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陳俊傑
一部劇、一部電影帶火一座城市,正成為文旅市場的「打卡」新潮流。
從《去有風的地方》給雲南大理帶去了「風」,《狂飆》帶火廣東江門,到《繁花》里的上海黃河路成為熱門打卡地,再到《我的阿勒泰》讓大草原火爆出圈。
今年,「電影之城」成為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題。光影之間,從世界各地奔赴而來的影迷,不僅搶電影票、買文創、蓋郵戳,更是在展映影院附近喝咖啡、邂逅影人,打卡不同的影視取景點。
在電影新場景的不斷延伸下,電影節的「打開方式」越來越豐富。影視,不再局限於電視和影院;電影節,也不止電影。
當「電影之旅」成為「城市之旅」,在「文商旅」融合跑出加速度的經濟時代,電影如何為城市消費帶來更多新場景?如何用「科技」引擎助推城市文旅消費裂變升級?
遊客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體驗「拉美風情」嘉年華 組委會供圖
45萬張電影票的背後
拉著白色行李箱走進上海影城的王同學,6月14日一早就從南京趕到上海。剛剛結束高考的她,為自己爭取了3天觀影之旅。談起自己購買的《驀然回首》《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以及4k版本的《惡棍》《點球成金》等影片,她如數家珍。
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數據顯示,6月7日展映影片開票當天出票45萬張,已超過去年電影節觀影人次總數。在本屆電影節觀眾中,有29%的影迷來自江蘇、浙江、北京、廣東等地,而讓他們奔赴的卻不只是「電影」這一個理由。
觀眾映後互動 組委會供圖
當下,大空間線下娛樂已成為潮流新趨勢。走過30多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從一開始的影片展映、行業交流,發展到如今「大融合」的深度體驗。傳統觀影之外,更是藉助科技和消費,將電影與城市文化、城市消費場景相融合,提供更多沉浸式體驗。
例如,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一帶一路」電影周首次推出的「拉美風情」嘉年華,豐富了電影消費新鏈路;未來影院內各種嵌合業態打造了文化消費新場景;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累計接待遊客2562.7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44%。
其中,未來影院單元引入了26部來自國內外的沉浸式體驗作品,包括5部全球首映,5部亞洲首映,6部中國首映。
此外,去年,全球首個商業化運營的大空間沉浸式探索項目《消失的法老》落地上海時,就吸引了超過10萬名參觀者。這種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創新體驗,是文商旅融合的一次探索。
這些多元的新場景,不僅「拉長拉寬」了電影的外延,更激活了城市的文化消費。在未來影院場景中,談起以電影為核心的線下影視娛樂生態,博新宇宙創始人唐禕程認為,沉浸式技術的探索對於目前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電影節的城市「大生意」
「今年我已經來了四趟上海,每次都在不同的時間,我也去黃河路打卡了,《繁花》里最火的地方。」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分享道。
不只是上海。近年來,北京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等越來越多的電影節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通過藝術、教育、商業、旅遊等形式「以節促產,以節促城」,催生出全新業態及商業模式。
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目前每年有近700個電影節在世界各地舉行,依託這些盛大的光影世界,電影節正裂變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電影節的帶動下,戛納已形成以商業展銷吸引遊客的商業模式。
相關數據顯示,戛納電影節每年吸引至少6萬名電影界專業人士和20萬名遊客;電影節所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達2億歐元,間接經濟價值達7億歐元。
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影迷體驗ar等虛擬技術 官方宣傳片截圖
數字化時代,文化、商業、旅遊在促進和擴大消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下,在科技+商業+文化+旅遊的大融合之下,電影節正在成為更具娛樂性、互動性、沉浸式的消費新場景。例如,近5年來,在「金雞」加持下,廈門住宿餐飲、旅遊、零售、交通運輸等經濟貢獻增長率達20%左右。
多倫多電影節首席執行官卡梅隆·貝利認為,上海、香港、倫敦、紐約、巴黎、多倫多等這些城市舉辦電影節,它們像是一個交叉路口,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把各種不同的影響力都組合一起。
「電影是一個獨特藝術。我們通過城市來創造一些電影拍攝技術,把所有元素組合到一起。電影和城市是一種共生關係,兩者相互共生。城市創造了電影,電影創造了城市,電影講述城市的故事,並幫助我們去思考城市,去想像城市。」卡梅隆·貝利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