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鹽」, 能治癒, 也會疼 | 人物

文 | 盧暘

一身黑衣,一雙球鞋,一頭蓬髮。 11月9日晚,小提琴演奏家林朝陽出現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與鋼琴家尤金尼·辛奈斯基聯袂演出「弦動心聲——林朝陽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裝著節目單的信封上印著大大的四個字母「SALT」(鹽)。 「在藝術中的分寸把握和在生活中的與人相處,是何其相似,就好比做飯放鹽,你給多了,他齁得慌,給少了他又嫌淡,我以『鹽』提醒自己。 」林朝陽因此有另外一個名字,「鹽哥」。

林朝陽柴科夫斯基小提琴與鋼琴三首小品 Ⅲ 《旋律》

教授眼中最有才華的學生畫畫去了

林朝陽生於上海的一個音樂家庭,7歲拜上海小提琴家林宜弩修習小提琴;198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張世祥、周彬佑、丁芷諾三位教授,並跟隨丁教授學習弦樂四重奏表演。對於年少學琴的經歷,林朝陽笑說,還是忘了比較好,「考附中的時候,我簡直被『殺』死了兩個月,惶惶不可終日。不間斷地訓練,勤奮卻也枯燥,沒有盡頭。音樂藝術是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成材率很低,堅持到如今,要感謝我的父母。」

1981年,林朝陽組建「上海音樂學院弦樂四重奏」,1988年獲得全國弦樂四重奏選拔賽第一名,被選派參加英國朴茨茅斯國際四重奏大賽,獲第四名。同年,他得到國家教委獎學金赴蘇聯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師從傳奇小提琴家卓麗婭·西赫穆薩耶娃(Zoria Usmanovna Shikhmurzayeva)教授。1994年,他以小提琴專業、四重奏專業、室內樂專業全優成績獲碩士學位。此後,在義大利「利比策國際小提琴比賽」、俄羅斯「楊波爾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等眾多的國際比賽中獲獎。

「留學對我來說是很棒,甚至是瘋狂的影響。我像生活在電影里,現在做夢還能夢見那個場景。」留學期間,深受當地藝術影響和熏陶,林朝陽又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於是,這位教授眼中最有才華的學生畫畫去了。林朝陽的畫作迅速獲得蘇聯美協會長瓦倫廷·西多羅夫(Valentin Michailovich Sidorov)的讚賞,並由美協於1992/1993年派赴俄羅斯國立美術基地「列賓別墅」從事繪畫創作,林朝陽於1994年被莫斯科蘇里科夫國立美術學院錄取為研究生。

「視覺藝術讓我冷靜下來。繪畫驅散了我對音樂的迷惘,改變了我對音樂的看法,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林朝陽說,「在音樂表演中我們幾乎不能容忍任何瑕疵,但在繪畫中,我發現藝術家們精通於將他們早期的『錯誤』深化成自己的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今天大部分的音樂家都不具備視覺藝術家這種化缺點為個性的能力,音樂家總是先將技術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這實在是一個毫無膽量的選擇。」

1996年,林朝陽接受中央音樂學院邀請歸國任小提琴與室內樂教授。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書的23年間,他培養了眾多青年音樂家,並出版了許多小提琴學術著作,包括《小提琴演奏法》《鈴木教學法》等80餘部。

電影音樂創作是一個既刺激,又時髦,還挺賺錢的職業

自1996至2004年間,林朝陽在北京、台北、澳門、上海、廣州、武漢、重慶、廈門、瀋陽、太原等城市舉行獨奏會和室內樂表演,推廣古典音樂並致力於傳播中國當代音樂,合作藝術家包括吳祖強、葉小鋼、郭文景、黃安倫、曹鵬、湯沐海、邵恩、張國勇等。1997年,林朝陽創立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四重奏」,其音樂活動被攝入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II》(From Mao To Mozart II)。

2005年,林朝陽停止公開演出,轉向作曲並從事影視劇音樂創作與製作;2008年,因創作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配樂一舉成名,躋身一線影視作曲家行列。「《人間正道是滄桑》音樂創作就給了我1個月時間,不過我運氣很好,與導演趣味、審美非常契合。那段時間,我像打了雞血一樣,(配樂)一條條出,沒有廢品。」創作時,林朝陽根據演員的聲音配音樂定調性。

