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 上映6天斬獲2.6億, 這部18年前的「老電影」真能打

近期的熱門電影中,《千與千尋》是令人驚奇的一部,這部已經誕生有18年的「老電影」,竟把口碑極好的《玩具總動員》系列之第四部給秒了。同日上映,票房已經拉開一倍差距,後者縱然有8.9分的豆瓣評分,好萊塢電影工業打制的高級質感,也難以匹敵。

《千與千尋》的影響力,實在不可小覷。

《千與千尋》是一部有深度的動畫片,小孩可能看不懂,有些初次看的大人也會看不懂,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尋找爸媽的故事。

這不僅僅是小孩找爸媽的故事,它由很多個故事組成,有趣的是這些故事多而不雜,每刷一遍都會產生新見解。

第一個故事,關於自我。

千尋是個剛滿10歲的女孩,她跟著爸媽搬家到郊外,千尋爸在駕駛過程中不小心駛入神秘隧道,一家人來到一個中世紀小鎮上。遠處有陣陣食物香味飄來,千尋爸媽禁不住誘惑,大快朵頤,不久竟變成了豬。

食物是一種誘惑,面對這些誘惑,千尋一臉嫌棄:「我不吃。」

後來無臉男追隨千尋,捧著黃金給千尋,千尋:「我不要。」

無臉男從一堆食物中挑出一盆怯生生地遞給千尋,千尋依然拒絕:「我想要的,你給不了。」

我想如果要在性善論、性惡論之中選擇一個,宮崎駿也許會選「人之初,性本善」。《千與千尋》有一層深意,就是人要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保持內心的純凈,保持真善美。

所有禁不住誘惑迷失自我的人,都變得面目可憎:千尋爸媽變成豬,無臉男變得醜陋無比,湯婆婆也是。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無臉男,他經歷了一次人生的大轉折。

千尋剛遇到他的時候,他是寂寞的,遊離在湯屋之外,是一個邊緣人物。

後來,他知道湯屋的人迷戀黃金後,用泥土變成黃金,從此改頭換面,對那些阿諛奉承的湯屋工作人員頤氣指使,變成了不知饜足的饕餮,徹徹底底地迷失了自己。

最後還是在千尋的幫助下,無臉男吐出了吃進去的一切,變回了最初的自己。相信經過這段經歷,他也成長了。

第二個故事,關於社會。

《千與千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通貨膨脹,過度消費,泡沫破裂,經濟衰退。

湯婆婆的湯屋就好比一個公司,所有員工都被迫服從這裡的規則。員工要跟湯婆婆簽訂契約,如果忘記自己的名字就永遠賣身於此,如果不吃這裡的食物就會消失,如果不工作就沒飯吃。

所有的員工都好像一個小零件,維持著湯屋的運轉,他們有的把一輩子都耗在這裡,用勞動甚至身體的代價換取食物和金錢。鍋爐爺爺的形象是一隻禿頭蜘蛛,他在湯屋工作了四十多年,由於長時間坐著,雙腿退化萎縮,手進化出了好幾隻。

微不足道的煤炭小工,依賴一點魔法活著,如果不努力工作就會變成煤渣,得到一點零星的食物就開心得不得了。

千尋就像剛畢業的大學生,她必須要在社會上立足,她去找鍋爐爺爺討工作,鍋爐爺爺說:「這裡的煤小鬼夠多了。」她去找湯婆婆,被罵得狗血噴頭:「你看起來又笨,又愛撒嬌又愛哭,根本就一無是處!」

千尋不屈不撓,好不容易才獲得了一份工作。

社會就是這麼現實。

第三個故事,關於人性。

在《千與千尋》中,哪怕像機器一樣冷酷運轉的湯屋,也有人情冷暖。

湯屋有自私冷漠的員工,比如招待客人的蛤蟆精,他們對待客人笑臉相迎,卻自私到不肯給千尋一張洗浴牌子。

湯屋也有善良的員工,比如小玲、鍋爐爺爺、白龍。

白龍為了幫千尋找到父母,離開湯屋,不惜自己受傷;鍋爐爺爺給了千尋一張車票;小玲在公共場合板著臉,私下也幫了千尋很多。

即使不得不服從社會規則,很多人依舊堅守心中的善意。

為什麼說宮崎駿是性善論者呢?即使是從一出生就被嬌生慣養長大,任性自私的坊寶寶,宮崎駿依然相信他心中有善。

坊寶寶起初恃寵而驕,他威脅千尋:你不跟我玩,我就哭,讓湯婆婆過來。

後來無意中被變成老鼠,坊寶寶跟著千尋走出外面「冒險」一回,也會變成一個善良懂事的孩子。

一部好電影是有層次的,有表故事和里故事,有明故事和暗故事,交錯而成,卻不會讓人感到混亂。除了以上三個「故事」,《千與千尋》還有很多主題,親情、友情、愛情……

豐富的主題和層次,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主要原因。誕生18年不衰,可見好電影是不會過時的。你喜歡《千與千尋》嗎?歡迎留言。

(本文由電影大暴走原創,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喜歡請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