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起撈起,風生水起。」
粵語,光頭,黑框眼鏡,招牌微笑,42歲的譚家志,站在菜市場的日租攤前,大聲吆喝。
「順德撈魚皮」,是他的生計。這是他在菜市場工作的第二年,大家都叫他「阿志」,不再是「譚總」。
央視新聞記者庄勝春蹲點「撈魚皮鋪」,記錄他的中年轉身。
「我的工作被技術替代了」
曾經的「譚總」,在一家國內頭部的電梯媒體廣告公司工作了十七年,做到華南地區客服總監。
「上市公司,中層管理,月入2萬」,這一切,都在39歲這年消失。2021年12月,譚家志所在的部門被「優化」,大家的工作被技術替代;他自己,還曾參與了技術研發的優化過程。
危機不止於此。
失去工作的三個月前,他的妻子聶汶璽確診乳腺癌中晚期,化療、手術、放療、裸辭休養。
夫妻合照
「得病之前,充滿了『我要成功,要變成一個職場女精英』的想法」,如今的聶汶璽,留著幹練的短髮;裸辭前的她,是一家商業地產公司的高管,月入三四萬。
「每一次化療完,生不如死」,掉頭髮、光頭的狀態持續了近一年。癌細胞,轉移到腋下淋巴,她形容這個高複發轉移率的病「像個定時炸彈」。
提起譚家志在菜市場的「工作」,她說,「你讓我去,我肯定是做不到的。」哪怕失業,哪怕生病,之前的她也一直覺得,不至於有多糟糕。
「我老公有點港味,gentleman的感覺,他以前在珠江新城cbd,高大上的地方上班。」
珠江新城所在的天河cbd,和北京cbd、上海陸家嘴cbd並列為三大國家級中央商務區。時隔三年,阿志帶著我們,第一次回到這裡,燈火通明,人來人往,「沒有變,這裡都沒有變,只有我在變。」
房地產高歌猛進的年份,電梯媒體廣告順勢而生。譚家志從基層崗位做到主管、部門經理、區域總監……
如何在成千上萬個廣告位中,挑出100個符合客戶需求的位置,做一套方案,是過去他的專業所在。沒想到,2019年到2020年,公司提出研發客服系統,讓它可以獨立完成廣告位投放方案;短短一年,他和同事們不再被需要。
「後來一想,當時你只是做一些程序化的東西,一顆螺絲釘」,等譚家志再次踏上求職之路,投出幾百份簡歷,薪水預期一降再降,仍沒有迴音,他才意識到,「過去17年的工作經歷,在現在的市場上沒有任何意義。」他沒有任何銷售技巧,也沒有任何客戶資源。
譚家志申請失業金
具體的生活困境,隨之而來。
一個家,夫妻倆都失業,每月5000元房貸,3400元自付社保。上有四位老人,下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銀行卡上的數字一天天往下掉……
跑外賣、送快遞、開網約車……被稱「為中年再就業三件套」,每一件譚家志都考慮過,也收到過一些賣保險的邀約。但他想著,要找一份就算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有機會「做大做強」的新工作。
疫情期間,阿志每天為數不多會去的地方——菜市場,給了他啟發。
菜市場的「老友」們
新工作,從當「走鬼」、賣魚皮開始,這脆彈可口的小吃,是廣州夏天適口的涼拌菜。
擺攤前一天,阿志買好了所有裝備,兒子、女兒幫他一起搬回家。他卸載了所有招聘軟體,做足了心理建設:「要擺攤了,勇敢點,堅強點。」
譚家志第一次擺攤
結果,沒賣幾盒,就被執法人員勸離。滿懷期待的開始,狼狽窘迫的收場。
好在沙園菜市場,有日租的空間。鞋店店主雄哥把門口一小塊地租給譚生。雄哥15歲就從潮汕農村出來,在廣州一路打拚,搬過石頭、修過堤壩、賣過水果……靠著做點小生意,一路成家,養大兩個孩子。「要口飯吃,就要勤快、吃苦,特別在市場。」
他懂家志,「我們是從苦到甜的,他是從有到沒有的……以前他坐辦公室,一下子做 『走鬼』,好多人是挨不了的。」
