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娛樂頭條 2625℃

電視劇《追風者》熱播,這部以金融視角切入民國歷史的傳奇故事,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和追看,其製作水平也算得上2024年度的上佳之作。

導演姚曉峰自認一直對民國歷史很感興趣,「這段歷史其實很揪心,在這段歷史中,這個國家命運的起起伏伏中,參與其中的人們和隨波逐流的人們,他們是什麼樣的經歷和感受,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追風者》海報

姚曉峰是電影攝影師出身,對畫面有著極致追求。劇中一條七寶老街,搭了又換地方重建,製片人壓力很大,但姚曉峰堅持,「我覺得七寶街是生活在上海邊緣的一幫窮苦打工人的居所,它的質感應該更雜亂無章,擁擠不堪,要更有生活氣息。」為了這份真實,劇組花費了很多預算,在劇中呈現出令人信服的老街煙火氣。

除了畫面呈現,眾多演員的表現也相當精彩。姚曉峰自信表示:「演員在我的戲裡,一定能拿出他職業生涯中最好的表演狀態之一。」他是很擅長跟演員溝通、發揮演員魅力的導演,主演王一博此次也在《追風者》中貢獻出令人讚許的表演。

第一次和王一博合作,姚曉峰非常認可這個「小孩兒」。「這次在王一博身上我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他也很積極地投入,過程中也把自己完全交付給我,他也相信我。」他談道,「我們的合作上,就沒有雜念。」

民國史,從1911到1949年,那麼多大事件里,有無數故事、無數方向可以挖掘,在姚曉峰看來,它是一個非常大的素材寶庫,「我這些年一直在關注這段歷史,所以這個劇本出現時,我眼睛一亮。」他說道,「從金融視角進入一個諜戰故事裡,這在過去的戲裡很少出現。」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姚曉峰在《追風者》片場

【對話】

彼此信任 「來真的」

澎湃新聞:在一個本身成熟的類型裡面去做出創新,然後去做出更精彩的故事,它其實難度是加倍的。在創作過程中,您和團隊可能面對的一些需要去突破和努力的事情是什麼?

姚曉峰:諜戰劇是我最喜歡的類型,這幾年一直在研究。如何在諜戰作品的框架中尋找突破?這個戲給我的一個抓手就是金融經濟的視角。

過去我們拍戰爭,很少拍到「錢從哪兒來」。戰爭經費從哪裡來?經濟在戰爭中它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這些經濟戰線上的人做了什麼?在影視作品中,這些方面的表現幾乎是空白。我恰恰是一個對歷史和對經濟都感興趣的人,就覺得在這方面去尋找突破可能是一個方向。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追風者》通過主角國民黨中央銀行職員的身份,聚焦經濟戰爭

澎湃新聞:第一集上來就是男主被房東阿姨拉進了股市。一邊是女主的槍林彈雨,一邊是男主的股市風雲,這組對照挺有意思的。

姚曉峰:男主是個普通人,普通人在捲入亂局和血雨腥風時,他從手足無措到鎮定自若到做出抉擇,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一個普通人,面對自己不能掌握的世界時的真實反應,可能是這個戲的看點。所以就有了開頭那幾場戲,我先把他生活的氛圍營造出來,讓觀眾接受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說一個普通小人物和大時代大世界的關係,這個又是我的長項。

澎湃新聞:好像在之前的採訪里,有看到你表達了對王一博的欣賞,想聽你聊一聊合作過程,包括對這位青年演員的一些觀察?

姚曉峰:一見面的時候,我能感受到王一博的真誠,我說要把這種真誠傳遞給觀眾。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戲,你不要去演,你只要把你最真實的感受,在鏡頭裡告訴我。這孩子好在他容易相信我給他的情景。

我認為這個孩子很好,他自己看得很明白,到劇組就是拍戲的,他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演員,完全交給一個導演的。我也是作為一個導演,把我的想法闡述給他,讓他去發揮。我經常說演員和導演之間應該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我跟他從見面開始,只談兩個創作者之間對人物、對戲的理解,所以我們的合作上,就沒有雜念。

演員在我的戲裡,一定能拿出他職業生涯中最好的表演狀態之一。我作為導演,要做的是放大演員的魅力,幫助他完成角色。這次在王一博身上我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他也很積極地投入,過程中他也很信任我。

澎湃新聞:如何建立這種信任?

