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20年, 這個「毀滅地球」次數最多的導演, 拍出二戰最浪漫一戰

電影快訊 1228℃

就問你一句,有多久沒看過實打實的戰爭大片了?

好在,他來了,他帶著最硬核海空大戰、21世紀投資最大的戰爭電影之一來了——《決戰中途島》。

等了20年, 這個「毀滅地球」次數最多的導演, 拍出二戰最浪漫一戰 - 陸劇吧

羅蘭·艾默里奇。

提個醒,就是那個在《獨立日》里,讓史皇一枚導彈把遮天蔽日的外星人炸上天,在《後天》和《2012》里,用颶風、冰雹、洪水、火山爆發,把地球毀了個遍的好萊塢災難片之王。

等了20年, 這個「毀滅地球」次數最多的導演, 拍出二戰最浪漫一戰 - 陸劇吧

一個善於「毀滅地球」的災難片大師,拍攝二戰逆襲之戰——中途島之戰,能靠譜?

不來虛的,豆瓣7.6,貓眼9.1,口碑同檔期新片第一。一個字:穩。

等了20年, 這個「毀滅地球」次數最多的導演, 拍出二戰最浪漫一戰 - 陸劇吧

回憶一下,這一仗有多重要?一個太平洋中部、面積僅4.7平方公里的島嶼,卻處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它是二戰中日軍與美國西岸和美軍總部大本營之間的屏障,若失守,則日軍直抵夏威夷,美軍歐洲戰場主力將別無選擇只能回撤,那麼整個二戰局勢,將會天翻地覆。

又因為,美軍主力仍在歐洲,因此中途島之戰,如同一場日軍的餓虎撲食。

日軍聯合艦隊幾乎傾巢而出,參戰航母: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以上都被擊沉),鳳翔號(隨山本主力行動),龍驤號,隼鷹號。

而美軍僅有航母3艘,在太平洋能投入作戰的航母只有2艘: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約克城號已經在之前被打殘,邊修邊作戰,老尷尬了……

要翻盤,只能靠美軍飛行員,逆襲而勝。美國飛行員使用了史上最危險、最華麗、也最有種的轟炸戰術:俯衝轟炸。這是以命相搏,以命取勝。

結局呢?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被打得屁滾尿流,主力盡失。

監製馬克·謝潑德表示,艾默里奇為了拍出這段傳奇,等了20年: 「在這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海戰中,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全力奮戰——羅蘭一直痴迷於他們背後的故事。」

最終,他用一種最古早、最硬核的戰爭片拍法,去拍出了二戰史上最浪漫一戰。

這個災難片大師這次沒毀滅地球,卻拍出了二戰史上最浪漫轟炸

先不說中途島之戰,也不說電影,先介紹一種早已「過氣」的轟炸戰術——

轟炸機就像游隼獵食一樣,從上往下加速俯衝投彈。投彈結束,火速上拉,拉上來,沒中彈,生,拉不上來,或者被敵方交叉火力擊中,死。

英國人發明了這種戰術並將其命名為——俯衝轟炸。

正是這種史上最不要命轟炸戰術,或者說,唯有使用這種戰術,方有中途島之勝。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它絕對是主角。

但,我們也先不說俯衝轟炸,先看影片開場時的另一場曠世之戰。

開場大約五分鐘,第一個大場面就出現了。當美國水兵還在亞利桑那號上擺椅子的時候,蝗群一般的日本飛機從天邊迅速接近,對著毫無防備的士兵開火投彈。

美方發報員發報內容是:日方襲擊,是襲擊,不是演習。

沒多久,亞利桑那號上就發生了大爆炸,硝煙瀰漫,焦黑的船隻殘骸,宛如人間煉獄。

這場大戰,就是日軍偷襲珍珠港。

當男主角去醫院找自己的好友,看到的只是一具燒的焦黑的屍體,從他手上的戒指才辨認出身份。

看出來沒?整部電影,就好像一場欲揚先抑的逆襲之戰,若無珍珠港之敗,也無中途島之勝。

在這位災難片大師的電影里,哪次不是把地球攪得天翻地覆,最後時刻完成拯救與逆襲,讓觀眾「爽到頭皮發麻」?

