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4年春節檔結束了,2024年春節檔檔期長了兩天,也創下了多項紀錄: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新高、創中國影史春節檔觀影人次新高、創中國影史春節檔場次新高。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17日21時,2024春節檔總票房80.23億,總觀影人次1.63億,總場次393.7萬。其中。
我認為這個春節檔值得聊的還是只有三部電影,也就是前三部。賈玲的《熱辣滾燙》,韓寒的《飛馳人生2》和張藝謀的《第二十條》。畢竟《熊出沒》是名作之壁,春節檔守門員,春節檔唯一動畫電影,它非常特殊。
而《搖太陽》輸得一敗塗地已經撤檔跑了,而《紅毯先生》確實不適合這個檔期而慘敗。
前三部電影還挺有意思的,單獨從電影質量來講,無論是故事劇情還是電影語言,《熱辣滾燙》除了賈玲優點不多,表達上面爭議也很大。而《飛馳人生2》明顯完成度更高一些,賽車勵志也拍得非常熱血。《第二十條》除了喜劇元素,劇本和表達非常震撼。
但是它們的票房都輸給了賈玲,輸給了一種難以形容的新中國電影賽道。
這個賽道之前走得最明顯的是開心麻花,然後是陳思誠,再然後就是賈玲。但相對於開心麻花的喜劇,陳思誠的懸疑推理片,只有賈玲的兩部作品在電影本身上質量是最差的,但是票房是最高的。
2024年春節檔哪一部電影最好?張藝謀《第二十條》贏了
《第二十條》不去講什麼電影故事劇情,光是它的表達就已經很深刻,非常震撼了。說兩句吧,第一刑法第二十條一直都在為什麼不用?法律沒錯那問題出在哪兒,問題出在執法者執法重點的問題。
一個案件最少有兩個當事人,如果一家判無罪另外一家死了人,死人的一方會息事寧人嗎?那麼是不是會繼續鬧,鬧誰?誰起訴誰判的鬧誰,對吧?如果法院要各打五十大板,檢察院起訴會把責任推給一方嗎?
從這個電影上看是正當防衛,如果你開車正常行駛過程中撞了一個闖紅燈的行人,汽車司機要不要擔責,要的,對吧?司機說我開車也不知道他要闖紅燈啊?那也不行,上海有個拾荒的老太太故意把一個高檔摩托車推倒,致使損壞,摩托車主要求按照法律走程序,結果呢?
老太太死了也沒走成,為啥?因為麻煩,在擔責任未來無休止的麻煩和事實真相,公平正義之間到底是事件本身的對錯重要,還是執法者的想法重要?第二為什麼同樣案情的案件,有的地方就是正當防衛,有的地方就是故意傷害?
如果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隨意使用,那麼你怎麼知道,判決的結果法官沒受賄呢?法官判決沒有底線,想怎麼判就怎麼判,會不會有以權謀私以法謀私的情況發生呢?這是不是法治漏洞?第三檢察官能不能轉去做法官,法官能不能轉去做檢察官?檢察院的副院長能不能去法院當副院長?
如果可以這樣互換,如何去保證法院判的,不是檢察院想讓法院判的,或者法院想判的不是想讓檢察院起訴的?中國的法治問題僅僅是一個第二十條嗎?還是那句話,第二十條一直都在那兒,真正需要探討的是不是為什麼放著不用的問題?是吧?
有人認為,《第二十條》老是用機械降神的新證據推進劇情,感覺很隨便,前半段各種春晚小品串燒。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張導雞賊的地方,陷入法理證據鏈等細節描述肯定會枯燥嚴肅又教育意味十足,有幾人願意看?