姚曉峰:就是平等,我不「裝」導演,他不「演」明星,咱們就是倆普通人。然後他是年輕人,我比他年長,他當然對我很尊重。但剛開始,兩個人不那麼熟悉的時候,我就跟他多聊劇本,不拿什麼導演架子,以平常心跟他交流。就慢慢一點點把人和人之間的屏障突破之後,後面都不是問題。

他笑起來太生動了,有次我把他逗笑了,笑了以後,我說你笑得好可愛,然後我們都很開心。後來他經常會露出笑容,我覺得可能在我這戲裡,是他露出笑容最多的。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王一博(飾魏若來)在劇中有很多突破表現

澎湃新聞:看到了《追風者》在攝影、美術上的用心,聊聊在視聽方面和團隊的一些考量,包括美學風格上的創作過程?

姚曉峰:因為我是攝影出身,能迅速地把握到燈光、氣氛、色彩的營造,我們都先確定好了一個基本基調:在一個黑暗的年代,在動蕩的上海,首先要營造的是一個血雨腥風的殘酷感,我們的影調非常冷靜,但是冷靜里它有人情的溫暖。

我們戲的攝影、美術、造型、剪輯和音樂作曲,都是業內高手。我們的吳嘉葵老師,上影廠很資深的美術指導,我們馬德帆老師也是非常好的造型師,還有道具黃裕國老師,沒有他們我們很難將那個時代的老上海味道復原到現在的樣子。

我們攝影師周文操,是我師弟,我們是第一次合作,但溝通起來很順暢。他是很有才華的年輕攝影師,有非常強烈的創作衝動,我很尊重他。我們要做一部有質感的電視劇,得有電影質感,而且這次他都用的復古鏡頭來拍,要製造一個過往年代的這種顆粒感和歷史感。

澎湃新聞:這些年,大家誇電視劇,很愛說有電影感。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你怎麼看這一點?

姚曉峰:電影感是什麼,簡單講就是構圖,氛圍等等都是有美學追求的。我以前做電影攝影師,那時候的監視器不夠好,看上去是黑乎乎的,所以全組只有攝影師能在攝影取景框里看到最完整清楚的畫面,導演都看不到。因此,攝影師對畫面的責任太重大了。

我記得那時候做電影,每次看樣片都是攝影師最緊張的時候,全劇組工作一段時間了,大家一起看看最近洗的樣片,畫面里的每一個穿幫,每一個臟點,每一個光線處理不當,曝光不準確,都會讓攝影師恨不得鑽到椅子底下去。但我眼睛練得很好,取景器裡頭我眼睛掃一圈,所有的問題都能發現。

現在我作為電視劇導演,發現電視劇不一樣了,觀眾審美也提高了,拍攝技術和器材變好了,投資也高了,在這種創製作條件下,大家呈現的內容也更豐富了。在這個行業里干,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人得進步。

「導演一定要有意志力」

澎湃新聞:劇中的一大主場景七寶街做的特別好,能不能談談這條街的故事?

姚曉峰:七寶街我們光是搭景改景,就投入很多。美術都做好了以後,我去看了,然後跟他們說,要全部推翻重來,因為我覺得劇中七寶街是生活在上海邊緣的一幫窮苦打工人的居所,它的質感應該類似前些年的城中村,你們做的看上去都很好,它應該更雜亂無章,擁擠不堪,要更有生活氣息。你們就聽我的,咱們重新調整。

我們另外選了一條街道,重新布置。七寶街這些出租屋是什麼樣的環境,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做著這樣那樣的生意,家裡雇了些什麼人?這是劇本里都不會有的,是導演應該做的功課。我怎麼讓這裡更豐富,我特地設置了一個作息表,誰什麼時候給人洗衣服,誰什麼時候給人染布,誰幾點給人熨燙衣服。每個人都知道我在這個街里是什麼樣的定位和角色,我每天要承擔什麼樣的任務,他們狀態就自然,大家有了狀態,進入角色就快。我還特地找了幾個汽油桶,在院子里燒著水,裡面煮著布。各種各樣的人忙活著,這就讓這場景一直有它真實的生活氣氛,就很「活」。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魏若來和七寶街的鄰居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魏若來居住的亭子間,發生了不少重要劇情

