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影響了幾代人, 如今的衰落讓人無限唏噓

最近在在線視頻App上又刷了一遍《追龍》粵語版,不得不說,雖然被吐槽為「爛片天王」,但是王晶的這部《追龍》真的很有港片的味道,那骯髒混亂的九龍寨以及黑與白的對決實在是太精彩了。

說實話,作為一個從老港片過來的人,許冠傑、劉德華、吳孟達、周星馳這些明星早已復刻在自己的記憶中,但是隨著香港電影沒落,如今的影星風華早已不再,真是無限的感慨,真的很想知道,當年風頭無限的香港電影為什麼到如今會衰落了。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應該是70至90年代,這個時候香港的經濟高速發展,與此同時電影業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那時整個華語圈的人才,包括內地、台灣都在這個時間湧入到香港娛樂圈,造成了香港在電影、唱片、電視皆是百花齊放、群星璀璨的現象。

當時日韓的娛樂工業也逐漸興起,特別是音樂領域,甚至香港樂壇在當年還運行過日曲粵詞的模式。但是在電影業這一塊上,在亞洲的影響力與產量上始終是無法與香港電影這個「東方好萊塢」相比。

在當時的香港電影,不僅有邵氏和嘉禾這些老大牌,還有後起之秀——「新藝城」當時這家公司最為著名的就是「新藝城七怪」:石天+麥嘉+黃百鳴+泰迪羅賓+徐克+曾志偉+施南生。

當時的新藝城產出作品質量極高,前期有《鬼馬》、《最佳拍檔》、《開心鬼》、《少女組》系列,後期更是有《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系列,捧紅了無數明星導演。

不過作為電影老牌製作公司,嘉禾這邊的佳作也很多,主要是在動作片上如《五福星》、《A計劃》系列。此外嘉禾製作的電影一直是面向全球特別是好萊塢市場,可以看出當時的嘉禾已經強大到開始擴充全球市場了。

這一繁榮現象一直維持到了90年代中期,不過再往後,香港電影的衰落就開始來了。

香港電影衰敗的開始

80-90年代初,香港娛樂產業變得空前的發達,特別是電影產業,而電影的超高回報率也吸引了不少的資本家加入進來,這也是導致香港電影「過度」繁榮的假象。在當時,電影市場充斥這大量的資本泡沫,只是經濟的繁榮以及資本的持續注入,這樣的泡沫並沒有被戳破,因此得以一直發展下去。

但是,到了90年代末,因日本衰退、亞洲金融風暴的一連串打擊,熱錢逐漸離開,資本遊戲所暴露的問題變得異常的嚴重,除了幕前來來去去就那幾位當紅的明星之外,就連幕後甚至是電影的題材也是同樣的情況,質量參差不齊,題材同質化嚴重。

這股熱潮掏空了當時的香港電影工業,尤其遇上亞洲經濟低迷後,香港電影界那批黃金一代要麼北上拍戲、要麼退出江湖,之後出道的人基本沒有得到當年那批人才的培養和傳承,這也是香港電影在90年代沒有接班人的原因。

就如同香港導演王晶在社交平台上關於類似問題的發言:很多港片拿了臺灣的錢就能收回成本了,其他所有地區都是賺的,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正因如此,香港電影「吃得太肥膩了」,很多人習慣了靠臺灣的資本就足以拍完一部戲並且賺錢的情況,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影片品質參差不齊。

其實,以上說的各種原因都有,但是總結一句話就是:時代變了,泡沫裂了。

現在的香港電影

很遺憾,現如今真的已經很少再有所謂的純正的香港電影了,這裡必須要提一點就是很多節目都在說香港電影已死,理由是現在的香港電影都是香港與內地合資。但是實際上,現在沒有純正的香港電影更多指的是現在的港片沒有當年那種有「港味」的電影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不管是早年的一些賀歲電影,還是最近幾年比如《捉妖記》《美人魚》的內容和風格都更趨於內地的風格,香港導演拍的片也在慢慢的在貼合內地人的口味,而剝離了香港本身的風格。

也正是因此,在內地大熱的《追龍》,在香港卻只是反響平平。又比如《新喜劇之王》這樣打著周星馳招牌的電影,在香港也幾乎沒有什麼排片,因為「香港觀眾們也很清楚,這些香港導演拍的電影是給內地市場觀眾看的」。

其實,香港本土也有很多很優秀的導演,但是電影畢竟還是資本行業,資本就是逐利的,這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本土的導演實際上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資金支持。只能去一部小成本的文藝片,與之相對比的,今年年初大熱的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這是郭帆導演第二部長篇,然後就是第二部長篇就有這樣的支持這在香港電影界是不可能的事。

未來的香港電影

其實對於未來的香港電影本人並不擔心,特別是在《追龍》這樣的作品出現之後,個人覺得,在目前風格貼近內地市場的同時保留一定的港味的電影並不是不存在的,只是這樣的劇本確實是需要好好打磨,畢竟在經過這麼多爛片洗禮的內地觀眾目前最關注已經不再是流量小生,而是整個電影故事了。

最後,你最喜歡的香港電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