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希望與自由無處不在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的經典之作,從攝影、音響、改編劇本、剪輯、配樂等方面都達到了精準水平。 該片講述了主人公安迪含冤入獄,但是緊緊握住希望並走完救贖之路、獲得自由的故事。題材是通俗的越獄,主題是永恆的希望,但通過全片依靠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展現了作為個體的人的堅定信念,它成為人們心中代表「希望」和「自由」的電影領袖。

影片的主題是希望與自由,最主要的傳遞者便是安迪。 安迪雖然是含冤入獄,但是最開始還沒有形成越獄的計劃,因為他想在肖申克完成救贖,一邊接受身體和心靈的懲罰一邊渴望自由。挑揀石頭、打磨石頭來做象棋、了無羈絆的背影像是在公園散步,恰恰是這些難能可貴的行為才能在細節之處透露安迪要保留的生活氣息和痕迹。 播放音樂、籌建圖書館、教人學習,對他來說做好對大家有用的事情,就是傳遞著希望。 隨著影片高潮的到來,沉穩冷靜的安迪開始展開果斷機智的逃跑報復行動,從完成心靈的救贖到一聲不響地鑿起自由密道再到重塑自己的人生,導演利用鮮活有力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真實地體會到希望的力量與獲得自由的衝擊感。

影片的景別是傳遞主題的一大特色。 影片開始的航拍鏡頭是整個肖申克監獄的大全景,高牆林立且陰森恐怖,給觀眾的心理暗示是安迪接下來的生活將會是黑暗無光的,或許這就是刺激他堅持下去的外部因素。 在影片中,安迪與瑞德的對話鏡頭則大多運用近景,能更好地讓觀眾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人物身上,去關注人物的言外之意和內心活動,藉此去感受安迪和瑞德心靈的交流與感情的融合,在瑞德被安迪的魅力一點點「蠶食」的同時也是觀眾被安迪征服的過程,一個個的近景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推動情節走向。 在屋頂勞作時冒著危險為獄友爭得啤酒,看著大家開心的樣子,安迪此時是單純的享受模樣,這個陽光作襯的特寫鏡頭也給足了觀眾虛驚一場後的真心愉悅感。在播放《費加羅婚禮》的畫面中,我們看到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站起身來抬頭仰望廣播喇叭,運用一個中全景帶動著觀眾跟隨音樂,我們能夠感受到獄友們內心自我封閉的自由之門就這樣被悄然開啟。然後畫面定格於瑞德,瑞德作為此時的主體人物,配合者旁白「每一個社關在肖申克的失足者都觸摸到了自由」,毫無疑問這個中景鏡頭是每個人對自由的渴望的縮影觀眾與人物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接著轉到安迪,任憑屋外拚命地斥責,安迪這個我行我素的近長鏡頭可能會讓觀眾以一種看待調皮搗蛋的孩子惡作劇得逞的眼光去看待他,卻依然不住為偏拍手稱讚。 在影片結尾,太平洋的海風吹拂著湖藍色的海面,好友重逢,這個遠景帶來的強烈的喜悅感從熒幕滲透到人心。

藉助人物,從正面與反面來襯托主題。在這點需要審視一下肖申克的關鍵人物:監獄中神通廣大的商販瑞德圖書館管理員老布。刻畫老布這個人物是從希望的對立面即體制化入手的。老布在肖申克監獄待了50年,終於可以出獄,但是知道自己對外面的世界根本無所適從,所以會有挾持獄友給自己加罪以達到繼續留下來的行為,在安迪的勸說下他鬆開了手裡的刀,掩面而泣,寬大的手掌也撫不平老布不安的內心,其實這已經為後面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他即將離開監獄時把一直飼養的小鳥Jack放飛,又是一個特寫鏡頭,原本溫柔的畫面在老布孤獨、不舍、無奈的眼神中變得心酸。意料之中,出獄沒有帶給他該有的喜悅,反而是加重了他的惶恐與無望,因為他明白深入骨髓的體制化生活框架不會分崩離析了。影片越是詳細地刻畫老布,越能讓觀眾感受到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就越能感受到被體制化的不幸、希望與自由的可貴。老布在商店工作。也不能逃出這個牢籠,選擇上吊自殺結束一生,畫面從老布認真地用小刀刻出「老布來此一游」,到凳子被踢倒、雙腳一搖一晃的慢動作,是在宣布他的一生到此為止,但諷刺的是監獄的體制化卻不會因此止步。沒有希望的生活是恐怖的,老布的死不僅讓牛活在獄中的人們開始反思。同樣也使觀眾陷入沉默。反觀瑞德,在肖申克監獄可謂是無所不能人物,出獄也面臨著和老布一樣的困境,甚至到了聽不到哨聲都無法小便的地步。瑞德這個人物不是完全被體制化的代表,也不是純粹相信希望的典型,介於老布和安迪之間,導演在他身上安排了即有差點成為第二個老布的情況,也有不放棄希望活下去的反轉。其實從他遇到安迪在內心輝處是藏有一絲期待的,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改變著自己,只是渾然不覺。 可見,手裡握有點點的希望也能打好漂亮的一仗。

總體來說,《肖申克的救贖》不用特效刻畫場面,不用美人勾勒美感,不用大馬行空塑造英雄,但依然是不會過時的佳作。必須說「希望」是個好東西,在肖申克這個特殊的地方,它遠比監獄之外的自由人身上的希望更難得,亦如安迪所說「該做個簡單的選擇了,要麼忙活,要麼忙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