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卡梅隆監製的《阿麗塔》沒有成為爆款?

二十年前陀螺把原著漫畫《銃夢》推薦給卡梅隆,三年後卡神就開始籌備這個項目電影化。

又因為卡神開始忙《阿凡達》這個爆款兒子而擱淺。

歷時20年,最終成型的卻是一個四不像的商業特效動作大片。

除了卡神那些特效確實沒話說。

導演羅德里格茲作為獨立小眾的暴力美學cult影片代表,曾執導過《罪惡之城》、《彎刀》、《殺出個黎明》等作品,他血漿四濺的美學風格在這一部PG13的電影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007《刑房》暴力機械造型設計)

(2005《罪惡之城》黑白高反差光影畫面)

(1996《殺出個黎明》血腥色情風格)

以前羅德里格茲和昆汀塔倫蒂諾兩人合作,製作出很多黑色風格化的cult級影片,但大多都是注重故事人物。

而這次和卡梅隆——「好萊塢工業電影之神」合作,羅德里格茲第一次接下如此大成本的製作,但他和卡神都過度關注特效層面而忽視了文本層面的很多巨大漏洞,更不要說摒棄原作恢弘複雜的世界觀、關於潛意識、夢境、人性等命題的探討。

即使當初開發《阿麗塔》的初衷是想讓更多人看到這個故事,但超高預算的特效商業大片也沒能成為爆款……

《阿麗塔:戰鬥天使》改編自日本作家木城雪戶連載近十年的漫畫作品《銃夢》。

原作格局設定非常大,和同時代的《攻殼機動隊》齊名,但相對於後者賽博朋克末日疏離空洞的「人」的命題探討,前者熱血生物機甲的殘酷暴力風格就非常刺激有吸引力。

(1995《攻殼機動隊》)

(《銃夢》)

《銃夢》從1990年開始連載,人物繁多、主題深刻。

外殼是硬核機械科幻的設定,內里又是天真的理想主義和存在主義下的悲觀。

這些龐雜的設定和情節,在漫畫中足夠飽滿的人物,在電影中因為商業化需求而被改編成了故事不能自圓其說,人物平淡無味,美學風格雜亂無章的大鍋亂燉式特效片。

未來世界,人類為自己裝上機械器官,成為合成人。

三百年前地球火星大戰後唯一倖存的天空之城「撒冷」,成為這個世界的統治階層。

由撒冷拋落的廢物堆積而成的廢鐵鎮,成為普通平民的生活居所。

廢鐵鎮運輸日常生活用品和貨物去往撒冷,但平民永遠無法抵達,除非贏得「死亡鐵球比賽」的冠軍。

撒冷設立了「賞金獵人」的制度,通過自由殺戮通緝犯,賺取酬金的方式來管理廢鐵鎮。

在這一步世界觀的建立上其實原作是做得比較糙的,但電影這樣一種能給人帶來直觀感受的媒介就應該在影像視聽層面來構建,特別是有關於未來世界硬核科技層面的展示,例如阿麗塔的人腦和機械身是如何組建協調的,廢鐵鎮周圍水牆的意義,撒冷城及其居民更為具象的概念等等。

卡梅隆在製作阿凡達的時候,將潘多拉星球的景象奇觀和文化風俗都構建得細緻入微,但在《阿麗塔》中,世界觀的構建被「表演捕捉」和「CG主角」束縛住了。然而高度發達的技術並不能代替紮實的文本敘事。

首先關於電影的分級設定,影片設定為PG13,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應該拍成R級才能符合原作血腥暴力的機械風格。鬼才導演羅德里格茲的暴力美學風格雖然也有一些嘗試,例如阿麗塔將扎潘的臉砍掉一半露出來的機械內件,被裝在杠中的腦花,酒吧中頗有「港風」的打鬥戲等,但影片的風格還是受到了卡梅隆的影響。

卡梅隆企圖在將灰暗壓抑的原作改為21世紀美國家庭溫情劇,例如將醫生和阿麗塔在原作中類似戀人和蘿莉養成,阿麗塔對醫生依戀但又不甘願被擺布、父權壓迫、女性意識崛起等等矛盾衝突點,改編成美國青春校園電影中,因為和男友在外玩忘了宵禁回家和父親大吵,一氣之下就去註冊賞金獵人的劇情,相較起來電影也就變得格外簡單。

