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莫言「意猶未盡」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娛樂頭條 7468℃

近日,著名作家莫言來到山東淄博,在欣賞了五音戲《黛玉葬花》《王小趕腳》《種子花》《英雄鐵山》等唱段後,他說自己「意猶未盡,言猶未盡」。令莫言點贊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令莫言「意猶未盡」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 陸劇吧

圖源:微信公眾號「文化淄博」

莫言此次在淄博市五音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參觀的鮮櫻桃紀念館,名字來源於五音戲表演藝術家鄧洪山(藝名鮮櫻桃)。鄧洪山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已經聲名鵲起,他憑藉優美動聽的唱腔、生動風趣的語言和樸實細膩的表演被毛澤東主席稱為「山東梅蘭芳」。

五音戲之所以得名五音戲,也與鄧洪山有關。他是五音戲創始人,也是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的前身——淄博市五音劇團的首任團長。1935年,鄧洪山帶領「五人班」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時,上海百代公司贈與「五音泰斗」四字錦旗,五音戲遂得現名。他也挖掘整理了大量五音戲傳統劇目,如《王小趕腳》《拐磨子》《王二姐思夫》《彩樓記》《雙生趕船》《親家婆頂嘴》等,這些劇目長期盛演不衰。他還培養出大批優秀的五音戲藝術家,以霍俊萍、呂鳳琴等為代表,為五音戲藝術的弘揚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令莫言「意猶未盡」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 陸劇吧

鄧洪山舊照

在山東這片人文沃土,五音戲作為一種獨特的戲曲形式,與齊文化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五音戲發源於章丘,流傳於濟南,興盛於淄博,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作為山東獨有的戲曲藝術,五音戲體現著山東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傳統。五音戲的發展經歷了秧歌腔、周姑子戲、雜社和五音戲四個時期,在唱腔風格方面,五音戲的唱腔婉轉、嫵媚,具有鮮明的山東地方特色,素有「北方越劇」之稱。五音戲的劇目多以家庭倫理道德和當地婦女的生活狀態為題材,在傳統劇目如《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等,都能看到山東地區的民間故事和生活場景。「頭午」(上午)、「晌飯」(午飯)、「忙活針線」(忙著做)、「拾拾攝掇的不得安」(心裡不安穩)等,這些自然淳樸的方言的使用,更是讓五音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令莫言「意猶未盡」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 陸劇吧

五音戲承載著山東地區的文化傳承和歷史記憶,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明代萬曆年間抄本《缽中蓮傳奇》中,有山東「姑娘腔」的記載,清代李聲振在其《百戲竹枝詞》中寫道「唱姑娘,齊劇也,亦稱姑娘腔,以嗩吶節之,曲終必繞場宛轉,以盡其致」。這也證明五音戲與齊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人們的生活取材,挖掘人們的情感世界,五音戲最令人們喜愛的,是它具有接地氣的娛樂性,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五音戲中,經常上演的傳統戲保留劇目《拐磨子》,該劇講述了做豆腐能手李茂和他的妻子,連夜趕做豆腐的故事。兩人一邊推磨、燒火、壓豆腐,一邊愉快地唱著逗歌,中間有唱有說,唱詞中還有分有和,「忙著幹活擦擦汗,添了咿呼咳呦嚎……攬了個好買賣心舒暢啊,添了咿呼咳呦嚎」。接地氣的唱詞充滿夫妻間的默契和勞動的快樂,展現著勞動人民純真樸實的生活情趣。

令莫言「意猶未盡」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 陸劇吧

2006年,五音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確認了五音戲的重要地位。近日,「鮮櫻桃1935年黑膠唱片」還入選了第四批山東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名單。

令莫言「意猶未盡」的五音戲,究竟有何魅力 - 陸劇吧

五音戲藝術風格獨特,文化深厚,劇目擁有複雜的情節和角色關係,想要體會其中的魅力往往需要多次欣賞,因為不同的劇目、不同的演出風格,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這也難怪作家莫言聽完感慨「意猶未盡」了。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宋說)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