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僅有的兩位戛納影帝, 如今卻全都「爛片纏身」

在世界影壇,能夠與奧斯卡獎相提並論的電影獎項,無外乎歐洲三大電影節。

既是: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以及柏林電影節。

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全球享有巨大聲譽,世界各地的電影人都對它們趨之若鶩。

其中,以戛納電影節的藝術水準最高且影響力最大。

據統計,張藝謀、陳凱歌以及姜文等多位華人導演,都曾在戛納電影節上有所斬獲。

相比較之下,華人演員得到戛納電影節認可的次數,則要少上許多。

截止到目前,國內才僅有兩位男演員摘得過戛納影帝的至高殊榮。

而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華人戛納影帝,便是葛優。

1994年,大導演張藝謀攜影片《活著》第二次衝擊戛納電影節。

在此之前,他曾於1990年憑藉《菊豆》獲得戛納電影節的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

某種程度上而言,張藝謀開啟了內地電影人的戛納電影節征程,堪稱「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

但「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卻很快被第二個人搶了風頭。

1993年,陳凱歌以一部《霸王別姬》驚艷世界,一舉斬獲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

達成這一成就之後,陳凱歌在華語影壇的地位可謂是「傲視群雄」。

實力相仿的張藝謀自然不甘人後,他傾注精力與才華,打造出了一部《活著》。

平心而論,《活著》的藝術造詣並不遜色於《霸王別姬》。

不過在1994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它不幸敗給了昆汀的《低俗小說》,僅捧回一座評審團大獎。

而《活著》的男主角葛優,最終能夠問鼎戛納影帝,倒也算不負張藝謀的一片苦心。

葛優向來擅長詮釋「小人物」,對這類人物的拿捏,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在《活著》里飾演的「富貴」,無疑能把他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

正因為如此,葛優才能完成華人演員在戛納電影節上「從無到有」的壯舉!

至於第二位華人戛納影帝,則是梁朝偉。

梁朝偉在香港影壇素有「影帝專業戶」的美譽,他的大部分成就其實都離不開導演王家衛。

作為少數幾位能被冠以「大師」稱號的華人導演,王家衛的藝術才華早已得到世界範圍的認可。

1997年,王家衛便憑藉《春光乍泄》斬獲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大獎。

而《春光乍泄》主演之一的梁朝偉,也入圍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角逐。

但當時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法國女星伊莎貝爾·阿佳妮,此人的「腦迴路」頗為與眾不同。

阿佳妮「固執」的認為,《春光乍泄》已經得到一座重量級獎項,便不適合將「最佳男演員」的獎盃再頒發給梁朝偉。

這也就導致梁朝偉在最初得票很高的情況下,又「莫名其妙」地輸給了《可人兒》里的西恩·潘。

當然,西恩·潘的演技實力有目共睹。

只是他在《可人兒》中的表現,確實不及《春光乍泄》里的梁朝偉。

這一點,從《可人兒》在其它電影節的獎項提名上也可以明顯看出。

與「戛納影帝」擦肩而過的梁朝偉,3年之後憑藉《花樣年華》捲土重來。

這一次,沒有「固執」的伊莎貝爾·阿佳妮,也沒人再忽視梁朝偉的表演才華。

他終於捧起了「最佳男演員」的獎盃,成為葛優之後的第二位華人戛納影帝!

葛優和梁朝偉在問鼎戛納影帝之後,都還保持著極高的作品水準。

前者和馮小剛一同拉開了內地電影賀歲片的序幕,陸續主演了《甲方乙方》、《沒完沒了》以及《大腕》等經典喜劇。

後者則與劉德華等人一同締造了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無間道》,又先後主演了《2046》、《色,戒》以及《一代宗師》等銀幕佳作。

看得出來,兩位演技精湛的演員都起到了「業界楷模」的作用。

但大約從2010年開始,葛優和梁朝偉似乎都陷入了「爛片纏身」的尷尬境地。

葛優主演的《趙氏孤兒》、《私人訂製》等影片,都未能得到較好的口碑反饋,評分也勉強徘徊於及格線水準。

就連最近接拍的《兩隻老虎》,其品質也稱不上令人滿意。

而梁朝偉更是沉迷於爛片「無法自拔」,持續給觀眾帶來了《擺渡人》、《捉妖記2》以及《歐洲攻略》三部「超級大爛片」。

很多影迷都在抱怨:葛優和梁朝偉即將「晚節不保」。

其實葛優和梁朝偉畢竟只是演員,他們對作品品質的把握上,都處於「被動」的狀態。

縱使兩人能夠一直保持絕佳的演技水平,卻奈何幕後主創的實力無法與之相匹配。

與其不滿葛優和梁朝偉頻頻接拍爛片,倒不如去反思中國電影市場為何能給這些「爛片」的導演和編劇提供生存空間。

或者說,我們儘可能地不去給「爛片」買單,也就加速了整個市場的良性運轉。

期待兩位影帝的下一部作品,他們都值得更好的影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