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有多長的路要走?

電影快訊 1855℃

將一部小說改編成一部電影要有多長的路要走?一部小說需要具備怎樣的特點才能讓影視行業對其青眼有加:是一個絕佳的故事?一個足夠鮮明的、能立得住的人物?正確的三觀?還是歪打正著恰好對了投資人的脾氣?

最近,由《十月》雜誌社主辦的「融合與創意——當文學遇上影視」活動在京舉辦,20餘位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包括作家、編劇李馮、編劇全勇先、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石一楓、導演、編劇王超以及劇角映畫董事長梁巍、凱視芳華董事長楊海濤、編劇呂錚、導演唐棣等就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這個話題進行了分享。

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有多長的路要走? - 陸劇吧

論壇現場

文學與影視的相互成全

石一楓認為,文學與影視的關係是互相促進,同源共生的,而且這種關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深入:「十九世紀偉大的傳統小說,比如像《霧都孤兒》、巴爾扎克的小說、狄更斯的小說、大仲馬的小說,這樣的故事都在哪裡?都在好萊塢的電影里,都在美劇里,你看好萊塢的電影、美劇裡面基本上都是狄更斯式的故事,都是巴爾扎克的故事,從這個角度來說到底是文學救了影視還是影視救了文學,的確還不好說。」

「80年代之後,張藝謀就是中國作家的守護神,被張藝謀拍過的作家最後都成為『大師』了,一直是這樣,以後肯定也會越來越深入。說到底都是靠說事吃飯的兩伙人,都是靠說事吃飯的,只不過他們拿鏡頭說,我們拿筆跟這兒說,最後我覺得應該就是可以互通有無的地方就特別多,應該說它是天生的有親緣關係的兩個行當。」石一楓說。

編劇全勇先認為,電影作品的靈魂是文學性,因為人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感。另外,影視跟文學區別是,影視作品需要外化,是通過主人公的行為、言語,包括導演運用一些技術手段將精神內涵呈現出來的。不同於文學作品的是,影視作品更加需要一個簡單的故事核作為依託。因此,編劇跟作家不一樣,作家允許在合乎邏輯的範圍里天馬行空,編劇則是「戴著鐐銬跳舞」。

作家、編劇趙大河談到文學與影視的關係是很密切的。一方面文學為影視提供了情感力量。影視製作方選擇一部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看它有沒有很飽滿的情感,這種情感能不能打動人。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可能給影視提供一個人物,影視的故事情節會圍繞這個人物逐漸展開,所以文學文本為影視提供的人物往往是故事的核心。一個文學作品要變成影視作品,中間要走很多的路,但在藝術表現的邏輯上,文學與影視的融合是必然的。

王超:改編時要規避掉一個小說特別好的地方

與張藝謀合作過《英雄》、《十面埋伏》等電影的編劇李馮分享道:「從小說改電影有一個邏輯關係就是一個電影要好一定是建立在小說比較有特點的情況下,最早改余華、莫言小說的階段都是這樣。」

但是李馮指出近些年情況有了變化,「舉個例子,《火星救援》小說寫得非常棒,改了電影也很成功,但這個作家後來又寫了一個《月球城市》,那個口碑就不是特別好,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技術上熟練了,也更適合改編成電影了,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冒險故事,但是大家看了以後就覺得缺了一點什麼,就是缺了他當時《火星救援》那種個人感受性的東西。這個東西即使從電影的角度上來說就是倒退回小說,我們也覺得這個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因為小說和電影不一樣,電影大家說是一個視聽藝術,但是它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要從創作者本身那裡去尋找。」

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有多長的路要走? - 陸劇吧

王超

曾執導了《江城夏日》《安陽嬰兒》等影片的王超談道,最早他就是寫小說的,「但是我的幾個小說都是想把它拍成電影而寫的。當時是2000年左右,我們在拍所謂的獨立電影,自己籌錢,自己做編劇、導演還要自己籌錢還要自己做製片人,我就寫了三個短篇、一個中篇。其實第一個《安陽嬰兒》後來給了投資人,其實他也沒有看小說,他就投了。」

在王超看來,真正的好小說是很難改編成電影的,比如《局外人》第一句話就會把所有的編劇搞蒙了,不知道說的是哪個時間點。很多好的小說是不追求情節的。「還有一個是,但凡出現一部小說還不錯,你要把它改成電影,首先要規避掉它特別好的地方,而取它一些基礎的一些東西,比如說取它人物關係,取它敘事的東西,而人物關係和敘事這個東西在好小說裡面其實不重要的,尤其是現在它在裡面那種意象的東西、困境的東西,氣氛的東西可能很重要。」

作家唐棣談到,小說和影視是兩種藝術的形式和載體,好電影如果來自小說的話,這部好小說一定是講述了一個特別簡單的故事,由此切入,才能實現影視製作的完美轉化。往往好小說的優勢在於語言文字結構而不是故事本身,但電影是視覺語言。因此二者之間轉化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傳達效果問題。

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有多長的路要走? - 陸劇吧

《安陽嬰兒》

劇角映畫梁巍VS凱視芳華楊海濤:有志於寫小說的作家好好寫小說

如何從一部小說出發,製作成一部電影?劇角映畫董事長梁巍、凱視芳華董事長楊海濤也從投資人及製作方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劇角映畫的董事長梁巍以其公司製作的電影《聞煙》為例談道:「《聞煙》的作者是大連的一位叫辛酉的作家,這個故事很簡單,只有兩萬字,他寫的是關於他父親的一個印象:父親有一個手藝要傳給兒子,父子之間一直不和,等到父親去世後兒子還是沒有得到父親的真傳,他在收拾父親遺物的時候又發現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有多長的路要走? - 陸劇吧

《聞煙》海報

從做電影的角度來看,小說《聞煙》再創作的空間非常大,要重新加人物、加故事,原本兩萬字的情節並不能撐起一部電影。「其次,我們要考慮導演的問題,大導演不會接,小導演我們不敢找,這樣一個偏情感化的電影需要很好的視聽語言才能Hold住。所以我們在花八萬塊錢買到版權之後,找了《入殮師》的導演瀧田洋二郎來拍,並把整個《入殮師》的班底搬過來,因為我覺得這個班底很擅長處理師徒與父子關係,並選擇了張國立、韓庚、許晴主演。這部電影就從一個本來花兩百萬就能拍的文藝片變成了現在七千萬的商業電影,這個就是我們從做產品的角度對其進行的改編。」梁巍說。

梁巍認為,電影創作的核心是導演,電影文本的基礎又是小說,特別希望有志寫小說的作家好好寫小說。「演員的綜藝節目這麼多,這麼多好演員、好導演基本沒有片子拍,各家公司開機率極其低。但是我個人還是非常希望那一波小說家能夠快速地出來。就我們來說,我們接下來要看看班宇的哪個小說能拍電影,鄭執的小說我們改完了年底就會上,所以我特別期待用文本去改電影。我特別希望有志於寫小說的人好好寫小說,我覺得這個行業最缺的不是好導演也不是好的作家,最缺的可能是一些專業製片公司,從監製層面、製片層面,甚至從投資的層面讓文本跟電影能夠更好地結合。」梁巍說。

凱視芳華董事長楊海濤談到他們投資製作的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八月未央》時說:「出資方或者負責人的偏好對一個小說是否能改成電影,以及改成什麼樣的電影起了關鍵作用。《八月未央》這部電影,我們做了四五年,非常艱苦,尤其是安妮寶貝成名時是2000年,這裡面還有一個時代性的問題。」

標籤: 電影快訊