澎湃新聞:男主在七寶街住的亭子間,細節也特別豐富。

姚曉峰:魏若來房間,我當時也說不夠寒酸。一開始也是做的一個閣樓,當時那個閣樓的景做好,我一進去就說,你們沒有在亭子間生活的經驗,太高,太大,房間不夠破敗,但攝影那邊也擔心,你空間太小攝影器材很難進去,不好拍攝嘛。但我就給攝影出難題,我就要小的,要人進去得撞到頭的空間。

空間對了,我們就把人物的每個生活細節討論到,家裡用什麼樣的燈,在哪兒吃飯,在哪兒做飯,你都討論到。服裝組的工作人員現在都比較年輕,對那個年代衣服的「破」沒有認知,我就讓他們做得再舊,再破。

一切就緒,王一博穿上個破棉襖,進到會撞到頭的亭子間,彎腰縮身。床上的小被子蓋得了頭蓋不住尾,他只能縮起來。我們又是冬天拍的,他那個最真實的反應就被激發出來了。在這種真實的氛圍、環境里真實地感受,你就能把人物演活了。

澎湃新聞:這些對細節的追求完美,前提是能說服幾百上千號人的團隊都願意聽你的,干藝術的人都很驕傲,要把這麼多驕傲的人攏成一股,共同去做一件事挺難的。作為導演,怎麼服眾?

姚曉峰:攝影啊,美術啊,他們一開始都有他們的思路,特別是他們的思路也特好,也精到,那我要讓他們理解我、認可我的調整,對項目來說是更好的,大家才會服你。導演一定要有意志力,我是否能堅持,而且能說服大家堅持,能夠跟著你去奔一個方向,這個很重要。一方面,這需要團隊長期合作帶來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新的合作里,你知道周文操跟我第一次磨合,但我給他的鏡頭指示,我對戲的調整調度,他覺得你很棒,那咱們合作就沒問題了。

澎湃新聞:往往,編劇和導演之間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對於文本的理解是否一致,尤其導演把文本轉換成畫面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所以也想跟你聊一下,導演在文本上的判斷和理解能力。

姚曉峰:對文本的理解是否一致,這是編劇和導演的合作基礎。不一致,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至今我都可以說,我通常和編劇對文本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作為一個導演,想像力、感知力、理解力非常重要,導演如果對劇本的理解出現很重大的偏差,無法理解編劇的表達,那這個劇就沒法弄。

電視劇創作中,編劇和導演之間好的合作,一定是導演在編劇的基礎上錦上添花。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一個導演都不可能說:這部電視劇好,就是完全靠我拍出來的,編劇一塌糊塗。

《追風者》這部劇比較特殊,是六年前看到這個劇本,當時我覺得這個題材大有做頭,所以就保留了劇本的故事情節,但對裡面所有的人物和思想的交鋒又做了重新結構。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專訪|《追風者》導演姚曉峰:打造有顆粒感和歷史感的年代劇 - 陸劇吧

見證了戰火和國民黨金融領域的腐敗黑暗,魏若來找到自身信仰,加入共產黨為人民謀福祉

澎湃新聞:看到了你在採訪中落淚,特別想聽你談一下對於這部劇的感情。你最希望通過這個劇傳遞給觀眾的是什麼?

姚曉峰:我覺得是「問道」,是「信仰」。

我們這代人生在1960年代末,成長在1980年代,走入社會時正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的走過來真是感慨很多。我們是想通過《追風者》這個故事連接不同年代的年輕人,讓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去不斷探索和選擇,希望通過這部劇可以影響當下年輕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和選擇,也希望通過這部劇讓當下的年輕人可以活的更熱烈,努力尋找並確定目標,在時代中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