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彥淖爾11月11日電 題:「中國好醫生」巴特爾:33年紮根草原的堅守與奉獻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我學醫,就是為了家鄉牧區的群眾,每當看到他們因為得到及時治療而露出的笑容,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的巴特爾如是說。
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主辦的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現場交流活動在貴州舉行,巴特爾憑藉在邊疆地區衛生院33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奉獻,獲評「中國好醫生」。
圖為巴特爾在牧區行醫途中(資料圖)。烏拉特後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初心如磐 紮根邊疆衛生院
烏拉特後旗地處巴彥淖爾市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近200公里。這裡地域遼闊,地形多樣,既有廣袤無垠的草原,又有雄渾壯麗的戈壁荒漠,被稱為「戈壁紅駝之鄉」。
1970年出生的巴特爾,現任烏拉特後旗寶音圖衛生院院長。巴特爾蒙古語意「英雄」。「父親期望我成為草原上的英雄,用自己的學識,為草原上的牧民解除病痛,成為他們心中真正的英雄。」巴特爾說。
1991年,學有所成的巴特爾主動要求回到家鄉,回到與蒙古國接壤、地處巴音戈壁高原的衛生院工作。
在醫療水平落後的家鄉,巴特爾儘力為牧民提供更多服務,開展牧區常見病、多發病、中蒙醫藥等相關服務。儘管自身患腎臟疾病多年,深知身體狀況不允許他長期留在牧區工作,但他把牧民視為親人,始終不願離開。
「這裡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交通不便,距離最近的城市100多公里,周邊50公里範圍內僅此一所醫療機構。」巴特爾說出他堅守的原因。
圖為巴特爾為牧民檢查身體(資料圖)。烏拉特後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貼心服務 做好牧民「快遞員」
3輛摩托車、2輛三輪車、1輛麵包車,5個行醫包……這是巴特爾行醫多年陸續報廢的「裝備」,這些年,他累計行程100多萬公里,服務牧民群眾2萬多人次,守護著6000多平方公里草原的牧民。
巴特爾放心不下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經常一大早就拿著小藥箱開車入戶。很多時候,他入戶給牧民看完病就住在牧民家,第二天接著去往下一家。「牧區出行不便,尤其老年人,他們患有各種慢性疾病,這讓他們的行動更加受限。」巴特爾說。
33年來,巴特爾背著父親傳給他的藥箱,詳細記錄每位牧民的健康狀況,為全蘇木2000多位牧民建立起完整的健康檔案,實現了從出生到離世的全流程、全覆蓋管理。
為更好地為牧民服務,巴特爾不僅做好日常本職工作,還擔負起牧民生產生活物資義務「快遞員」的職責,他仔細收集牧民們所需的各種生產生活物資信息,規劃路線,確保物資能夠及時送到每一位牧民手中。
家住巴音高勒嘎查的烏仁圖婭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像這樣年老體弱的重點人群,巴特爾會定期逐戶上門走訪,為他們檢查身體狀況。
「他會定期逐戶上門走訪,耐心為我們檢查身體狀況,還細心地叮囑各種注意事項。」烏仁圖婭說。
圖為巴特爾獲得「中國好醫生」稱號。烏拉特後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心為民 當好政策宣傳員
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後,巴特爾帶領開展家庭小藥箱入牧戶、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健康扶貧體檢等工作。截至目前,他已簽約的居民約2140人,簽約率達100%。
「有些牧民群眾消息閉塞,我就通過宣講的方式,將國家的惠民政策、健康知識傳送到草原深處,既維護了牧民的健康權益,又有利於國家政策的實施。」巴特爾說。
「巴特爾醫生帶著榮譽回到家鄉,讓每位醫護人員都感受到了特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激勵我們提升專業技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溫暖的醫療服務。」烏拉特後旗蒙醫醫院護士趙宏雨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