(《銃夢》中兩人的爭吵)

卡梅隆和羅德里格茲兩人的美學風格在這一部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統一整合。

既有《瘋狂的麥克斯》廢土城市美學。

又有羅導自己《彎刀》、《罪惡之城》里的暴力美學。

港風打鬥比如酒吧中群毆戲還有死亡鐵球賽後的城市跑酷追逐戲。

夜晚的城市街角又有著19世紀開膛手傑克的驚悚感等等,集合借鑒不同電影的風格反而是導演和編劇偷懶的地方,明明《銃夢》自身的獨特風格花時間做到極致就能成為爆款。

再來說人物,眾多配角設置過於功能化,為了完成敘事,甚至有的還沒有完成就領便當了,從劇作層面上人物都有著非常令人費解的一面。

影片最大的bug, 「當代傑克蘇男主」雨果當之無愧。

雨果的確有著網飛青春校園劇里的顏值,但是這個角色塑造過程中出現的眾多漏洞讓觀眾沒辦法喜歡上他。首先是雨果為什麼想要上天空之城撒冷沒有交代,他為了湊齊一百萬四處拆解別人骨髓盜賣、欺騙阿麗塔等都只是為了去一個人人都想去的地方?簡單的從眾心理和上進心可能還不夠充足。

在原作中,雨果是為了完成逝去哥哥的夢想,而且在前後也鋪墊了很多故事。只能說電影可能沒有時間來進行配角線的拓展。

(哥哥企圖去往撒冷,後被賞金獵人殺死)

有一場戲阿麗塔正在死亡鐵球比賽與其他競技者廝殺,結果雨果一個電話撥過來說:「趕緊過來救我!我快不行了!」非常弱雞且干擾女主打怪的男主,真的是讓人很不爽了。

影片中在阿麗塔本身就對原始暴力有渴求的這一點人物特性上同樣做得不到位,包括她一註冊賞金獵人就去酒吧挑戰,用狗血抹臉,雨果死後又進入死亡鐵球賽等等,因為阿麗塔最初就是被當成戰爭殺人機器訓練的,她應該對暴力打鬥有天生的趨近性,這一點在阿麗塔回憶起自己過往訓練經歷之後,她的意識和行為也沒有太多變化。導演也沒有在這個點上進行深挖有點可惜。

最讓觀眾失望的是詹妮弗·康奈利和馬赫沙拉·阿里這兩個角色,

讓兩位奧斯卡獎獲得者飾演兩個沒有存在感、誰都可以演的角色。詹妮弗·康奈利飾演的綺蓮博士,影片前段話大量筆墨描寫她和依德的關係,她和撒冷的關係,她和阿麗塔的關係——還沒來得及收尾就被做成腦漿(唯一進入撒冷的方式只有人腦);而阿里的角色,在維克多和諾瓦轉變也只有淺層的表象,甚至連維克多本人的形象都來不及描寫就又被女主幹掉。

包括大反派格魯依什卡,影片中只是一個單調平面的反派角色,暴力嗜血彷彿就是他的天性;而在漫畫中,格魯依什卡在男廁所被他媽媽生下,被衝到下水道里,和糞水、城市垃圾一起長大。在第一次離開下水道鑽出城市時,還被廢鐵鎮上的小孩潑硫酸,成為只剩大腦和脊椎的「蛆蟲」。在這時他遇見諾瓦,他答應給他機械身體……

為了加快敘事節奏,配角人物的設計都是不完整的,影片就沒能停下來好好探討這些在原作中豐滿的支線人物來具象化廢鐵鎮的氣質。為了塑造女主阿麗塔,犧牲掉了其他角色。

影片的確有討論阿麗塔對於自己身份認知的困惑,然而並沒有給出答案,這讓我們將期待的視角投向了可能會有的下一部作品。但在這一部影片中,對於未來人工智慧、人體機械等的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命題的討論,在生物機械結合方面的道德邊界等都淺嘗輒止,加入了更多的格鬥戲份原作主題娛樂化。昏暗骯髒的廢鐵鎮被塑造成了眼光充沛、有香甜的橘子和巧克力可以吃的末日家園,剝離《阿麗塔》特效動作外殼,還是卡神作品中有關希望和愛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