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對任何一段關係上癮

娛樂頭條 7933℃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作家蘇芩有句話深得我心:交往歸交往,無需哄彼此開心,也不對任何一種關係上癮。

對一段關係上癮,過度索取情緒價值,只會讓對方窒息,讓自己內耗。

降低期待,親而有間,你越是鬆弛,感情越是能細水長流。

1

作家劉墉曾在書中講過一件事。

小英和丈夫結婚後,一直希望對方能給自己準備生日驚喜,好讓自己在辦公室風光一回。

生日那天,她滿心歡喜地期待著丈夫的鮮花和蛋糕,但丈夫根本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小英等了一天都不見丈夫有任何表示,委屈之下,她忍不住在辦公室哭了出來。

同事唐姐聽見後,趕忙過來安慰,還慷慨地請她吃了一頓大餐。

小英內心非常感動,便把唐姐視為知己,一有不順心就向唐姐傾訴,還經常與她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直到有一天,小英突然被領導叫去辦公室,還被他指著鼻子一頓批評。

事後小英才知,是唐姐告的密。

原來,唐姐從沒把自己當成朋友,還利用自己在領導面前表現。

小英失望透頂,此後再也不敢輕信他人,還差點因此抑鬱。

故事的結尾,劉墉問大家:小英的遭遇,到底是誰的錯?是神經大條的丈夫還是腹黑的唐姐?

其實,都不是,是小英自己。

她期盼丈夫的寵愛,渴望同事的真心,對所有關係都寄予厚望。

但現實與理想終有落差,期待落空時,所有預設都成了幻滅的痛苦。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我們不也如此嗎?

對伴侶要求過高,見不得對方怠慢;

對同事掏心掏肺,渴望換來對方真心;

對朋友太過在乎,想要彼此永不辜負。

可事實是,沒人能按照你的想法過活,你對一段關係期待越高,受到傷害的概率越大。

美國諮詢師羅蘭·米勒,在長達25年的人際關係研究中,經常被問:

為什麼一段關係,越是在乎,越是心寒?

他的回答很簡單:如果你希望對方做某件事、成為某個樣子,而他沒有,你就痛苦了。

對別人苛求,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虐待。

期待成癮,也只會讓你陷入絕望的深淵而已。

不要對任何一段關係上癮 - 陸劇吧

2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情感依賴」。

表現為過於喜歡或寄託過多個人感情於某個人或者某件物品上。

這種人在關係中往往比較依賴對方,希望對方能時刻關注自己,給予自己情緒價值。

而一旦感受不到對方的愛意,矛盾就會因此而爆發,使關係陷入僵局。

情感諮詢師@趙小易曾分享過一對夫妻的案例。

老公是個生意人,經營著一間小廠子,妻子則主內,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外人看來,他們是恩愛夫妻的典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吵架的頻率越來越高,一度到了鬧離婚的境地。

明明感情也沒出什麼問題,為什麼兩人的關係卻越來越差?

在趙小易的詢問下,矛盾的源頭浮出水面。

妻子說,自己整天圍著家人轉,早上睜眼就要去菜市場,晚上還要哄睡孩子。

一天忙下來,身心俱疲。

所以她希望丈夫能理解自己作為家庭主婦的不易,多給自己一些情緒上的安撫。

然而丈夫表現得越來越敷衍,她便認為丈夫不再愛自己,內心積怨更深。

而在丈夫的講述中,他每天為了廠子的事焦頭爛額,效益不好時更是吃不好睡不好。

他希望妻子能關心他累不累、身體要不要緊,而不是嫌他回家太晚、應酬太多。

他們都只顧及自己的需求,想要對方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

一旦依賴成癮,而對方不再給予,痛苦便隨之而來。

作家葉傾城說:

有些人對情緒價值的需求太高了,時刻要有人陪,隨時都需要人響應……

這種情況下,能響應他的,多半是騙子、殺豬盤。

生活的磨盤本就很重,沒有人天生應該把你的感受置頂。

一遇到不順就想找人安慰,只會讓自己淪為巨嬰,加速別人的逃離。

更何況,每個人的能量都有限。

想要靠別人的情緒價值餵飽自己,這本身就是對別人的掠奪,也是對關係的不負責。

不要對任何一段關係上癮 - 陸劇吧

3

心理學專家曾奇峰有一個比喻:

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人與人的關係,並不是越緊密越長久。

太過黏人,難免會令對方生厭,一味索求,是在加重彼此的負擔。

恰到好處的冷淡勝過不合時宜的熱情,適可而止的關心好過忘乎所以的打擾。

不對任何一段關係上癮,彼此才能相處舒服。

熱播劇《玫瑰的故事》中,玫瑰和蘇蘇的友誼感動了很多人。

她們無話不談,卻不會過分介入彼此的生活,彼此關係親密,卻又始終保持著一份疏離。

有一次,玫瑰為愛奔赴巴黎,卻被初戀告知要永居法國。

玫瑰敗興而歸,回家後和蘇蘇聊起此事,失望地表示自己突然看清了一些事。

蘇蘇卻說:「頓悟都是瞬間發生的,在發生之前總會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糾纏、拉扯、自我懷疑,但是一旦發生了,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原來,她很早就看清了這段戀情的結局,但卻從未乾涉玫瑰的選擇。

因為她知道人總要經歷痛苦才能成長,所以也只是默默守候,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安慰。

還有一次,蘇蘇被原生家庭傷害,把自己封閉起來誰都不見。

玫瑰也沒有刨根問底,而是靜靜陪在她身邊,溫柔地告訴她:「那只是你的過去,而非你的過錯。」

這種彼此親近卻又互相獨立的相處模式,使得兩人友情愈加濃厚,也使彼此成為對方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撐。

不僅僅是朋友,親密關係中的邊界感同樣重要。

劉若英就曾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里寫她的婚後生活:

「兩人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

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

兩人都有各自的卧室,共用廚房和餐廳……」

也許在旁人眼中,這樣的日常顯得過於生分。

但劉若英卻享受其中,正如她對丈夫所說:

「因為保有你,我感覺自己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婚姻對她而言,是錦上添花的存在,是貴在知心的陪伴。

他們尊重各自的不同,不過分要求對方,也不刻意改變自己。

兩人就這樣淡淡地相處,如今已走過了十幾年的光景。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真正好的感情,就像是樹與樹之間的關係。

枝葉可以互相碰撞,但根系卻始終獨立。

這份空隙,是允許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生長,也代表著彼此都有能力去應對人生的風雨。

不要對任何一段關係上癮 - 陸劇吧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新的概念——零糖社交。

現代人在和朋友經常聯繫、密切相處的同時,也保留有自己的獨處空間。

就像零糖飲料一樣,讓人輕盈、無壓力的一種交往方式。

其實,人與人最舒適的關係,就是不要太有關係。

不論和誰在一起,不產生過高的社交期望,自己哄自己開心,才是維繫關係長久的秘訣。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