性的大屠殺,發出中國人民反對戰爭,珍惜和平的呼聲。

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每一位無辜的受害者都是國家之殤,民族之痛;而倖存下來活在世上的倖存者則是那段悲痛歷史的見證者,他們成為指證日本企圖否定歷史的活證人。任何忘記歷史的行為意味著背叛,否認歷史則是對歷史重責的重犯,中國人民絕不答應。這種莊嚴神聖的儀式,促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對和平使命的責任擔當。

每年的12月13日,以國家的名義,祭奠30萬遇難同胞,無論在中國大地的那座城市,銘記那段歷史,警示未來,這也是非常有效果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牢記這段歷史,並不是延續民族仇恨,而是以史為鑒,反思戰爭,呼喚每一個人對和平的堅守。記住民族傷痛,才能讓愛國變得更有意義。

電影《南京!南京!》成為陸川導演不可多得的一部歷史題材佳作,拋開藝術性和商業電影的運作模式,最起碼在戰爭中展現人性,以極大的膽量用真實的鏡頭去還原那段悲痛的歷史,成為電影人一種責任和社會擔當。畫面具有震撼力,風格大膽,歷史的珍貴在於細節,而這部電影做到了最真實的還原。該片不僅在大屠殺這一層面去展現事件本身,而是以一種冷靜的思考方式去反思戰爭。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