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唱著「18歲是天堂」的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

音樂是什麼?

有時,你可以淺顯地從外貌、著裝乃至行為舉止去粗暴判斷一個陌生人。但你永遠不會知道他耳機里放著怎樣的歌。金屬刮擦的搖滾、極盡反諷的嘻哈、優雅精巧的古典,還是簡單純粹的民謠……

這便是音樂所承載的,微小而偉大的重量——它是聽眾的情感投射,是來自時代的遙遠哭喊,暗含著從私密個體到奔放集體的藝術跨越。

而此刻你若問我耳機里放著什麼?

毫無疑問,總是民謠。

民謠像一台時光機,只要把那些粗糙的卡帶記憶放進機器,就可以倒轉回輝煌的90年代。

那一年1994,《一生有你》由此開始。

//記憶:三段迂迴 //

電影改編自導演盧庚戌的同名歌曲,亦是導演大學時期的真實故事。有趣的是,創作者沒有選擇一以貫之的敘述手法,他把這段乾乾淨淨的校園愛戀拆分成三個層次,將不同視角下的青春記憶如同魔方般拼湊起來。

男主歐洋,高等學府土木工程系的理工男,動手能力一流,浪漫因子欠缺。追女神的路上免不了啼笑皆非的出糗,可勝在有一顆笨拙卻真誠的心。校園民謠席捲,你喜歡聽吉他,我磨破手指也要學會。與音樂相伴的日子,一個不知夢想為何物的男孩找到了方向,收穫了女神,還得到校園歌手的榮譽。

順遂的不像話。這是一個酒醉失意的中年男人對過往的潤色和現實的撫慰,因而故事的第一層極具主觀色彩。

茱莉亞·肖曾在《記憶的錯覺》一書中提到:記憶本身就是一種創作的過程,每段記憶在重複回憶起時,都會被微妙的改造。

男主對大學時期的懷想反而使其籠罩上一層淡淡的輪廓,就連所謂的「真相」也只是客觀事件衍生出的記憶切面。

美好的失真,大概是第一層的註解。

成年女主在這場交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填補空白。那天,她本打算拒絕前男友出國留學的邀請,在畢業之際向男主表明心意。丟掉的音樂盒她撿到了,盒子里的告白她收到了,校園歌手大賽是想要不顧一切赴約的。可造化弄人,在找尋對方只能撥通BP機號碼等待轉接的時代,漫長的留白終是沒能使她說出口。

我們總以為青春是私語化的東西。喜歡你時不管不顧地朝你奔跑,失戀時旁若無人地耍賴撒潑。一切與世界無關,只與自己有關,卻偏偏忘了所有的幸福與哀愁都是由彼此相互寫就的。

缺了一塊拼圖,怎麼都不完整。故事的第二層,是失真後的還原。

到了第三層,則是一個夾雜雙方視角的重構。

男主沒有因為醉酒鬧事而錯過校園歌手大賽,女主沒有因為誤解而踏上飛往美國的飛機。她在天台向他伸出手,將那把被膠帶粘合吉他交到他手裡。前路的愛情是未知的,但前方的夢想有真切的光亮。把你寫的歌唱給所有人聽,我會在台下為你鼓掌。

作為開放式的結局,如此倒更具詩意。

青春的課題不該只是愛情,應是熱愛本身。

熱愛知識而意氣風發,熱愛自由而反叛抗爭,熱愛心上人而奮不顧身,熱愛夢想而燃燒自己。把麥開到最大,把歌唱到最響。

然後,全中國的年輕人都會聽到。

//愛意:三封情書 //

「我喜歡那個為夢想發光的你」。

男主對女主的唯一告白,寫在了字條上。沒有長篇大論的啰嗦,沒有你儂我儂的拉扯。新時代的青年,要酷一點。仔細推敲字眼,有我、有你、有夢想,還發著光。已然包含青春的全部氣息。

第一封情書被送出,是給女神的。它保存在導演盧庚戌的記憶里,像流年中的一瞬,詩篇里的一行。

後來,故事變成歌曲。

生活是藝術的土壤,藝術是生活的延伸。青春里的愛情總會淡去,可對真愛的思考與追求是永不停歇的。作為校園內外傳唱度最高的作品,它被一個時代打上烙印奉為經典。

這封情書以音樂的形式散落在大街小巷,歷經寒來暑往,有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共鳴。那些少年人說,原來有人懂我,還把它寫成了民謠。

「致敬校園民謠時代」。

校園民謠作為一條暗藏的隱線,除了輔佐劇情之外,其實也是主角。男主曾在電影伊始自嘲:你是不是覺得我的故事有點不太符合現在的潮流。

90年代,無論你的音樂取向如何,耳機里多少都會有幾首老狼、朴樹、水木年華,或者李健。民謠是被黃金時代加冕的君王。如今,流行音樂攻佔市場,歌曲負載的商業價值越來越高,反倒讓民謠成了「不太符合現在潮流」的失色王冠。

因而,第三封情書以電影為載體,送給觀眾。

送給曾經買過卡帶,用過BP機,穿過寬垮牛仔褲,在食堂拿鋁製飯盒抗議的青年。送給吉他和樂隊風靡,《賭神》海報貼滿校園,禮堂里跳復古群舞的時代。當然,也送給正值芳華的你。你還年輕,而我們也年輕過。

//青春:三種形式 //

青春是個名詞嗎?不,青春是個動詞,可以置入各種時態。它藏於成年人的過去,少年人的當下,和孩童的未來。是流動的,可傳遞的,感同身受的幸福與痛苦。青春的獨特在於能將複雜的內部對話轉向外放的表達形式,這種轉換本身極富有藝術色彩。能滋養出新的文學體系,電影門類,歌曲曲風。可以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還可以是朴樹的《Newboy》老狼的《青春無悔》。

在任何時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觸覺、有力的行動來應對時代浪潮。一切先鋒文化都是由青年創造並傳播的,因而青春不只是一個生理上的人生階段,更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文化產物。在不停的推翻重建中行進,又始終保持會被推翻重建的守恆。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看這部電影時會想起自己的青春,看見幾個熟悉的名字就抑制不住欣喜。在我們為青春期的殘酷美學瘋狂時,青春文化就是那個看不見的懷抱,為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提供喘息的港灣。

今天影院里的觀眾,他們的港灣一定是民謠。還記得文初說的么,民謠就像一台時光機。現在這段時光如期上演,正在熱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