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風情中汲取營養,這對音樂父女聯手發行《天問》

娛樂頭條 1680℃

「父親對我說:藝術之道,要想鑽進去,很難;要想鑽出來,更難。父親還對我說:藝術家一輩子圖個什麼?就圖一個好字。」談及父親、作曲家黃田對自己的影響,鋼琴家黃亞蒙說。

黃亞蒙從父親那裡傳承了豐厚家學,如今,父女聯手,合作了一張鋼琴獨奏專輯《天問》。11月10日,《天問》由blooma music全球發行,專輯由黃田原創譜曲,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黃亞蒙擔任製作人並領銜演奏,同時攜手10位學生共同錄製。

從雲南風情中汲取營養,這對音樂父女聯手發行《天問》 - 陸劇吧

黃田和黃亞蒙

《天問》專輯名來自屈原詩詞,創作時間跨越40年,包括18首鋼琴獨奏曲:有描述雲南的風土人情,如《佤山舂米謠》《小卜冒把叮琴彈響》《山的行旅》;有從中國古代詩詞幻化,如《紅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有對藝術、對人生的思考,如《天問》《崖畔上開花》。

黃田祖籍湖南,曾在雲南省歌舞劇院工作多年,在這片大地上汲取了豐富的生活和音樂的營養,這些營養也不知不覺融入他的創作。

在《佤山舂米謠》里,他動情描寫阿佤姑娘。她們打著赤腳,短袖短裙下露著棕色的肌膚。她們披著烏黑的長髮,脖子上戴著銀色的項圈,烏黑的眼睛,特別亮。她們哼著祖上傳下來的歌謠,用一根粗粗的舂米棒,不緊不慢地,在舂米。她們生在歌聲中,活在舞蹈里,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簡直就是童話里的人、藝術王國里的人。

在《小卜冒把叮琴彈響》里,他用鋼琴模仿叮琴。叮琴是傣族的民間彈撥樂器。這種樂器本身很小,音量也小。它是傣族小卜冒向小卜少求愛的絕妙工具。在叮琴溫柔的音韻中,小卜少的心,被彈醉了。 

多年前在雲南採風,黃田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越是偏遠貧窮的山區,雲南民歌越是好聽,「可能那裡生活單調,村民會哼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曲調作為安慰,所以越苦的地方曲調越好聽。」黃田無形中將這些採風記憶編織進創作中,後來聽到作品錄音時,依然感動到落淚。

黃亞蒙出生於昆明,從小對雲南少數民族歌舞耳濡目染。「父親受過音樂學院的科班訓練,但在雲南生活多年,受到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創作上會少一些學術的束縛,更生活,更逍遙。」黃亞蒙笑說,父親有一點「民間藝人」的感覺,比如雖然沒有專門學過鋼琴,但是鋼琴即興特別棒,「整張專輯,除了最後一首《崖畔上開花》是遵循變奏曲的曲式,其他17首譜曲都很隨性。」

從雲南風情中汲取營養,這對音樂父女聯手發行《天問》 - 陸劇吧

專輯封面

黃田筆耕不輟,寫過上百首聲樂作品。「女兒很少講話,有一次大膽地講了一句:不要老寫聲樂。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對我震動很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後來,黃田又寫了很多器樂作品,包括鋼琴、小提琴協奏曲。

黃田坦言,自己早期的創作有些學生氣、規規矩矩,後來再去修改或再創作,變得隨心所欲不逾矩,更加敢於突破。他至今還記得當年老師上課講過的一句話:「作曲家寫出的作品,第一要能聽,第二要能看:聽是給不學音樂的人,靠耳朵;看是給學音樂的人,樂譜裡面是有門道的。」

演奏父親的作品,黃亞蒙覺得親切也新穎,「和別人合作,要很尊重對方。但和父親合作,我沒有擔心,會很直接地表達想法。」

新專輯中,她邀請10位小演奏家共同演奏,他們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音樂學府的大學和附中,不少人曾經登台國內外知名音樂節與音樂廳。

「每位學生的技術都十分精湛,手跑動得真快啊。他們對演奏的感悟也很豐盈。現在的孩子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真是了不得!」對孩子們,黃田讚不絕口。

有一首《雨巷》,由黃亞蒙的女兒廖檬加演奏,祖孫三代都在專輯中留下印記。「我從小就在姥爺創作的音樂中長大。《雨巷》很現代,和我之前學過的作品不同,但像一位老朋友,我一見如故。」廖檬加說。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