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同名舞蹈詩劇,由舞台原班編導演陣容與頂級電影人合作的國慶檔電影《只此青綠》於本周末(9月7日-9月8日)舉行二十城限量點映,邀請觀眾提前「入畫」。9月7日,領銜主演張翰、孟慶暘、劉洋出席並與觀眾互動。
主創人員合影
影版《只此青綠》改編自同名舞劇,通過展卷人——現代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視角,帶領觀眾穿越至宋代,從北宋畫家王希孟(張翰 飾)的視角,進入傳世巨作《千里江山圖》的畫中世界。展卷、聽雨、尋石、入畫……一幕幕記錄著十數米畫幅背後的故事,用舞蹈勾勒出宋朝的時代繪卷,串聯起一代代工匠的匠人精神與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
相比起《千里江山圖》的流芳百世,作者王希孟相較鮮為人知,史書上也僅有寥寥數筆: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劇中王希孟獻畫的畫面相疊,宛如分身一般,是一名懷才不遇的少年的痛苦與倔強,這也是名畫作背後鮮為人知的少年心氣。」在張翰看來,更有一番家國情懷,「在瀕危的朝代,在動亂的環境之下,仍願意繪製大宋江山,定是希望江山永固,這也是他美好的願景。」
張翰 飾 王希孟
映後環節,三位舞者談起從劇場到銀幕,從舞者到電影演員角色的轉變。劉洋分享起電影拍攝過程中新奇的體驗。由於此前並未接觸過電影拍攝,在吊威亞時一度出現身體不適,每次下來都要吐上一陣,吐完後更是感覺頭暈目眩,導演講戲時腦袋與耳朵都嗡嗡的。此外,為了能夠滿足特寫鏡頭的拍攝,電影妝造上也是細緻入微。打開化妝間門,眼前各式各樣的道具令人眼花繚亂,化妝師需花費超五小時細心打磨,只為呈現劇中老人面孔上的褶皺感。「倒是少有的有人誇我皮膚怎麼化都化不老,實在是令人記憶深刻的體驗,」劉洋打趣地說,「但看到最後電影中呈現出來的效果,再讓我吐上一百次,也值得。」
劉洋 飾 磨石人
飾演青綠的演員孟慶暘在現場也分享了對自己角色的理解,她認為「青綠」不僅僅是一個角色,更是連接展卷人與希孟,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一座橋樑。在孟慶暘看來,舞者對於電影的拍攝,尤其是近距離的拍攝,是比較陌生的。鏡頭之下,每一個肢體動作、表情、眼神甚至是每一個毛孔,種種細節都會被放大。而更大的區別在於舞劇與電影對於空間的感知與享受:「劇場中呈現的多為舞美、舞者、服飾妝容,舞台上有大量的留白供觀眾想像,電影中則更加具象,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放大或者被突出表現,更直接地呈現給觀眾,這對我們而言是一次大膽的挑戰與突破,也希望大家能更多了解舞劇行業與舞者,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共繪我們的《千里江山圖》。」
孟慶暘 飾 青綠
被問及劇中吃餅的橋段是不是即興表演,張翰笑著回應:「吃餅是固定情節,600場舞台,每次都吃。但每次吃餅時方法都不同。每次演出氣候都不同,呈現的場域不同,觀眾的反應不同,音樂的音量不同,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同,這些種種帶來的情緒與感知都不同。將自己帶入角色,找尋當下最真實最本真的狀態並通過吃餅、上船等橋段演繹,這也是不少觀眾願意多刷的原因。」
在張翰看來,一場舞劇至多容納2000餘人前來觀看,但電影可以在演員不必到場的情況下,讓全國乃至世界的觀眾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不同的觀眾甚至同一名觀眾在不同的年齡段觀看都會有不同的體驗,這也是傳承的組成部分。張翰希望《只此青綠》能讓王希孟的名字與故事更廣為人知,也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電影《只此青綠》將於10月1日全國上映。
主創與觀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