不同之處在於,這一次,每個情節,每個場面,都嚴格依託於歷史。

影史上,中途島海戰曾被多次改編上大銀幕。其中最著名的是誕生於1976年,集結了查爾頓·赫斯頓、亨利·方達、詹姆斯·柯本、三船敏郎、羅伯特·米徹姆在內的超豪華演員陣容的《中途島之役》。

故事、人物塑造、巨星風采,當然經典,最令人遺憾的,是以當時的拍攝技術,無以完整呈現戰爭細節。換言之,觀眾其實看不到真正的中途島之戰是怎麼打的。

時隔40年,羅蘭·艾默里奇導演的《決戰中途島》不僅是一次全方面的升級,更是對那場慘烈壯觀的史詩之戰的真正還原。

現在,可以說說俯衝轟炸了。

如何以弱勝強?唯有以命相搏。

俯衝轟炸最大的好處,是投彈方式的精度,戰機擊落下降到極限低度,俯衝高度越低,距離目標越近,炸彈的威力輔助以加速度,什麼裝甲也扛不住,但同時也因為俯衝轟炸機太笨重,飛得慢且彈盡糧絕,俯衝拉起時幾乎就是當靶子,對方戰機和炮火隨時可以輕易打掉它。

《決戰中途島》里王牌飛行員貝斯特就是用這種戰術,一枚炸彈把赤城號航母的甲板給砸穿,一發入魂。

你要以為艾默里奇只懂得拍「幻想中的災難」,就大錯特錯了。為了呈現這種浪漫轟炸,艾默里奇採用大量的第一視角,呈現轟炸機如何俯衝、上升、迎敵

……

電影鏡頭,如同在最極致的殘酷里擁抱最極致的浪漫,又在戰爭大片視覺衝擊中注入了一腔豪情。

當決戰開場,美國飛行員冒著衝天的防空火力駕駛著俯衝轟炸機奔向日本航母的場面時,彈網間穿梭的戰機密布整個銀幕,美軍戰機在密不透風的炮彈中輾轉騰挪,前有航母高射炮的威脅,後有敵軍戰機的窮追,每一次飛行都必須飛到足夠近才能投彈,每一次投彈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

當觀眾跟隨著飛行員的視角完成一次次的俯衝轟炸時,彷彿銀幕下的觀眾就坐在飛行員的戰機上,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刺激足以令所有人腎上腺素飆升。

抬頭望去,天空與海水被連成一片,硝煙和飛機的轟鳴交雜在一起,與火爆的轟炸和空戰場面對應的是,一個個飛行員的名字被從布置飛行任務的黑板上用粉筆劃掉,此時鏡頭燈光暗淡,勇者永沉大海,再無見到勝利的一天。

羅蘭·艾默里奇《獨立日》中駕馭空戰場面的功力得到全面展示,全片既有諸如俯衝投彈的極限細節,也有漫天硝煙的戰鬥機群大戰,熱血而硬核,浩瀚視覺場面之外,是那種同仇敵愾的男兒血性,以卵擊石的生死豪情。

做大的同時,電影又沒有忘記小。

讓史詩重現,就是盡量讓細節說話。細節才耐得住咀嚼。

劇組聘請曾在航母服役的航空專家作為顧問請教學習。羅蘭·艾默里奇還堅持影片中任何一個戰爭場景都儘可能地做到貼合史實。

怎麼貼合?老式戰鬥機已經消失,劇組就重建了兩類不同的美國戰鬥機: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蹂躪者式轟炸機。

後者的原型已經不存在,就按照文獻資料去還原了一架博物館級別的複製品,就連刻度盤、轉換開關和無線電裝置都一一複製,簡單來說,演員開的,幾乎就是一架真正的二戰轟炸機。

只不過,它的出現,不是為了投入那場人類史上浩瀚之戰,而是為了再現它。

讓二戰迷嗨翻的這場以弱勝強經典戰役,到底怎麼打贏的?