「電影行業是一艘大船,電影音樂創作是一個既刺激,又時髦,還挺賺錢的職業。」2005年至2018年,林朝陽為《蝸居》《手機》《葉落長安》《唐山大地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辛亥革命》《相愛十年》《聖天門口》《如懿傳》等四十餘部影視劇創作音樂,其電影配樂《失戀三十三天》入圍第49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提名。

回歸古典舞台,在 室內樂中享受到極 大的愉悅

把自己關在黑屋子裡,沒日沒夜地寫了幾年影視音樂,致使林朝陽長期睡眠不足,生活質量下降。2012年,他決定開始健身。「身體狀態越來越好的時候,頭腦就變得敏捷而且舒適,對情感的把控反而變得更加清晰和正面。合理的健身對拉琴是有好處的,健身後我的肌肉穩定性和彈性都變得更好了,從發音質量能聽出改變——更穩定更有質感。」林朝陽深信柏拉圖所說「體育與音樂並重,才能夠形成完全的人格」。

「影視音樂創作,讓我從不同角度思考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雖然不能讓年輕人熱淚盈眶,但是,隨著人生經歷的豐富、理性的積累,會越來越能夠感受到古典音樂的力量。」2018年,林朝陽回歸古典音樂舞台,每年推出兩個系列的音樂會巡演:獨奏系列「SALT」和Bon Ami Trio室內樂系列。「室內樂處理的是人和人之間的融合與共識,是一個集體,有融合也有衝突和妥協,當我們達到共識的時候,我們就享受到極大的愉悅。」林朝陽與鋼琴家盛原、大提琴家朱亦兵組成Bon Ami Trio(摯友三人組)。「重新回到舞台之前,我認真地花了很多年去理解、思考以我的方式怎麼演奏;還有一個私心,就是我怎樣拿自己去驗證看見的東西。」

音樂無法一見鍾情。 專輯的一切都是預謀的

「大海、天空、月亮、沙灘、天鵝……突然一個孩子衝進畫面,太酷了。」在一次旅行中,愛攝影的林朝陽被自然的純粹、生命的力量深深感動,他按下快門記錄眼前瞬間,並把照片印在他的新專輯封面。今年11月,林朝陽簽約環球中國,發行首張小提琴唱片《潮汐》。

「選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聽上去如歌一般,優美動人。」林朝陽選擇格里格《第三奏鳴曲》、福萊《旋律三首》、德彪西《美麗的夜晚》、柴科夫斯基《哈普薩的回憶》、埃爾加《愛的禮讚》、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沉思》、茲德涅克·菲比赫《音詩》、阿連斯基《小夜曲》、威切伊《悲傷圓舞曲》等詩情畫意、甜蜜憂傷的樂曲收錄進專輯。

「音樂是科學、系統、理性的,營造絕佳比例空間,通過不停止滾動,帶來巨大的能量感受。音樂無法一見鍾情。專輯的一切都是預謀的。」林朝陽兩年前開始構思這張古典音樂專輯。他用斯特拉迪瓦里傳世名琴,攜手俄羅斯鋼琴家Evgeny Sinaiski,在柏林Teldex錄音棚錄音,由知名錄音師Martin Sauer助力完成。

專輯發布後,林朝陽開啟中國巡演,「人們通常以為,演奏家們都是那種隨時信手拈來即成作品的傢伙,其實真要做出一場精彩的表演並對作品有獨到的詮釋,必須雕琢、推倒重來,再體驗,再發掘。我喜歡挖掘經典作品中新的可能性,構思符合音樂法度,但有別於普通定式的結構。」

「做音樂不總是幸福、開心的事情,聽音樂也不總在幸福、開心的時候。音樂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有點像鹽,傷口上撒一把,有治癒能力,也會讓你疼,多了不行,少了不行。」林朝陽被稱作小提琴家、作曲家、製作人、教育家、攝影師、畫家。他自我介紹時,更喜歡稱自己「鹽哥」。

「『鹽』是當我嘗遍了百味之後尋覓到的平衡感, 『鹽』是活的,是感受生命的意 思,是每天每次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意思,『鹽』既是情懷,也是尺度。 」林朝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