廣州人買菜,講究「平靚正」——平價,好用,正點。沙園菜市場是一個有著30多年歷史的市場,主街道商鋪上,掛著一排有歲月痕迹的紅色廣告語,「搞活市場經濟,促進市場繁榮!」
就是在這裡,譚家志花了一個月時間,從小攤,做到小鋪;又花了九個月,在市場人流量更大的地方,又租一間店鋪。
譚家志的店鋪
他還多了個合伙人——56歲的杜姐,杜少妍。
「我是東方賓館做八樓國宴出身的」,杜姐在餐飲行業做了30年,魚皮配套的一盒小醬,倆人試了兩個月才確定好配方:蝦干、大地魚、牛肉汁、冬菇、芹菜……火烤刀刮手撕,遠比想像複雜。
之所以「退休後再創業」,是因為2018年,老公中風,家裡要用錢,「廣東人從小的教育,高可以做,低也可以做。小攤不費錢,小成本好起步。」
家
譚可強70歲生日合影
每天早晚的六七點鐘,70歲的譚可強,都會來接孫子孫女上學放學。兒子兒媳失業後,除了幫忙照顧孩子,他還用退休金幫兒子還著每個月的房貸。
「每個月那一天都不好開口」,人到中年,還要向父母伸手要錢,譚家志說到這兒,低下頭。但是老爸會提醒他,「這個月到時間了,過來吧。」
一開始,譚可強對兒子的菜市場「創業」並不支持,因為「市場情況比較複雜,比較辛苦……」真做起來了,他又常去,找左鄰右舍的店主下象棋。譚家志說,「一邊在看棋盤,一邊在看我的鋪。」
譚家志一家都在重新編織生活的網。
聶汶璽不再買化妝品和衣服,取消了每年的旅遊,改成全家每周爬山。孩子們的興趣班不上了,改去公眾號「薅羊毛」——免費公益項目,「我每次一薅就薅上了。」
上六年級的女兒,會在超市打折區挑選5塊錢的牙膏。聶汶璽問,5塊錢能刷牙嗎?女兒回答,「可以,還帶著茉莉花香。」
女兒給譚家志店鋪的畫
女兒還會算賬,每天問爸爸賣幾盒,「今天怎麼樣?賣得少一點也沒關係。」
有時這份貼心,讓譚家志心酸和自責。聶汶璽反而慶幸,誰都不能保證未來不會生病,不會失業。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有過這樣的經歷,依然對生活充滿信心,比上多少補習班都重要,「在挫折當中,在無常當中,去成長。」
在大海上找木板
成長,實屬不易。
涼拌魚皮,冬天不好賣。每天一早,譚家志會騎著電動車,去4公里外的芬姐店裡,「換貨」。粽子,廣州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魚皮和粽子互相賣,彼此多條出路。「我們一樣的,也是要供樓,養孩子,做這些,手停口停。」
53歲的梁意芬,和丈夫早年開夫妻店,如意水族店,吉祥餃子店,「我是如意,他是吉祥。」疫情之後店倒閉了,她喝了杯茶,又從頭開始做蒸糕賣。每天從沒有電梯的四樓,拿五六十斤的蒸糕上下,「想起都是有淚水的。」
芬姐的保溫箱
芬姐拿出當年的小箱,和譚家志的箱子擺在一起,「所以我說人生真的不怕,老天好像看到我們那麼辛苦,還是給我們機會的。」
「我現在是在大海,我希望上岸」,譚家志形容剛失業時的狀態,「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會沉到底下,哪怕一個小木板也好,小筷子也好,能浮起來的東西,都要抓住。」
而如今的自己,「要把小木板拼起來,變成一艘船。」
譚生出攤
我們離開後半個月,收到消息——沙園市場的負責人告訴譚家志,有個4平方米左右的小鋪轉讓,位置在沙園菜市場最熱鬧的地方。
譚家志考量後,交了定金。12月,新鋪就會開起來。
監製|李浙 王元
製片人|庄勝春 汪潔
記者|庄勝春
主編導|汪潔 張宗堯
編導|湯文昕 王洪春
拍攝|薛鵬龍 李達
視頻|化軍豪 馮譯葶 楊振江
視覺|於江
統籌|紀方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