所以,張導跳過這些細節讓韓明雞毛蒜皮吵吵鬧鬧的一家串起三個性質一樣的案件,直擊老百姓心中那個疑問,我見義勇為我錯了嗎,我沒錯,那法律錯了?再用一死一傷的事件揪著你的心,堵著你的肺管子,讓你心痛難忍。
最後讓韓明一家頂壓準備放棄大城市生活學習機會,復活第二十條,讓你酣暢淋漓地痛快。
都是追求理想,《飛馳人生2》確實比《熱辣滾燙》好
《飛馳人生2》的綜合質量遠超《熱辣滾燙》。後者唯一的亮點就是賈玲暴瘦,倘若把這個點去掉,那麼這部電影將一無是處。試想一下主角並非真的瘦了100斤,而是暴瘦後換了演員,或者像復聯那樣前期穿著道具服演胖子,後面脫掉,這部電影是個什麼效果——
所以看點已經超出了影片本身的內容,這部電影的意義更像是賈玲的健身vlog。觀眾是去看賈玲減肥的,不是去看故事、品角色的。
而《飛馳人生》則完全相反,把觀眾拉入一個獨立的、沉浸式的故事裡,品味曲折的情節和每個角色的酸甜苦辣。與熱辣滾燙相比,《飛馳人生2》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部商業電影,還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業電影。
我還想提一嘴的就是兩部電影在bgm上的選用,《熱辣滾燙》真的是遠不如《飛馳人生2》。
熱辣的前半部分的bgm的基調都是歡快的,我覺得選擇的並不搭,以熱辣開頭那一長串賈玲逛街的鏡頭,我認為主題是想突出主角在生活上的無所適從,但是你給我整那麼歡快的歌,她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這點《飛馳2》做的就有水平,一首現場版的queen的somebody to love響起來,觀眾的注意力從水星叔開嗓被吸引,再到前奏響起時情緒的帶入,是一直拉著觀眾的耳朵去感受氛圍的。
《熱辣滾燙》給的英文名是yolo,是you only live once的首字母縮寫,姑且可以理解為「人生得意須盡歡」。但是我認為熱辣在對這句話的解釋上甚至都沒有《飛馳人生1》做的好,真的。
張弛才是真正以一名賽車手貫徹了這個信條,從第一部到第二部,從「我不是非要贏我只是不想輸」以及」抓住轉瞬即逝的兩三次機會「拼了命地向觀眾傳達了他對賽車的熱愛,歷經波峰波谷還是說出」我還是喜歡開車」,這才叫yolo,為自己的熱愛不顧一切。
《熱辣滾燙》里,與這句話稍微沾邊的可能就是樂瑩從四樓摔下去毫髮無傷所明喻的新生吧!
2024年春節檔,中國電影真的太「魔幻了」
作為一位影迷和影視自媒體工作,說幾句心裡話,對最近幾年的國產影視劇持支持態度。因為2023年確實很猛啊,電影《封神》《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編輯部》《河邊的錯誤》《年會不能停》《保你平安》等等,電視劇《漫長的季節》《繁花》還用說嗎。
但是中國影視劇又充斥著「資本痕迹」,如果電視劇多是流量經濟遺留(偶像劇)。
那麼國產電影某種「資本投機」越來越明顯,當下拍電影都喜歡研究「社會話題,飯圈流量,戲外營銷」,而很多高票房都是這麼來的,人們討論什麼,喜歡聽什麼,這些影視主創就拍什麼,反正大家喜歡,賺錢和口碑兩不誤,不再在乎「電影本身」。
大多數著名導演本身是有些本事的,為了迎合市場,為了揚名立萬怕落於人後,也開始這麼干,有的愛護羽毛,怕吃香難看還稍微收收,有的直接「金融大師了」,直介面碑票房雙豐收,什麼畫面,演技,精彩的劇情什麼都不給你看,就是給你情緒,讓你憋足了勁,想起一句話,滿嘴都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
也有的是真正想拍電影的,已經快拍死在沙灘上了,在當下電影拿不了高票房的導演,已沒有人敢投了,拍社會話題本是好事,讓大眾提高認知,了解情況,當這應該是嚴肅的,社會話題在前,電影質量在中,票房才是下策。
從這幾年開始,很多電影電影都快電視劇化了,沒有電影語言,很少電影拍攝技巧,像看電視劇;希望以後別在院線看電影,像在看自媒體短視頻,就阿彌陀佛了。國內的電影市場是這樣……電視劇也一樣,抓大眾情緒和題材更重要。
我國的電影觀眾,尤其是支撐高票房的觀眾,其中大部分本身是並不怎麼看電影的。有熱度有話題才會去看。比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其實都是典型。翻拍的《熱辣滾燙》和翻拍的《超能一家人》等並沒有本質區別。
題材對了,情緒對了,再上個厲害話題就能大賺特賺。真正支撐起高票房的這群觀眾,說不好聽是缺乏電影審美的,就是去看個樂,那你說看個樂有錯嗎?
沒錯啊,誰不是呢?問題就在於,看個樂的同時,在自己不懂電影的情況下,還想霸佔評價體系。他們不會在乎你什麼轉場分鏡蒙太奇慢鏡頭大特寫前後呼應這那的,迎合了他們的情緒和價值觀就是好電影。
什麼拍攝技巧劇本編排都不重要,這也沒辦法,華語音樂圈也一樣啊。聽眾就愛聽那個4536251,能有啥辦法?營銷這事兒就不說了,國內外拍電影減肥增肌的努力咖一大把,別人都是當幕後花絮提一嘴,正經八百頭版頭條大封面營銷的,賈玲獨一號。
觀眾去影院消費的是電影內容,一定程度上的營銷可以有,也應該有,甚至必須有,但你要這麼玩兒,我覺得中國電影從流量經濟時代貼出來了,但是又進入另一個「資本投機」時代。
還是那句話,十部《熱辣滾燙》帶來的影響力都沒有一部《流浪地球》《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高。你要說後者是工業大片不同,那劇情片中國票房排行前列還是《葯神》,它也是遠遠不如的。
你仍然要說它們不是一個題材,那麼問題就來了。
翻拍+現實話題+大量營銷=質量平平的勵志電影,除了票房紀錄和賈玲飛升,對於中國電影到底帶來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