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來電狂響》之後, 你會覺得這部喜劇輕鬆嗎?

《來電狂響》是一部主次分明的電影。主演基本上在主場室內,配角都在其他分會場。情節里他們經常見面,但是電影的畫面里他們只通過手機聯繫。手機,是這個故事要探討的現實問題。關於手機的問題,其實很有話題。公交車上都在一遍一遍地重複著「不做手機低頭族」電影一開始呈現也是很常見的一群好友在聚餐玩手機。我以為他們要玩真心話大冒險,結果他們升級了,要公開手機的來電和信息。這不是明擺著要讓我們看熱鬧嗎?

本來看慣了代樂樂的搞笑,現在看到她一本正經的樣子,作為一個女主人大方地招待朋友們,關鍵她還有心理諮詢的背景,主意也是她提出來的,已經很期待了。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有真的這麼玩過嗎?我想應該不多吧,畢竟電影里都是虛構的情節,但是這次的故事看起來挺挺真實的。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在特定的這個家裡,就像情景劇一樣,在表演。有的時候感覺好像銜接不上了,某個人忘記了台詞,然後別人就要想辦法給他補充,或者換個地方讓大家轉移注意力。

我們其實在生活中朋友們聊天,也有接不下去的時候,我們也會想著法子找到下一個話題。還有,我們可能每個人的手機里也都有一些小秘密,或者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東西。我們也曾經為此做出過努力地想辦法。說到演員,每一個角色的演繹都很有自己的特點,只是正像我前面提到的,代樂樂的表演,或者說塑造的形象跟以前有區別,所以會多關注一些。她以往塑造的形象,如果上來就這麼一本正經,那麼肯定在後面憋著一個特別逗的轉折。這次一路嚴肅到底了,對,你看完之後會覺得這部喜劇輕鬆嗎?

還不趕緊去拿起手機。一開始的來電充斥了搞笑滑稽,有社會對小人物的影響。人的貪念和頑劣性,對美色的欲求,對家庭婆媳矛盾的揭露。可是後來,我看到更多,看到美色背後的心酸故事。看到小人物背後的艱辛,看到浪子回頭的釋懷,看到職場的痛苦與無奈,看到強硬背後的柔軟細膩,看到暗喻的諷刺,稚中夾雜認真的計較,幾次三番的掩飾。最後,我明白,錯了就是錯了,我不需要你的改正,因為我已經不在乎了。誰沒有犯過錯,沒人能完美地過好這一生。

所以,我們不要鬧了,好好走腳下的路,好好愛值得的人。首先,電影裡面有太多的笑點過於低俗,說實話,我看完之後覺得有種很彆扭,很不舒服的感覺,當然,不同人群,不同受眾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其次,電影的內容可能不夠深刻(說不出來,但就是感覺那個力度還不夠),可以說,這部電影的著重點在於局部的人際關係。笑點不多(或者說不太符合我的口味),淚點也有,我最欣賞的是它的結構,有點意料之外,希望它能帶來一些影響,一些意義。後者更符合商業性質喜劇,前半程輕巧搞笑,都在情理之中。

但是對於馬麗飾演的人物遭遇設定並不是一個好的故事,人物塑造也不能凸顯演員的魅力。整部電影只能感受到搞笑沒能呈現出原影片想要表達的社會現狀以及人性在特定環境中的變化。而《來電狂響》給觀影者製造了一個強行和的結尾。提中國的翻拍電影,兩部覺得不錯,一個是何冰老師的《十二公民》,另一個是楊子姍的《重返二十歲》。它們一個偏嚴肅一個偏喜劇,《來電狂響》的形式像前者,而風格更與後者相似。

幾個老同學帶著家屬聚會,席間編劇同學提議大家把手機放在一起,猶如大冒險遊戲的荒誕情節開始了。手機貌似是主角,卻只是引子,就像馬麗飾演的笑笑說的,發明手機明明是為了讓人溝通方便,為什麼我們會拿著手機彼此沒有任何話說?電影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無論是親人、朋友、同事還是陌生人,現代通訊手段讓交流越來越方便,我們每天與更多人接觸交流,但我們卻越來越不了解對方,也把自己隱藏在手機後面。隨著劇情越來越荒誕,原來這一切只是編劇的假設,但看的人還是覺得一身冷汗,這就是真實的我們,比恐怖片更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