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核心問題導致《霹靂嬌娃》票房慘敗, 網友: 我們的機會來了

《霹靂嬌娃》的片名直譯叫《查理的天使們》。 但當查理知道小天使們縱然很可愛卻也不能幫他票房大賣,那真的是大大的失望了。

繼11月15日上映由伊麗莎白· 班克斯執導、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艾拉·巴林斯卡和娜奧米·斯科特主演的《霹靂嬌娃》之後,索尼影業的高管們對該片令人失望的票房成績感到震驚。11月17日,影片的首映周末接近尾聲時,在美國本土開門就沒紅起來,只有860萬美元。在26個市場的海外票房更是只有區區2790萬美元。這部電影在中國的首映票房尤其糟糕,只有780萬美元。

北美影評人列出三點核心問題:劇本問題,新面孔,和平淡無奇的動作。

導演班克斯以前是演員,最近幾年剛剛踏進導演的門檻。目前為止,作品乏善可陳。她執導的一部《電影43》居然還獲得了金酸梅獎的最差導演獎項。 在此之前,只導演過兩部作品,豆瓣評分均不超過7分。所以影評人對她的期望也不會太高。

預算緊張,所以劇本在開發和製作過程中發生好多的變化。這導致《霹靂嬌娃》的重新開機幾乎不可能吸引到一線明星。一開始索尼影業希望找的是「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石頭姐」艾瑪·斯通和「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其中兩位獲得過奧斯卡女主角金獎,一位獲得過奧斯卡女主角的提名。顯然她們看過劇本和知道導演是誰後,就不想來了。

索尼影業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到了「暮光女」克里斯汀· 斯圖爾特。暮光女雖然演技欠佳,但是名氣還行,氣質也不差。不過另外兩個,巴林斯卡和斯科特,面孔就太稚嫩了,而且大部分觀眾都不認識。所以這種組合對這部系列劇的重啟是一種損害,而不是一個吸引點。

此外,影評人還犀利地指出暮光女的加盟可能直接導致這部劇的失敗。與其他主演相比,斯圖爾特的性取向問題,她面癱的演技,以及近年來喜歡拍些文藝片和小眾電影。這些都不太可能讓她回到商業片的大銀幕中迅速升溫,尤其她的搭檔都是新人的時候。

除了演員選角,這部電影乏善可陳的動作場面也可能是罪魁禍首,有人調侃道:「這部重啟片使得前兩部《霹靂嬌娃》電影中的場景看起來像《星球大戰》。」當海報放出來,3個小姑娘攥緊拳頭對著你的時候,突然讓人有種「小拳拳錘你胸口「的感覺。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憐香惜玉的溫情,只有」嬌「,卻和「霹靂」二字毫不沾邊。 動作片要拍得好是相當不容易的,演員需要吃很多苦,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功夫底子,否則拍出來不像格鬥,而像跳操。 同時由於演員能力問題,沒辦法完成連貫的打鬥動作,就會通過各種攝影剪輯糊弄觀眾。替身的幫忙也不能給與很多精彩的特寫。那觀眾在觀影時就會看到各種鏡頭晃來晃去,體驗也不好。

還有,有人真的想要一部新的《霹靂嬌娃》電影嗎? 卡梅隆·迪亞茲、劉玉玲和德魯·巴里摩爾主演的前兩部豆瓣評分也沒有超過7分。雖然演技還行,但是這就是純粹的商業爆米花電影,看完以後笑笑就可以了。所以真的也沒人期待這部系列的續集。

從更深的層次講,《霹靂嬌娃》的重啟可能會對以女性主導的電影潑一盆冷水。這部片得到索尼的青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3個小姑娘很可愛,這可以吸引男性觀眾,特別是是宅男的目光。而她們又是身手不凡的特工,這樣又可以滿足女性觀眾自我獨立意識的崛起,「女性可以頂半邊天」的滿足感。 所以從這個算計上來看,應該是男女通吃。同時,大家也意識到,電影中女性作為唯一主角的電影越來越多。以前雖然有男女主角,但是女主角往往也是男主角的陪襯。可是現在,很多男主角都甘心做女主角的陪襯。

最典型的就是《終結者: 黑暗命運》。 其中以琳達• 漢密爾頓為首的三位女性都希望表現出比男人更男人的一面,而施瓦辛格甘願做她們的陪襯。 還有詹妮弗 •洛佩茲主演的《舞女大盜》。這部完全由女性演員領銜、女性創意團隊主導的電影雖然號稱以真實事件改編,但是無論中國和北美觀眾對此片的評價都不是很高,均沒有超過7分。這些電影的上映,反而給觀眾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女性主導的電影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不夠,只是為了迎合女性觀眾而迎合女性觀眾,過分依賴市場大數據,而忽略了電影本身應該帶給觀眾什麼東西。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首先一點都是希望看到一部好電影,其次才會去注意電影帶給她們的周邊話題。 女性觀眾也不會因為主角是女性,還是那種比男性更強勢的女性,而分分掏腰包買你的賬。 女人更像女人,男人更像男人,也許才更是觀眾希望看到的。

還有一點,這部影片的失敗,對於暮光女,以及導演班克斯這樣的有一定名氣和老本的電影人,也許能夠挺過去。但是其他那兩個小姑娘,巴林斯卡和斯科特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卻沒有能開個好頭,要挺過去也許就沒有那麼容易。

最後,還想說一句,最近好萊塢特別熱衷於拍各種續集,以及動畫真人版。而以往的那種創新精神,卻被消磨得幾乎殆盡了,這不能說不是好萊塢的一個悲哀。 而同時對於國內電影人,倒恰恰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我們知道,好萊塢通過強大的工業運作模式來拍片,他們以一種傲慢的方式,確信通過各種大數據去計算人們對哪類情節的喜好,以及對哪種人設更感興趣,來批量加工電影。但是這些電影人也忽略了一點,電影的內核還是藝術,而人也不是機器。 藝術和人,至少在目前為止,都是無法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