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海棠》: 那個叫椿的十五歲少女, 到底是幼稚還是純真?

2016年,有一部備受矚目的國產動畫電影上映。它就是《大魚海棠》。

一部背負了太多話題和太高期待的影片,還是部動畫片,似乎上映之前就註定了很難讓所有人欣喜和滿意。它不像《大聖歸來》那般橫空出世,引得滿堂喝彩和自來水軍。它是一個蒙著蓋頭的新娘,萬眾期待,翹首以盼,掀開時的那一刻,難免讓一些人大失所望。

好像,電影的好壞有時候就是跟你的期待值高低成反比。

關於這部電影,太多人又在提「情懷」二字。十二年的等待,恰好生肖一輪,讓多少人從少年到成年,從陪伴到分離,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又到陌生。十二年間,多少人並非真正時刻都在等待影片,但生活中發生的種種讓人回憶起這段時間坐標時多少擁有感慨和唏噓。

可我,反倒對這部影片真沒有這份情懷,因為我十二年前就從未關注過它的短片發軔,所以《大魚海棠》並沒有給我有任何過於期待的理由。

恰恰如此,我對《大魚海棠》的評價是高於那些期待過高的人的。我認為,此片值得肯定之處還是多於那些槽點的,總體而言,推薦一看。

我想,如果這片沒有拖上這麼十二年,而其在當年眾籌之後很快能順利推進並上映,其口碑不至於如今這般備受爭議。

電影的世界觀設定很有意思。

四十五億年前,這個星球上,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和一群古老的大魚。在與人類世界平行的空間里,生活著一個規規矩矩、遵守秩序的族群,他們為神工作,掌管世界萬物運行規律,也掌管人類的靈魂。他們的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他們既不是神,也不是人,他們是「其他人」。

十六歲生日那天,居住在「神之圍樓」里的一個名叫椿的女孩變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被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一個人類男孩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為了報恩,為了讓人類男孩復活,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裡,歷經種種困難與阻礙,幫助死後男孩的靈魂——一條拇指那麼大的小魚,成長為一條比鯨更巨大的魚並回歸大海。

它畫面唯美,製作精細,每一個美術細節都臻於完美,雖然仍然能看到宮崎駿風格的影子,但在國產動畫中這樣的水準已實屬難得,如果十年前就出現,這樣的求真精神和畫面呈現或許會讓還沒如今這樣挑剔的觀眾更加眼前一亮。

它有原創的還算完整的世界觀。脫胎於中國古代神話,有濃郁的中國元素,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哲學意味的世界觀設定,這在千篇一律低幼化的國產動畫片領域,甚至青春古裝類型模式單一泛濫越拍越爛的國產電影裡面,已顯得鶴立雞群,值得肯定。

它有不錯的聲優和優美的原聲配樂。台詞是二了點,但配音的感覺已然高水準,金士傑、王德順這樣的聲優陣容也堪稱豪華;配樂雖然吉田潔我不認識,但能請到這麼個大咖並且保證了高質量也顯示了主創對音樂的尊敬和重視。

當然,它依然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好的節奏。不會講故事,是幾乎所有國內導演甭管第幾代甭管多有名氣的通病。

一個清華理工輟學男又當編劇又當導演,你還能對他抱有多大的期望嗎?

可現如今看這部影片吐槽瑪麗蘇三角戀的人,十二年前是否也曾追著還珠格格看著情深深雨濛濛?是否也曾在課堂悄悄捧著言情小說或者知音而感動不已?

人在成長,可以不叫挑剔而叫鑒賞能力提高,可人的內心是否也被時間洪流的泥沙俱下沖刷的越來越世故和現實。

我們不再相信那些奮不顧身的感情,就像不再相信空氣質量好,食品安全性高,孩子們學業壓力小,房價會降低一樣。

或許不是電影拍得多麼幼稚,而是看電影的人已經不再幼稚。拍電影的人還在堅守十二年前的夢境和純真,看電影的人已經從純真的少年變成世故媚俗污力滔滔的大叔和在N個前任後終於嫁出去的少婦。

所以,當然看不慣瑪麗蘇,看不慣千年備胎甚至綠茶婊,看不慣一個剛思春的少女為懵懂的感情和救了她命的愛人而非要搭上自己和族人的全部,覺得好虛假好狗血好弱智。

我們更多的只會低著頭掐著腰吐著煙圈告訴自己和別人:電影里和童話一樣,都是騙人的。對了,還會關注女主沒胸和男主襠下無物。

我當然不是說瑪麗蘇和三角戀就應該就正確,我一樣反感那種做作和矯情。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女主椿十五歲的年齡。

在角色的那個年齡層面,誰的十五歲在追逐情感時就能保持理智和現實?誰的十五歲就能看穿世上的一切?

我們可能都在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一個充滿純真的幻想世界和世界裡的少年。

我們被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網紅、廉價虛假的愛情、各種狗血劇情的現實世界浸淫了太多年,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成人都更加世俗。

這樣的現實讓人變得離純真越來越遠,這跟年代有關,跟年齡無關。

最耐人尋味的是,或許現在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看了《大魚海棠》,會認為十五歲的椿好傻好天真。

PS:導演你給女主起名叫椿是因為你叫張春嗎?女主一開口:我叫椿

PPS:電影里,聽椿一直叫「鯤」,聽得我全程怪怪的感覺——這感覺可真不是親切(本人名字為琨)

PPPS:鯤明明是海豚吧,怎麼能是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