艾默里奇為了這部電影,等了20年。

當年艾默里奇將這個預算高達1億的項目交給索尼影業,沒出三天就接到了日本總部的回絕。項目擱置,導演轉身去「毀滅」了一次又一次地球,20年後,終於給他等到了。

在《獨立日》《後天》《2012》等作品中,艾默里奇擅長運用多線敘事,從不同視角和方位展現出故事全貌。這正是他能駕馭這部宏大戰爭片的關鍵。

戰爭片有三種,一是點,比如《血戰鋼鋸嶺》,一個人英雄的故事,串起一個戰爭。

二是線,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一群英雄的故事,再現了諾曼底登陸,但仍無法看到戰爭的全貌。

三是面,比如《珍珠港》和《決戰中途島》。

這一次的故事主線由艾德·斯克林主演的王牌飛行員迪克·貝斯特引出,最終藉由不同的線索編織出從珍珠港之戰到中途島戰役的全局全貌。

這種操作方式,也是對導演的巨大考驗:既要展現出歷史的全景,同時又要保證故事的趣味和共鳴,羅蘭·艾默里奇在劇情層面,採用的其實是經典的「逆襲」套路,從珍珠港事件開場,以中途島之戰結局。

影片分三條線呈現劇情,一條是迪克·貝斯特的俯衝轟炸前後,一條是總指揮尼米茲和負責情報的萊頓制定戰爭策略,三是日本海軍線。

編劇韋斯·圖克透露:「羅蘭堅持銀幕上發生的故事要和歷史事件一樣真實,且遵循時間順序。」甚至故事中絕大多數的主角,都在影片結束時交代了原型和他們的結局。

如果說空戰海戰的燃,是看得見的燃,那麼文戲部分,則是一種深埋歷史的燃。

當時美國海軍剛經歷珍珠港重創,腹背受敵,正是臨危受命的海軍五星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頂住壓力選擇相信曾經出現重大失誤的情報部門,在中途島附近展開戰略部署和軍事防備,靜待敵軍,才有這場大捷。

影片還巧妙打臉了廣為流傳的「命運五分鐘」的說法。

根據此戰的親歷者,赤城號飛行隊長淵田美津雄的回憶錄《中途島海戰》,勝負關鍵在於五分鐘換魚雷時間,然而這並不準確。「命運的五分鐘」,儘管南雲忠一的確要背鍋,但事實上,那五分鐘里,美國飛行員的捨生忘死同樣重要。把所有的錯都歸到南雲這位「抗日奇俠」身上,是日本人的一次遮羞。

當時日軍所有航母都在頻繁起降戰鬥機,根本不可能出現淵田描述中的場面,所以才有了影片中那句——「五分鐘,根本不夠啊。」

這樣的史實背後,是艾默里奇沒有丟掉歷史戰爭劇的核心:真實。

他不以浪漫的愛情或酷炫的傳奇為賣點,而是四兩撥千斤,將歷史細細縫入角色點滴里。

而能夠承載大歷史的,從來是小人物。

這群行走的荷爾蒙,演出了一群最值得尊敬的空中英豪

這一次,艾默里奇搬來了一大票行走的荷爾蒙男神。

憑《三塊廣告牌》獲奧斯卡最佳男配提名的伍迪·哈里森,《海王》中帥到讓人恨不起來的海王他哥帕特里克·威爾森,《速度與激情》性感男神盧克·伊萬斯……群星閃耀,因為他們要演繹的守護中途島的戰士們,都出自歷史上真實的歷史「群星」。

包括空襲東京的杜立特、英雄轟炸機隊長麥克拉斯基和貝斯特、著名情報官萊頓、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和威廉哈爾西。

