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數量過多、發行遇短板、投融資較保守⋯⋯百花獎這場論壇為電影行業把脈

娛樂頭條 1153℃

每經記者:杜蔚 溫夢華    每經編輯:魏官紅

「中國電影人,正在積極回應觀眾對高質量電影的需求。」8月3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會長陸紹陽在《2024中國電影藝術報告》《202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論壇上指出,有研究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票房100萬元以上的影片,較10年前票房100萬元以上的影片,在豆瓣電影和貓眼上的評分分別增長了17個百分點和24個百分點。

上述報告發布論壇,是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系列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本場論壇上,《成都與中國電影》一書的正式發布也廣受業內關注。

演員數量過多、發行遇短板、投融資較保守⋯⋯百花獎這場論壇為電影行業把脈 - 陸劇吧

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從早期的電影創意到現在的電影製作與發行,成都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成都與中國電影》一書的顧問,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發布會現場表示,成都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了眾多電影創作者的目光,「成都是電影的熱土,更是電影的沃土。未來,成都電影將進一步挖掘和利用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電影品牌。」

儘管我國電影市場已迎來久違的提振勢頭,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達到近550億元,但在報告發布方的眼中,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

活動現場,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厲震林,《中國電影報》市場專欄作者、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以及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研究員彭健等十餘位參與報告撰寫的專家,圍繞演員過剩、傳統發行方式面臨轉型以及電影產業投融資持續低迷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演員很多,但表演藝術家在減少

「藝術創作與觀眾同頻」是發布會現場的專家學者關注的一大焦點話題。好的藝術創作,最必不可缺的就是大銀幕和小熒屏上的演員。

「三流演員演情景,二流演員演人物,一流演員演味道。」厲震林指出,資本方進入後,不少影視項目為迎合年輕人,會較多使用明星。因此,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表演藝術家的數量在減少,明星的數量則不斷增加。

厲震林認為,炒電影想快速套現,使用明星是最快的方法之一,但這樣的後果是,電影產業的良性生物鏈被破壞。「大量營銷青年明星,把整個市場壟斷了,一些資深的藝術家沒有機會演戲。」

發布會間隙,厲震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的演員過多,會引發觀眾的逆反心理。在他看來,演員和藝術家之間並非是零和遊戲定律的關係。「兩者之間存在一種演變、疊加的關係。新生代會慢慢成熟,變為中生代,在拍戲過程中用心、用情、用力,通過不斷地體悟和總結,有的演員會慢慢成為藝術家。」

演員數量過多、發行遇短板、投融資較保守⋯⋯百花獎這場論壇為電影行業把脈 - 陸劇吧

會議間隙,厲震林接受記者採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從演員「進化」到藝術家長路漫漫。「從表演的幾個階段來講,首先是掌握做演員的『技術』,這是必須拿到的『上崗證』。但在掌握了技術之後,要想更進一步,就得理解角色、人生和文化,能達到這個層級的演員還是比較多的。但要成為藝術家,卻是要比拼『人格』。」厲震林表示。

厲震林還向記者表示,現在觀眾的興趣點和社會時尚的穩定周期都非常短。「只有9個月左右,但是我們電影的拍攝製作周期最短也要8個月到一年,如何跟上社會熱點的轉移,對我們中國電影來講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只有超越觀眾的想像力和思維,才能引領市場。」

電影產業呈「啞鈴型」 「千院一片」是當下發展短板

談起快速復甦的中國電影市場,在電影深耕多年的產業專家劉嘉用「啞鈴」來形容當下的中國電影產業。

「啞鈴的兩端,一端是上游製片,我們的頭部影片資源足夠,影響力也足夠;另一端是市場,我們市場的規模足夠大,有最好的發行放映渠道和終端影院;而中間則是發行,相對比較老化和固化,千院一片。」劉嘉觀察到,在很多重要檔期,各大影片競爭慘烈,很多優秀影片沒有獲得相應的市場回報,是因為缺少差異化發行。

演員數量過多、發行遇短板、投融資較保守⋯⋯百花獎這場論壇為電影行業把脈 - 陸劇吧

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官方供圖

事實上,早在2016年,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就曾探索分線發行;到了2023年,《沉默的筆錄》《你的婚禮》《非誠勿擾3》等均試水「分線發行」,其中,備受市場關注的《非誠勿擾3》還一度引發爭議。

據《202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當時《非誠勿擾3》簽約9900多家影院在全國分線發行,首周末三天票房斬獲4316.8萬元,截至2024年1月底,該片累計票房1億元。彼時,有聲音稱,該片總票房與片方和發行方的期望相去甚遠,僅為目標票房的三分之一。

不過,在劉嘉看來,《非誠勿擾3》不及預期的票房不能讓分線發行來「背鍋」。一方面,簽約超9900家影院,是2023年底全國在冊影院的77.2%,此等規模難說屬於「分線發行」;另一方面,發行方在首周末三天後就因票房不理想開放了分線門檻。

「差異化發行不僅是我們現在的短板,也是制約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劉嘉坦言,差異化發行是當下電影產業需要研究和落實的問題,不僅能為觀眾帶來多樣化選擇,同時也將為中小影片帶來更廣闊的市場,否則將會導致電影資源浪費。

電影科技成投資新熱點 產業重構有望帶來新一輪增長

2023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迅速回暖,呈現出巨大的潛力與韌性。不過,雖然資本市場押注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浪潮試圖發掘產業的新增長點,但整體來看,受產業環境影響,電影產業投融資仍處於保守狀態。

《202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傳媒影視投融資大幅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國內僅發生28起文娛傳媒投融資事件,同比2022年的71起下降明顯;同時為應對資金短缺壓力,全年有6家影視公司累計進行了17起質押,質押股份的參考市值累計約54億元。

在這一趨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在同一部電影中「扎堆」。「拼盤式投資」成為電影投融資主流方式,例如2023年,橫店影視、中國電影、博納影業等參與的影片均超10部;此外,影院投資熱情也在下降,2023年全國新建影院僅850多家,遠低於全球疫情前的增速。

作為電影產業投融資分析專家,彭健認為,要讓產業資本對電影行業重拾信心,就要進一步解決投資渠道多元化的問題。

「過去2013年至2016年產業資本處於向上的高速增長期,而現在則屬於一個平台期。在這個平台期內,資本要重建信心,一是看能不能賺到錢,二是賺到錢能不能分出來。」彭健表示。

當下,面對aigc帶來的新浪潮,頭部影視公司積極擁抱,紛紛重金加碼投資,不管是電影技術,還是商業模式、生產模式等,均處於變革前夜。

在彭健看來,近兩年來電影科技、電影文旅融合等正成為備受資本追捧的火熱賽道,眾多電影資本紛紛儲備具有高ip價值的項目。「這其實就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上市公司也好,私募股權基金也好,已經在變革來臨前率先布局,電影行業重構可能會帶來新一輪增長,這是一個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