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被吹上天的電影《寄生蟲》, 其實也存在漏洞

奉俊昊導演的電影《寄生蟲》獲得金棕櫚獎,此片被影迷捧為2019年度神作,與《小丑》齊名。電影劇情簡單介紹一下,奢望(窮人兒子)被慾望誘惑,遇到了萌動的青春(富人女兒),和殘缺的童真(富人兒子),還有無知和偽善(富人妻子),以及傲慢和偏見(富人),奢望喜歡新環境,於是找來了小聰明(窮人女兒)。小聰明又想辦法找來了面子(窮人)和脾氣(窮人老婆),本想靠著努力能獲得新生,卻和縱容(前女僕)以及墮落(前女僕的丈夫)起了爭執,脾氣誤殺了縱容,墮落生出了憎恨擊破了奢望,並捅死了小聰明。脾氣變成了憤怒,反殺了憎恨,經歷了一切的面子又生出了尊嚴,弄死了傲慢和偏見。最後奢望永遠告別了小聰明,收起了脾氣,他試著丟掉了慾望,但又想找回面子,最後奢望也許變成了野心,因為他知道只有往上爬,最後才能再次找回來屬於自己的尊嚴。

電影前面有好幾點暗示窮人父親對窮的敏感,那是刻在骨子裡的自尊和自卑的對抗。父親之所以殺人不是因為仇恨,而是因為害怕。而之所以選擇氣味這種東西是因為氣味一是不明顯,不像視覺一樣一眼看見,二是氣味無法擺脫,就像古代給犯人臉上的烙印一樣,三是氣味無法掩飾,就算拚命去捂,去遮擋,它還是會逸出。電影是這樣表達氣味的意思,但在生活中,如果狹小密閉的空間,聞到不好聞的氣味,我們是不是也會捏住鼻子,但一想別人可能是剛下班,剛乾活沒洗,就自己熬一下,不表現出來。我覺得現實中,氣味不是評判一個人富和窮的標準,出門在外,你的氣味是對你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窮人之間,或者普通人之間也會因為氣味嫌棄,這個矛盾點不只存在於窮人與富人之間。而用這個點做全片的一個最大的伏筆和導火索,反而讓人看不到貧富差距背後的真正問題和矛盾,讓更多人覺得窮人的自卑造成了不好後果,而沒去追究這背後的根源,很多人看完只會覺得窮是原罪。

《寄生蟲》是好電影,也值得一看。不過,吹成神作、經典有點過。特別是對窮父親這個人物刻畫有點矛盾、突兀。開始窮父親描述是沒有脾氣的、熱愛子女家庭的好好父親,到結局罔顧女兒被刺傷、老婆跟別人搏鬥,僅僅因為一點歧視,眼睛只盯著富男主人的言行,觸發殺人動機,顯然不符合情理。正常人應該是幫助妻子打鬥,然後抱起受傷女兒,不理會富男主人吩咐,甚至可以一腳踹開富男,用富男的車送女兒去醫院。導演明顯是為了塞一個人回地下室,造出前後呼應的效果,生硬的安排這個結局。

如果是為了這個結局,應該是前面對窮父親的卑微自尊心和自私的心態,或者如何完成了心理轉換有更多的描述。對於刻畫人性醜惡的影片最近幾年都收到了熱烈的吹捧,幾乎可以忽略裡面不合理的東西。經典的影片對於人性善惡的描述都是輕輕一筆讓人回味無窮,譬如肖申克的救贖、教父、辛德勒的名單等等,韓國影片總是有點讓人感覺用力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