如果你看過《獨立日》《後天》《2012》等大片會發現,艾默里奇不僅善於描繪戰爭場面的恢弘,更非常善於刻畫災難面前頑強求生的個體。

所以,他能把寫在歷史書上經典的教材,還原回了一個個可以讓人流淚的故事,一種震撼人心的人類信仰。

導演在眾多人物中,選擇了在中途島之戰中,一天擊沉了兩艘航母的傳奇飛行員貝斯特作為切入點,不僅因為他的傳奇事迹,更因為他的妻女就在珍珠港,保家,就是衛國,衛國,也是保家。

他成為了空戰傳奇,但付出的代價是因為俯衝吸入大量有毒氣體,1944年就退役,一個王牌飛行員,再也不能翱翔於藍天。

他們當然也會有恐懼,但終究以「一小部分人的勇氣」,憑血肉之軀去拯救狂瀾於既倒。

這群演技派對這些真實歷史人物的呈現,讓普通人像浮雕凸出來的部分,清晰可見,觸手可及。

比如不畏權力的情報官埃德溫·萊頓。因為他勇敢說出那句:「華盛頓是錯的」,方有美軍對中途島之戰的提前布局。

又比如落水被俘後慷慨赴死的飛行員,慢慢悠悠,神態自若,不卑不亢。何等的凜然之氣。

如果可以選,誰不惜命,但《決戰中途島》的意義,正是讓今日的觀眾懂得,這些當年出生入的好男兒,為什麼要去決戰,為什麼要去死?

中途島海戰之所以夠燃,之所以成為整個二戰太平洋戰局的轉折點,是因為307位美國士兵用自己的生命正面剛,擊沉日本4艘航母、擊落332架軍機、讓3057名日本侵略者命喪中途島。

中途島海戰距離日本偷襲珍珠港不過6個月,美國海軍以劣勢兵力擊敗佔優勢的日本海軍,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這只是美軍的勝利嗎?這是人類的勝利。

這些二戰英豪演繹的,是最動人的故事,所以,讓「根據真實戰役改編,全片人物皆有來歷」才成為《決戰中途島》所恪守的原則。

人物不是宣洩情緒、強推故事線的工具。而是歷史的主角。

《決戰中途島》,絕不小看人,包括敵人。

當日2點30分,日本二航戰司令官山口多聞召集了飛龍號的所有成員,宣布棄艦。他讓艦員們舉行了降旗儀式,隨後與他們告別,並命令負責救援的捲雲號驅逐艦發射魚雷處分飛龍號航母。而他自己則與飛龍號艦長加來一起「以水代酒,共賞明月」與飛龍號同沉大海。電影完整地還原了這悲壯決絕的一幕。

這不是美化日軍,而是尊重敵人。而尊重敵人,就是尊重歷史,尊重自己。

整個故事,都源於導演艾默里奇對二戰老兵精神的理解,他曾說查閱歷史資料時最讓他驚訝的是,當時的戰士對於他們直面炮火、擊敗敵軍的壯舉不以為意:「他們這代人,聳聳肩就把一切過往拋在腦後了,可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或許再沒有人會這麼做了。」

飾演上將「公牛」哈爾西的丹尼斯奎德受訪說道:「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戰役之一!我父親也曾經參加過二戰,這裡面存有個人的情感聯繫。那一代的人為了他們值得付出的一切奮鬥,替我們所有人犧牲了太多。」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場人類的反擊,它要表現一出二戰的史詩,要體現一種崇高博大的信仰,落點卻在我們平實但堅定的人類品質。

再恢弘的歷史,也得先讓觀眾看進去,而且,看過癮。

看進去了,看過癮了,觀眾才能記得一個個值得被時代始終銘記的英雄。電影做到了。

看完此片,若能在享受和平幸福的瞬間,想起他們,就是對這群二戰勇士最大的褒獎。

戰爭片越來越不好拍,基於真實事件創作的史詩二戰大片,在這個超英大片流行的時代,更是買少見少 。

但那場英雄們的二戰最浪漫一戰,值得被看到。鷹集長空之後,有些人回家了,有些人永遠無法再回家。他們不需要仰望,只需要不被遺忘。

那麼,電影院見。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